家長逼得越緊,孩子越容易產生厭學情緒,“無為而治”或許更好

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孩子都會產生厭學情緒,甚至還有一些成績比較好的孩子都會有這種情緒。學習是每個孩子認識這個世界最重要的途徑,而他們在這個過程中貪玩又是他們難以避免的天性。

如果因為要學習而被剝奪了快樂,那麼他們就會越來越煩惱,就會不自然地產生這種厭學情緒。

案例

閨蜜小麗的孩子歡歡今年已經上初中了,可是歡歡上學沒多久就遇到了一件讓小麗非常頭疼的事情。因為歡歡在小學的時候在小麗的嚴格管教下,成績還不錯,可是到了初中隨著所學科目越來越多,學習的壓力越來越大,歡歡每天需要花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在學習上,就讓他產生了一些厭學情緒。

家長逼得越緊,孩子越容易產生厭學情緒,“無為而治”或許更好


以前花一個小時就能完成的家庭作業,現在歡歡需要花好幾個小時才能完成。現在只要小麗一說學習的事,歡歡就會開始發脾氣,甚至還說,自己不想上學了。特別是在週末以前,總是能夠提前完成好所有作業的歡歡,現在一定要拖到週末的最後一天晚上才能完成。

這種情況讓閨蜜非常的頭疼,其實不止是閨蜜,很多家長在孩子上學之後都會遇到這種情況。那麼如果家長想要解決這種情況,就應該先明白孩子產生厭學情緒的原因到底在哪兒?

家長逼得越緊,孩子越容易產生厭學情緒,“無為而治”或許更好

1.父母的期望過高

父母對孩子學習的期望越高,孩子心理壓力就會越來越大,他們對於學習的快樂就越來越少,會不自覺地把學習與痛苦聯繫在一起。

2.學習成績的落差

隨著孩子年紀的增大,他們所學的科目就越多,難度也越來越大。這樣一來孩子的成績可能隨著年段的不斷增加而慢慢的下降。這種學習成績上的心理落差會給他們帶來一定的打擊,讓他們對學習失去一定的動力和信心,所以對於學習就越來越感到厭惡。

家長逼得越緊,孩子越容易產生厭學情緒,“無為而治”或許更好

3.孩子不會學習

孩子產生厭學情緒,也和他們自身的學習能力有關。有些孩子可能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也有可能會有掌握不了學習方法的情況。這些情況都會讓孩子的學習變得越來越困難,遇到越來越多的阻礙,這就容易讓他們對學習失去興趣。

家長逼得越緊,孩子越容易產生厭學情緒,“無為而治”或許更好

著名心理學家在20世紀70年代的時候,發現過這樣一個效應:如果我們希望某種行為得以持續,就不要給他過於充分的外部理由。而如果當這種外部理由足夠充分,那麼他們的內部蓄力就會漸漸的消失或者減弱,個體就不會再去自主的發出這種行為。

這個效應被叫做“德西效應”,而根據這種效應,我們會發現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會存在管和教都過度的現象。

錯誤的管:像訓獅一樣管孩子

很多父母在管孩子的時候,總是喜歡用那種比較短期的獎勵來鼓勵孩子,造成了獎勵過度,後期當孩子沒有了這種獎勵,或者是這種獎勵的力度不夠,孩子對於這件事情可能就會失去興趣和追索的慾望。家長在管孩子的時候,可一定不能像訓練動物那樣,如果長時間用這種比較短期效應的獎勵來刺激他們,只會讓他們在學習上越來越難堅持,越來越難取得成就。

錯誤的教:像維修師一樣教孩子

家長們在指導孩子學習的過程中,往往只關注孩子的知識掌握了多少,考試成績有多少分。這種心態就有一點像維修師積攢零部件的思維。家長們覺得孩子所學的知識越多越好,所考的分越高越好。卻忽略了在這背後,對於孩子更重要的是他們學習的能力和學習的興趣。

其實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最好可以試一試“無為而治”,因為在大部分情況下,家長逼孩子逼得太緊,反而會讓孩子對學習產生一種厭惡情緒。

家長逼得越緊,孩子越容易產生厭學情緒,“無為而治”或許更好

那麼家長又應該如何正確地做到無為而治呢?

  • 以孩子為本

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應該尊重孩子成長的規律。孩子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可能會對不同的科目不同的東西感興趣,這個時候家長們不應該替孩子做決定,而是應該留給孩子適當的空間,讓他們自由的去探索。只有順其自然的尊重了孩子的發展意願,孩子才能真正感受到學習的快樂。

  • 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

一般家庭氛圍比較溫馨和諧的,父母在對待孩子時都會比較隨和,不會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

所以家長們如果想要孩子能夠更加快樂或者是更加自主的發展,就應該為他們營造好和諧的家庭環境。

  • 家長適當主導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家長應該做一個聰明的引路人既不能把孩子的所有事情都包攬在自己的身上,也不能嚴格的限制孩子的生長自由。

而是應該在尊重孩子意願的基礎上,留給他們相對自由的空間。讓他們擁有一定的機會和權利去選擇,當遇到一定的不恰當時,家長才應該及時的站出來,耐心的指導他們,幫助他們找對方向,幫助他們解決問題。

家長逼得越緊,孩子越容易產生厭學情緒,“無為而治”或許更好

家長對孩子的管和教都是相輔相成的。所以家長無論在什麼時候都要注意這兩個方式的度,不能太過嚴厲,也不能太過鬆懈。既要以一種寬容的態度教育孩子,允許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犯錯誤,又要以一種智慧的態度指導孩子,讓孩子走向正確的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