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光時刻:記憶中“千手觀音”

閃光時刻:記憶中的“千手觀音”

閃光時刻:記憶中“千手觀音”


歲月匆匆,一禎禎褪色的畫面鑲嵌在記憶深處,朦朦朧朧卻又清晰可見。在很小的時候,姐姐帶著我去機房看望母親。坐在工作臺前面的母親,戴著一副厚重的耳機,就像那“千手觀音”,雙手麻利、快速地操作前面的插線,嘴裡唸唸有詞。後來,姐姐告訴我,母親是鎮郵電局的話務員。

閃光時刻:記憶中“千手觀音”


那個年代,不少人做夢也想當上郵電局的話務員。1959年,母親初中畢業後,因成績優秀被推薦考入鎮郵電局。經歷了政治、家庭背景審核、聲音測試等一系列篩選,光榮地當上一名話務員,負責鎮上電話的轉接工作。之後幾十年的歲月,母親接聽了多少個電話,完成了多少次信息轉接,連她自己也記不清楚了。

閃光時刻:記憶中“千手觀音”


在電話還沒有普及的上世紀五十到七十年代,打電話是一件很麻煩的事。那時的電話沒有自動交換設備,用的是那種磁石式手搖電話機,上面沒有撥盤的。用戶搖動電話右則的發電手柄連接到郵電局的話務臺,話務員根據需要接通的地方,將線路插向被叫方線路的插孔裡,雙方才能通上話。

閃光時刻:記憶中“千手觀音”


每當有電話呼入時,人工接續臺上有會有一塊郵票大小的鐵牌掉下來,每塊小鐵牌下面都有一個插孔,每一個插孔代表一個目標單位。這時,母親就需要在掉下來的孔內插入一條線路,詢問對方要接到哪裡,然後根據對方的要求,將另一條線路插入被叫方對應的孔內,同時搖動接續臺上的一個手柄,這樣就完成了線路轉接工作。在轉接電話的時候,還要進行簡單記錄,比如接了哪裡的電話,打往哪裡,通話時長等。

閃光時刻:記憶中“千手觀音”


在那個年代,一般只有行政單位才有電話,所以基本都是公務電話。每當打市外或省外長途電話時,就需要一級接一級,一個單位接一個單位的“往上撥”。有時遇到被叫方比較偏遠,電話線路較少的地區,接通電話就要需要花上幾個小時甚至更久。“通信基本靠吼,打電話有時還不如走路快。”每當回憶起那些情景,母親的聲音特別清脆、響亮。

閃光時刻:記憶中“千手觀音”


機房裡只有兩個話務員,母親和她的師傅陳真姨。每天兩人輪流二十四小時值班,一共要負責150個用戶,不同單位都有不同的電話代碼,代碼都是三個數字。母親剛上崗時,必須在短時間內背熟所負責的代碼,以便於來電時立馬能反應所轉接地方的代碼。“001國藥、002鎮政府、003食品站、004南藤廠……”,無論吃飯、走路、睡覺,母親無時無刻都在記憶代碼,150個用戶代碼很快能倒背如流了。

閃光時刻:記憶中“千手觀音”

母親自小聰明伶俐,能擁有很強的記憶力,除了天賦外,後天的努力和勤奮也是很重要的。“電話一來,馬上就要接,不能怠慢,並且話不能多,眼睛要好,口齒要清楚,耳朵一定要好,用戶怎麼講就怎麼聽,不能隨便亂說。”母親每天要接聽上百個電話,有時忙得連上個廁所的時間都沒有。超長時間的工作量也令人非常疲憊,一不留神就會鬧出“搭錯線”的笑話。

閃光時刻:記憶中“千手觀音”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自動交換機開通投產,全面實現了城市電話直接撥通,隨著通訊業發展,郵局接線員基本完成了使命,退出歷史舞臺。擔任話務員三十多年的母親,也轉崗為電話計費員直至退休。母親的話務員生涯,也見證了那個年代電話業務的變遷和發展,每次憶起往昔種種,總是娓娓道來。我經常緊緊握住母親的雙手,總能感到一股強大的力量。母親在那寬大的電話轉接臺前“舞動”雙手,猶如“千手觀音”的模樣永遠印在我的腦海裡。

閃光時刻:記憶中“千手觀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