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追思,文明祭扫,不仅是疫情防控的需要


理性追思,文明祭扫,不仅是疫情防控的需要

据报道,清明时节逢疫情,本市民政等部门倡导广大市民理性追思,文明祭扫。尽可能选择家庭追思、网上祭扫、代为祭扫等祭祀新方式,少出门、不聚集,降低交叉感染风险。市民可合理安排时间,错峰现场祭扫。

清明节的意义不仅在于祭奠亲人、追思古人,更是弘扬传统文化,重温贤良古风的大好时机。“清明”本为 “清洁而明净”,只有恬静舒适清清爽爽才配得上这美好的春光。有些传统旧习,比如在祭扫之时烧纸钱、放鞭炮、焚烧祭品等,不仅愚昧,还容易产生垃圾、废气而污染环境,更容易引发火灾。那种乌烟瘴气的清明祭礼不仅违背了先人的意愿和文化的传统,更不符合绿色生活方式的要求。

近些年,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这样的理念,“厚养薄葬”“心祭胜于形祭”。各地纷纷开展活动,倡导“文明低碳环保过清明”,比如“互联网+祭祀”方式,帮助人们在网上献鲜花、怀故人、寄哀思,不仅更加经济实惠,而且方便、环保。

今年的清明节正值疫情防控的关键期,北京市在有效加强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实行预约限流,此外还将暂停群体性聚集性祭扫活动等活动。倡导平安清明文明祭扫,从目前看来,清明祭扫周期内网上预约现场祭扫人数已累计超过36万人次。全市各大陵园、公墓等均启动高峰日服务预案,全市祭扫秩序平稳有序。说明广大市民顾全大局,服从防疫的需要,让渡自己的权利,不给防疫大局添麻烦。值得点赞。

只要心中有追忆怀念,形式并不重要,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祭奠,都能表达思念寄托哀思,而不必都得乌烟瘴气,繁文缛节。此外,社会进步了、时代发展了,也需要更新观念,革除陋习,适应时代新发展,移风易俗,这既是个人情感所盼,也是社会和谐所需,更能涵养文化传统。无论是一曲挽歌还是一篇祭文,都是对逝者最好的祭奠;无论是一杯薄酒还是一首小诗,都是对逝者最大的追忆。这不仅是今年疫情防控的需要,更是清明节的本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