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着诗词外衣的抗洪抢险工作总结


在徐州博物馆乾隆行宫的院内立有两块碑,一块是清碑,还有一块也是清碑,同样是清朝的一块石头,为何东边的这块竟如此优秀——它的碑额上不仅有二龙戏珠的图案,还环绕着两个篆字——“御书”,因为这就是有着“皇家血统”的《乾隆丁丑初夏渡黄河驻跸徐州》诗碑,换算一下时间就是乾隆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757年,距今已经263年了。

披着诗词外衣的抗洪抢险工作总结

康乾二帝在位期间分别开展了6次南巡,主要游历了“八府一州”江南之地,亦曾驻跸扬州府、淮安府、徐州府等地,史志多统称为“康乾南巡”,祖孙二人留下的诗文、纪事曾在江苏各地被广泛刻石,当然乾隆是当仁不让的主力,学界甚至为它们创造了一个专属名称叫“南巡御制诗”。据《清通志·金石略》载,当年江苏省南巡御制诗的刻石共计263处,其中徐州府28处。据不完全统计,江苏境内仅存67通(或方),徐州境内仅存4通(或方),称得上是物以稀为贵。

披着诗词外衣的抗洪抢险工作总结

以乾隆为例,每有关政典之大者,必有诗记事。乾隆一生写下了41863首诗作,就算从6岁上小学一年级开始写,到88岁去世,能用来写诗的不到30000天,平均每天写诗超过一首,相当于发微博全年无休82年,在这件事上,量变没有引起质变,就好像他可以加入诗协,但没人承认他是诗人。应了网络上的粉丝给爱豆洗白时常用的那句话:“你们为什么要这么说弘历葛葛?你们了解他吗?你们知道他有多么努力吗?”

披着诗词外衣的抗洪抢险工作总结

乾隆的南巡御制诗有其独特的价值和脑回路,既对江南美景表现出勃勃的游兴,又时时力图遮掩,友情提醒,乾隆作为老司机,最后一联通常急速变道,走位之弯之陡,足以使多数观众闪着腰。

披着诗词外衣的抗洪抢险工作总结

虽然笔者本人比较佛性,但也认为他的诗确实徒有其表:从形式层面它也有押韵、对仗、平仄、拗救的讲究,可以算是诗;但从精神层面看,诗是吟咏言志的文学题材与表现形式,而乾隆写的绝大部分是流水账,不能算作诗,甚至不是日记——因为日记是写给自己看的,而这些文字他是专门写给后世看的——他写的是披着诗词外衣的工作日志。但是由于乾隆自我感觉良好,再加上臣下的溜须拍马,还以为自己真的是李杜转世,苏辛再生,越玩越嗨,根本停不下来。

披着诗词外衣的抗洪抢险工作总结

《乾隆丁丑初夏渡黄河驻跸徐州》诗为五言二十四句,起手用六句说出了徐州的地理位置:“画州思禹迹,建国缅尧封;楚汉惟蜗角,山川实地冲。”意思是说:“今天,我来到了九州之一的徐州,不禁令我遥想大禹治水划定九州的丰功,缅怀帝尧封建大彭国的伟绩。楚汉在徐州这个狭小的地区反复争夺,实在是因为这里的地势在战略上十分重要。”不过敢把我大徐州说成蜗牛角,也活该他成不了诗人。

披着诗词外衣的抗洪抢险工作总结

“澶渊徙以后,渤海入无从。迩日淤尤甚,防秋策预供。用爰纡六銮,都大为三农。”

意思是:“黄河自从澶渊改道之后,已不进入渤海,而是夺淮入海流经徐州。徐州地区近年来积淤现象特别严重,要想每年安然渡汛,必须要有完整的防洪预案。我这次以皇帝的身份到徐州来,就是要给农民兄弟送福利。”

披着诗词外衣的抗洪抢险工作总结

“恬浪徐鸣桨,洪流高指墉。惊心斯创见,著意敢辞慵。宁更言多费,惟勤救鞠汹。”

以下翻译我寻思满族是从东北入的关,有点东北口音也说不定:“虽然这疙瘩看上去河面挺平,船整老多,可是水位也挺高。把朕吓了一出溜,我还哪敢偷懒耍滑。我决心不管咋地也要削它。”

披着诗词外衣的抗洪抢险工作总结

“石堤筑一律,苇埽胜千重。惟是补偏计,曾无永逸庸。黄楼读昔赋,宋代即今踪。谩诩新沙刷,寅哉兹偶逢。”

意思是:“我已命令将土堤全部整成了石堤,比苇埽那家伙的堤坝自然是强过千倍,但这只算是小打小闹,治黄永远在路上。读了苏东坡的《黄楼赋》,知道宋朝的那场水灾前就是今天这个样子,就问你们怕不怕?有人因为黄河河床比以前刷深了三尺有余而显摆,有可能就是逗你玩。老铁们,散会。”

披着诗词外衣的抗洪抢险工作总结

写这首诗的时候既没有行宫,也没有龙王庙,龙王庙是当年开工当年竣工的,接着建行宫,第二年竣工的,这块诗碑应该放置在龙王庙第一进院落的圆形的御碑亭下。

对于乾隆皇帝的诗才,大多数网友还是比较客观的,整齐划一地疯狂打call:“乾隆当然是个好皇帝。因为他一生写了四万多首诗,却没有一首需要我们背的,爱你呦!”

披着诗词外衣的抗洪抢险工作总结

徐州广播和徐州博物馆联袂打造文博探索类节目《徐州宝藏》

播出时间:

【本周六】

FM103.3—8:50 18:50 20:50

FM91.6— 12:00 20:00

【周日】

FM93— 10:55 14:55 18:55

FM105— 22:45

本期撰稿:陈钊|播制:张强|编辑:智慧

「 特别鸣谢 」徐州博物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