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不是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幻想,希望自己得绝症,医生宣告你的生命期限,然后叹口气让你好好享受生活。
我就不止一次有这种幻想,就剩几个月好活了,那我就可以什么都不管、什么责任都不用负地去做自己的想做的事,比如行窃抢劫这种,开玩笑的了,其实我想说杀人放火啊之类的事情。
因为谁也不能去责怪一个没几天生命的人,因为反正都是一死,而且是马上要死,就没有什么好怕的了。《维罗妮卡决定去死》里就描述了这样的一个场景,并且这个场景还发生在精神病院。
“她生活中的一切没有任何变化,青春一旦逝去,就意味着将一天不如一天,老年期便会开始在她身上打上它不可逆转的印记,疾病来了,朋友们离去了,总而言之,继续生活下去不会增添任何新意,相反,忍受痛苦的可能性却大为增加了。”
——这是维罗妮卡自杀的原因之一,对枯燥生活的恐惧。
这让我想到很小时候的一种恐惧,当时父母每天上班把我锁在家里,只能自己跟自己玩,时间久了就会特别无聊,每天我都会抱怨他们为什么要上班而不能陪我玩儿,当然,为了赚钱,可那时候我心中就默默产生了一种恐惧,非常害怕自己有一天也必须每天按时上班、按时做三顿饭、按时睡觉,过着每天都一样的生活。
对这件事的恐惧是那么真真切切的存在过,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少出现,当现在自己就过着这种自己曾经害怕的生活,还是不时会想起小时候的感觉,然后提醒自己不能这样下去。
除了被判决得了绝症的维罗妮卡,这个故事还描述了住在精神病院里的三个“正常人”,每个人都有一段简单却致命的故事,而每个故事都能让我联想到一种phobia(恐惧症),如果维罗妮卡让我联想到的是对单调的生活的phobia,那么第一个女病人的故事可以说是对狂热的爱的恐惧。
她的故事其实很简单,年轻的时候疯狂的爱上一个人,可惜没结果,抑郁了一段时间后开始了新生活,结了婚有了孩子,似乎一切都进入了正轨,突然一个导火索让她又想起了那个人和那一段感情故事,然后天甭地裂,她想方设法找那个人,每天闷在家里不出门,最后看医生,进医院。
于是我不得不觉得狂热的爱是一件可怕的事,为什么要爱一个人爱到骨子里,爱到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谁呢,或许淡淡的爱情更加美好吧。
第二个男病人是一个年轻人,因为自己的追求不符合父母的期望而被精神分裂。
父母对孩子期望的描写让我想到自己上学时最害怕的一件事,就是跟父母走在一起碰到熟人然后被夸学习好,不知道为什么,我是多么恨别人假惺惺地仿佛不是在夸我而是在夸我爸妈的一个东西,也恨被夸的时候爸妈露出的一丝丝喜悦,更恨自己因为被下了定义而不得不去装一个好学生。
虽然我相信父母的爱不会因为我学习好不好成不成功而改变,但那种家长特有的期望似乎一直让我很害怕。
有一次同事讨论生小孩,我就头头是道地劝说一个已婚女同事领养小孩不要生小孩,领养总比亲生的会淡然一些吧,因为太爱一个人或者一件事物都是不快乐的源泉,你爱的人或东西不合你意或得不到,你该怎么办。
第三个描写到的女病人原本是个律师,后来莫名其妙的患上恐惧症,有时就突然动不了或者喘不过气。这其实是一个很现实的隐喻吧,现在是一个到处phobia泛滥的时代,什么密集物恐惧症、幽闭恐惧症、恐色症,似乎你不恐点什么都不好意思出门见人。
但其实更是一个人人都要单打独斗什么都不能怕的时代,每天看到各种鸡汤文让人要内心强大,谁都得会几个鸡汤句型勉励别人加自勉。或者正是因为这种什么都不能怕,让人更加无助,才需要找点其实并不可怕的东西恐惧一下,不失为一种缓解压力的方式。
最后想说那个强大的医生,所谓不想当骗子的精神病医生不是好的心理咨询师,如果不是医生给维罗妮卡一个生命的死期,她也不会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也不会让周围那些人想要离开精神病院追求新的生活。
那个医生相信大脑里的一种物质让人有精神问题,若不是理智的小人每天对抗着psycho小人,每个人都可能随时发疯,因为谁都有各种放不下的忧郁和克服不了的恐惧,或者这样那样离奇的想法,每个人内心都住着一个psycho,归根到底,治愈的方式还是自己看待生命和生活的态度,当你那么清楚死亡在即的时候,谁都会珍惜生活了吧。
总之,Live as if you will die tomorrow, dream as if you will live forever.
閱讀更多 懵懂君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