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薪水漲了,依然要跳槽?冷靜!小心掉入思維陷阱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困惑:


“明明領導給你漲了1000元的工資,但你卻一定也不開心,反而動了想跳槽的念頭?”


“看到別人做抖音直播帶貨賣的火爆,自己也好激動,心想這我也會,於是你也開個直播想賣賣自己的產品,結果講了2個小時,依舊只有自己團隊的幾個人。”


“有時候我們會固執己見,對自己的觀點深信不疑,即使這個觀點你知道是有問題的,但還是不願意改變。很難接受別人的意見,也很難接受新事物。”


類似這樣的困惑,會在某一個時刻困擾著我們,令我們情緒低落、迷茫。如果你也曾因為類似的情況困擾過自己,注意!你可能掉入了思維陷阱,掉入思維陷阱的我們經常不自知。我有時候在想,有沒有一種方式讓我們能夠察覺到自己可能掉入到思維陷阱當中呢?直到我前些日子讀到了德國語言學家、教育心理學講師卡爾·諾頓的經典作品《隱形邏輯:教你快速切換思維方式》,這本書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帶你瞭解我們生活中存在的思維陷阱。


有時候我們會很疑惑,同樣的方式方法,為什麼我做出來的效果跟他做出來的效果完全不一樣?看起來步驟過程全部相同啊?為什麼起不到同樣的效果?還記得那句話嗎:沒有一個人的成功可以完全複製,尤其是成功表象。


有時候我們還會疑惑,為什麼加了工資的同事卻毅然決然的離開公司了?這個同事是不是做了什麼虧心事?


實際上並非事情改變了,並非別人很奇怪,只是因為我們掉入了思維陷阱,陷入了思維的漩渦。掉入思維陷阱的我們會對自己錯誤的想法深信不疑,如果一直這樣,一定會在恍然大悟之時後悔莫及。


《隱形邏輯:教你快速切換思維方式》這本書從21個生活工作常見小問題入手,對每一個問題都進行常見場景描述、案例分析、邏輯解決方法和建議。讓我們更加清晰哪些是我們掉入的思維陷阱,應該用怎樣的方式進行解決。


為什麼薪水漲了,依然要跳槽?冷靜!小心掉入思維陷阱


我本人通過閱讀這本書發現,原來我們眼睛看到的並不一定是真的,心裡想的也並不一定是正確的,往往就是這些不一定而讓我們放棄了一些不該放棄的事物。搞清楚哪些是思維陷阱,快速進行識別和調整,進行有效思考,發現成功背後的內在邏輯,才能真正的達到自己想要的高度。我提煉了書中我認為重要的3個問題:為什麼街道溼了,卻沒有下雨?為什麼說歸納法是危險的?為什麼薪水漲了,依然要跳槽?


【1】為什麼街道溼了,卻沒有下雨?


我們都知道如果下雨了,周圍環境就會變溼。根據這個普遍的規則,我們會認為下雨了道路就溼了。這種推論是正確的,用演繹思維的方式推理一下就是:

大前提:如果下雨,街道就會溼

小前提:下雨了

結論:街道就溼了


那你有沒有過這樣的一個瞬間,你早上上班走出家門,突然發現街道上有水,心裡馬上蹦出一個念頭“下雨了?”,有些行動快的可能馬上回家拿雨傘了。仔細一看才發現,原來是隔壁老王在洗車。有沒有發現問題?


你推開門看到街道溼的那一刻進行了一個錯誤的推理,用演繹思維你的推理就是:

大前提:如果下雨,街道就會溼

小前提:街道溼了

結論:下雨了


但事實證明這個推理是錯誤的。因為從邏輯的角度上來看,小前提是假的,結論也就不成立,因為造成街道潮溼的原因不僅僅只有下雨,還會有老王洗車,還可能有環衛工人澆花等等。


用演繹思維正確地進行推理是真邏輯,但認知心理學家指出,我們人不僅僅只有真邏輯的推理,我們還有一種我個人把它稱之為“假邏輯”,學術學名叫做:心理邏輯。


心理邏輯:我們能學到的,或是天生掌握某種機制,並將其保存在長期記憶中。當我們的心理邏輯用錯了規則,或者我們根本不知道正確的規則;再或者錯誤地運用了正確的規則時,就會導致思考陷阱。


真邏輯和“假邏輯”(心理邏輯)會推導出完全不同的結果。你可以將其想象為墨菲定律:“無論何時洗車,肯定會下雨。”但是,“洗車就會下雨”這種說法並不成立。


為什麼薪水漲了,依然要跳槽?冷靜!小心掉入思維陷阱

想知道一個商人


【2】為什麼說歸納法是危險的?


歸納法是人們喜歡用的一種論證方式,舉一個大家很常見的例子,曾經河南人偷井蓋的事情,到今天都還深深的印在大家的腦海中,但實際上當年偷井蓋的人當中不僅僅有河南人,還有別的地方人,只是因為河南人外來務工的人多,並且透井蓋的人當中確實也有河南人,所以,河南人就背了鍋。


我們聽了河南人偷井蓋的負面新聞,請問有多少次你看見河南人自動就會彈出“河南人偷井蓋”的信號,這就是我們用了歸納法,這種歸納法悄悄地告訴我們“河南人偷井蓋,河南人不好。”這樣的信號。實際上,這就陷入了思維陷阱。我本人就有2個關係很好地河南地朋友,而且人很踏實工作也很認真,減少這種錯誤地標籤化他人的思維


有的時候語言陷阱是思考陷阱的最直接原因。如果你和小夥伴聊天的時候,有一個夥伴發表了一個觀點:“河南人真不行,當年偷井蓋就能證明。”實際上,他心裡所想的可能不是所有的河南人,可能是當年偷井蓋的河南人,也可能是他最近工作上碰到的河南人。但這一句話出來,就給人的感覺是以偏概全。所以,語言陷阱,不要把它當作是對方真正的想法。


如果我們遇到自己或者別人的這種語言陷阱怎麼辦呢?可以採用提問啟發法來解決。


例句:我們的客戶不接受我們的報價

應對方法:用提問揭示不準確的表達。


參考:

是這一段時間所有的客戶都不接受麼?

對方客戶當中主要是哪一位不接受我們的報價?

對方不接受我們報價的原因是什麼?

也可能對方只是想討價還價一下,但聽到你的同事只說了一句“對方不接受我們的報價”難以找到他內心真正想表達的核心。


為什麼薪水漲了,依然要跳槽?冷靜!小心掉入思維陷阱


【3】為什麼薪水漲了,依然要跳槽?


這是我們對加薪的框架概念改變了,這種思維陷阱稱之為:“框架效應”。


無論我們聽到什麼、看到什麼、感覺到什麼,我們都會做出評價。無論它是美好的、有趣的,還是不好的、讓人不開心的。就如同信息本身是中性的,沒有任何涵義,但是不同人的解讀,就有了正面或者負面的影響。


再比如照片本身只是事物的複製,只是留下印記的方式,但起決定作用的是照片外面的框,它極大程度上影響了我們解讀這張照片的方式,你可能會認為被框起來的相片更有味道”。


關注框架的不同,可以直接影響我們的價值取向。


如果我對你說:一個新的長期記憶訓練的成功率是50%,你可能會從直覺上接受它,而且接受程度明顯高於另外一種情況一我對你說 :這種訓練方法的失敗率是50%。我給出的信息是相同的,但是你認知的評估框架卻迅速從“積極”轉變為“消極”。


回到加薪問題,為什麼漲工資了,仍然要跳槽?是因為我們建立框架的方式影響了我們的決定。


舉個例子:

問題:如果你的年薪漲了1000元,你是否還選擇跳槽?

情況1:你本來沒有指望加薪。

情況2:在最後一個月你已經期待年薪漲5000元了。


情況1中,你沒有任何期待,在情況2中你為漲幅設置了一個框架。你的標準不一樣了,結果自然不同。在決定是否跳槽這件事情上,“框架效應”的影響非同小可。


解決方案:


遇到類似於漲薪水這樣的問題時,要根據情況樹立正確的框架,減少情緒波動,做出最正確的選擇。

為什麼薪水漲了,依然要跳槽?冷靜!小心掉入思維陷阱




《隱形邏輯:教你快速切換思考方式》告訴我們:當我們處於艱難的思考狀態時,通常都有一種無力感。好像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勞的,總會碰到意想不到的問題。許多人還會得出糟糕的結論。但實際上是因為我們很多情況下都陷入了思維陷阱。


思維陷阱的出現讓我們沒辦法用正確的邏輯方式理性的思考,心理邏輯佔了主導因素,意識到隱形邏輯的我們可以通過思維訓練,快速跳脫出去。

我推薦大家看這本書的原因是,這本可以說是你認識思維的一本入門書籍,整體沒有過多的理論知識,更多的是通過小問題小案例來讓你知道問題的所在,更好的瞭解自己的現狀,做出相對合理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