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法第一人的商鞅,为何下场如此悲惨?

邱思民


#魏平子读春秋战国#

商鞅是卫国人,从小在魏国求学,魏国是战国里面最先变法强起来的国家,他采用了李悝变法,李悝变法的内容最早是有四条,一个是奖励耕战,一个是废除贵族的世袭制,还有废除井田制以及推行法治.

商鞅在魏国学习中,他深入的学习理解了这一套理念,然后就往西边去了秦国,基本上是照搬李悝的变法,然后也根据秦国国情进行了微调。

我们知道商鞅的结局不是很好,是因为他是推行变法,变法改革就是对现有蛋糕的重新分配,就会触动一部分人的利益,有一些人利益受损了,他就要拿你开刀,实际上不管是商鞅还是战国时候的其他的变法,主推者的下场都不是很好,比如楚国的吴起,比如也是楚王死了之后被他的反对者射死。还有那个赵国的赵武灵王更惨,他是自身亲自推行胡服骑射的,然后。被围在沙丘里面活活饿死了。

那我们再扩大一点,不是光是战国的时候,基本上所有的法家在做变革的时候,自身的下场都不会很好,这个是因为法家,他的逻辑里面有一个先天性的缺陷,他告诉君王,君王身边所有的人都不可信,皇后不可信啊,儿子不可信,地方官不可信,太监也不可信,只有谁可信呢?只有自己最可信,自己会制定一套完美无缺的政策,帮助君王富国强兵巩固统治。

“凡人臣之所道成奸者有八术:一曰同床,二曰在旁,三曰父兄,四曰养殃,五曰民萌,六曰流行,七曰威强,八曰四方。”——《韩非子.八奸》

所以法家的推行需要君王的绝对支持为基础,一旦这个支持不存在或者有所削弱,法家的推行者处境就很危险了。后期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李斯的下场也都不好。

这一点和儒家不太一样,儒家讲究素位而行,就是如果在君王面前不是很得志的话,就有不得志的做法,如果是很得领导信任的话,就有得领导信任的做法,所以不太容易遭受祸害。

而道家思想呢,也和法家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方说,我们这个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要一视同仁。再比如君主要虚静自然需近自然,让臣下自由发挥,然后自己再发挥最终的裁量权等等。但是道家多了一个叫做功成名遂身退的说法,法家是欠缺的。如果比如说商鞅能够早点从那个位置上面退下来的话,找一个人接他的班的话,他可能就不会有这个下场。


魏平子


商鞅是中国历史变法者的先驱,对千百年来中国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商鞅变法在中国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他的变法常常被后人所借鉴和警示。
商鞅是卫国人,为了一展其宏图伟志,几经周折来到秦国。当时的秦国弱小不堪,积弱贫穷,不管从哪个方面相比,都不及周边国家,甚至有大片领土还被邻近魏国侵占。秦国如再不变革,再不强大,多年后就有可能被别的国家吞噬。那么,中华民族的历史就会改写,也就没有中国的今天。
来到秦国后,商鞅经过一番舌战,终于将朝中反对变革之声全部压了下去,同时也得到了国君秦孝公的理解和支持。他授于商鞅官职与权力,令其大胆变法、改革。
商鞅的变法:
一、 百姓每五家为“一伍”,每十家为“一什”。这样各家百姓互相监督,若一家犯罪,其它家一同治罪,也就是连坐法。
二、 每家若有两个男人而没分户的,要交纳两份的赋税。这样也就增加了国家的税收。
三、 若立军功,按功劳大小加以封赏。
四、 因私斗殴将予以惩罚。
五、 对多产农物及布帛的勤劳耕织人员可免除劳役,懒惰之人就降为奴隶。
……
商鞅的第二次改革主要是对土地的改革和全国实行县级制度的改革。
正是由于商鞅十余年的改革,秦国出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闲户的景象。老百姓的衣食饱暖,生活无忧。士兵与百姓也愿意为国家为荣誉而战斗。国家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军力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在商鞅的率领下,秦军击败魏国,并收复失地,各诸侯国也开始正视秦国,并纷纷前来表示敬意,以求和好。在商鞅的变革及领导下,秦国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成为各诸侯国中较强大的一个,为后期秦国一统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改革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肯定要触犯一些人的利益的,一些王公贵族和朝臣豪绅们,更是强烈的抵制。特别是那些曾经被商鞅依法治罪的人对其更是恨之入骨,巴不得他早日下台甚至杀死而后快。
秦孝公死后,商鞅不听贤人相劝,没有急流勇退。而且继任者秦惠王对商鞅也充满敌视,加上一些妒恨商鞅的人开始报复,最终以叛国罪名,并用非常残忍的方式——车裂将商鞅杀害。
商鞅的变法在当时来说是行之有效的,事实证明也是对的,秦国也因此而变为强大。但变革的条款有的也确实太严厉,缺少人情味。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首先要向人们进行道德教育,让人们知道尊严,知道廉耻,明白道理。当然,严格的规章制度、法律条款也是要有的,这些法规的制定也要考虑人的尊严及各个阶层的切身利益。否则,就会被抵制、被推翻,任何不以人民大众利益为先导的法规都必将是短命的。

小方说历史1990


商鞅:我们都知道他推行的变法成功的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战国时期各国都发现一个问题“目前的生产力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生产需求”,所以各国有识的国君都在寻求改变,以便在残酷的国际竞争中存活发展(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韩国申不害变法,吴起在魏国和楚国的变法等)。

这种历史大背景下形成了的百家争鸣的历史奇观,有识之士为了能在这个时代出人头地或者说是为了全人类的幸福。他们形成了各种执政理念;去儒家,墨家,法家,兵家,道家等等。

这些学说事实上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在这乱世之中法家是见效最快也是统治阶级最喜欢的。商鞅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横空出世。秦孝公为了强大秦国礼贤下士,面向全世界征集人才;只要你有才就可以在秦国拥有一片天地。所以商鞅从卫国千里迢迢来到了秦国。


变法第一件事就是说服当时的最高领导,秦孝公重用了卫鞅让他主持变法。

变法包括:废井田,奖励军功,推行郡县制;光这三项就可以大大提高秦国人民的劳动积极性了。

1,废井田重农桑就是提高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国家农业发展粮食丰富了国家经济实力自然提高了。

2,奖励军功,在春秋战国时代将领基本都是士大夫,世袭公子当任就连读书都是一小部分人的特权。所以奖励军功使得贫民可能通过战场拼杀改变命运。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军队的作战能力。

3,推行郡县制,就是加强中央集权。将士大夫的权利更加集中到秦王手中,方便统一部署任务做到上传下达增强了各部门的执行力。

除了这些还有一项是“严刑峻法”
动不动就杀头,杀的还不只是一个人;也就经常追究连带责任(一个人犯法也许几家人都要被杀头)。

我们不可否认卫鞅的变法是成功的;他提高了秦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可是对于卫鞅自己我们又不得不说他是失败的;他不仅得罪了大部分既得利益者还得罪了大部分秦国的老百姓最终落得个车裂之刑。


在变法的过程中太子犯了法卫鞅要求惩罚他的两个老师(一个被割掉鼻子一个被烙印),这就是典型的得罪权贵;秦孝公死后太子继位自然不会放过卫鞅。更可悲的是卫鞅为秦国增加了收入,可他的严刑峻法却让秦国人民十分痛苦;所以在秦惠文王要杀他的时候这些农民却自发的跟随。

卫鞅一味的追求严刑峻法,用压迫的方式使人民屈服,按照有利于统治阶级的方向发展;却没有使用教化的方式改变人民的思想。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更何况他以前得罪的人现在成了他的领导。

所以商鞅变法是成功的,商鞅本人是失败的。


蚁史为谏


主持改革变法,历史上最成功的莫过于商鞅。

可是他改革变法成功的同时,取消其他贵族特权的同时,自身也变成了秦国最大的地主,拥有一个无比巨大的商邑。

他借鉴楚国的经验设计了郡县制,不许再搞封建制,大家只能买卖土地,而不能在各自的封地搞私人武装,这当然是一个正确合理高明的政治制度架构建设。

可问题是,他的商邑就保留了一支强大到足以抗拒国家的军队的私人武装啊。

一旦政治家推行的改革变法,自身成为最大的受益者,那么,只会加剧上层内斗,其悲惨的命运是可以预见。

今天很多人称许商鞅的治国功绩是没有问题,但是他并不是因为变法而死,而是死于他自己的贪婪啊。

可以说,商鞅善于谋国,却不善于谋身。

高收益带来高风险。

法家诸子相对其他百家而言,入仕上位成功率高。而一旦上位,那个位置就是箭靶子,不死也得半条命。

这一点,法家诸子上位之前,心里也是明镜般的明白的。

在彼时剧烈的政治斗争中,谁上位都得死。此为必然。

而能够上位的,靠的都是真才实学竞争上岗。说不上好听,儒家、道家、墨家领袖是想死君主也不给他们机会啊。

商鞅搞的是郡县制,其目的就是取消贵族特权。

结果,在他这面改革的大旗之下,他诡异的成为了商君。一个拥有十五座城邑的商君。

这等于是把自己放在火上烤。

任何一个政治家只要主持朝政,即便是贤明如诸葛亮,也要承受来自政敌的攻讦和抹黑。

而如果一个政治家要想强势主持推动变法,必然触动既得利益集团,这时候即便是为了自己变法顺畅进行,也当做到清廉自持。否则,身家性命、满门九族就得交代了。

当他剥夺了其他的贵族的既得利益,自己却成了秦国最大的封建领主,也就是选择了死路一条了。

于是,当他的后台秦孝公死了之后,他自然会遭到政治清算。

此一时,他束手就擒可能还有一线生机,而他却选择了倚靠自己商邑的私人武装力量去抗拒在战场上百战百胜的秦军,最终也死于乱军之中,尸体惨被车裂。

这样的下场太正常了,根本不值得同情啊。

在政治权利斗争中,最大的大佬从来都得爱惜自己的羽毛和政治名声。

历代改革家即便搞贪腐即便从改革变法中分赃,都是偷偷摸摸的。

那有像商鞅这么大张旗鼓的告诉大家,我从自己主持的变法中收益了十五座城邑,我建立了秦国国内最大的封国。

商鞅这等于在四面树敌的同时还自己找死,黄泉之路、地狱之门就是为这种人开辟。

当然,从商鞅的变法设计中,任何一个秦人都可以就军功论赏,那十五座城邑也确实是秦孝公奖赏商鞅夺取河西之地的,按照军功正规程序而获得的。

可是这样的政治设计,当秦国那些几百年严格下来的世官世职的贵族们都是脑残啊。

于是,秦孝公一死,商鞅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

这哪里是什么守旧派的反扑啊,是商鞅本人不得人心,太贪,太缺乏谋身的政治智慧。

任何一个智商合格的政治家,既要懂的谋国,也要懂的谋身。

这保护的不仅仅是自己个人的身家性命,也是保护自己的未来的政治遗产。

也就继任的秦惠文王英明,没有因人废政,在宗室多怨的基础上,仅仅弄死了商鞅,并没有搞全盘政治清洗。

要不然,商鞅之前的改革全得白瞎了。

人亡政息在中国历史上是最常见的。

商鞅变法的成功,取决于秦孝公,更取决于秦惠文王。而商鞅本人的功劳固然有,却并不是最大。

贾谊都说的明白,奋六世之余烈,哪能功劳全落到商鞅一人之头上。当秦国历任君主全是吃素的啊。

说到底,商鞅就一个打工的。

打工打到自己命都没了,固然落得了中国最伟大改革家的名声,可是千载之下,他的下场都是历代改革家的殷鉴了。

商鞅至今为历史教科书所歌颂,当然也是正确的。

在家国一体的宏大叙事中,一切过往的细节被忽略了。

普通人记不住,历史学家却留心。

今天,我并不是来做这个翻案文章,也不需要做。

商鞅之为人,自己已经在《商君书》一书上直言无隐了。

他留下这本奇书,交代了未来两千年。

这两千年中国史,说是外儒内法,明摆着孔孟当挡箭牌,行的到底是商鞅之法术。

中国历代权谋之书,在《商君书》面前,皆不过小巫而已。

岁月如流,百代易过。

此树非新树,日下无新事。


中国上古史


法家核心思想

提到商鞅变法!首先我们得搞清楚变法的核心是什么?在我看来,变法就是新与旧的对立,一种新的制度革命旧的体制。商鞅属于法家,思想方面一定深受法家熏陶。法家又被细分为三派,分别为,势派、术派、法派,著名的申不害属于术派,术派变法在短期内虽然效果显著。但是难以长久,这一特点正好与法派相反!申不害在韩国变法失败的很大原因就是治标不治本,


细看我国历史上的变法者。多数都是不得善终,其根本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点,变法是否能够取的成功,离不开君王的鼎力支持和权利的下放。变法一但开始君王不得以任何形式干预执法,第二点,变法者对被变法国的了解,比如国家的地理地势,百姓的组织结构,及百姓的思想,社会的风气。第三点,旧制度的弊端,除旧推新,法度的推行、推行的阻力,以及执法的力度!

法,治下而约上

新法规定!上至大夫,王公、下至百姓,凡乱法者必须受到惩治,执法者不避权贵、不避亲情,如有知情不报者,同罪论处。商鞅推行新法时期,夺了王公贵族的封地,革了他们的世袭罔替,王公贵族们视他为眼中钉肉中刺,个个都想除之后快!只是迫于秦孝公才不敢动作,商鞅的死可以说是这些人的复仇,也可以说是执法严苛毫无半点人情可讲。
有一次曾经反对商鞅变法的人说,刚开始的时候我们不了解变法的好处所以才会反对。现在变法使我们富裕,使国家强大,人人得以解决温饱问题。诸如此类的话,没想到传到了商鞅耳中,商鞅就以私下论法的罪名流放了这些人。从以上几点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商鞅变法就是打破止步不前的安逸体制,推行新的积极向上的功必赏、过必罚,二十军功爵,激励士兵舍生忘死,耕田受爵法,鼓励百姓开垦荒地调动热情。确保以耕养战的耕战战略。


少颜翁


商鞅的变法很苛刻,不近人情。最后商鞅逃亡的时候,没人敢收留他,因为秦国实行连坐式。不过这也说明,商鞅变法很成功。


如果这是历史


只能证明他的理想成真了,通过他逃亡时遭遇。说明秦国法制已到了认法不认人的程度。秦的以法治国是成功的。


盛世微言


估计是得罪了太多人吧,虽然的变法有效,也使秦国强大起来,可想除他的人太多了,那也没有办法!改革就是会得罪人。


半月轮


此人太自信了,不懂得急流勇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