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困局,真的任何方法都拯救不了大清帝国了吗?

彭国放


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要挖掘晚清当时的困局是什么,然后为什么这个困局导致了晚清的时候,清政府不能够实现近代化改革。

先看晚清当时的困局是什么。

清政府是一个由少数民族组建的政权。在中国历史上这样的政权其实不少见,但是实现大一统的只有元和清两个王朝。而持续时间超过200年的只有清王朝一家。这样一个特殊的出身,就使得清王朝的权力架构和一般的汉人王朝相比有很大的区别。

中国的几个代表性的汉人王朝汉唐明,皇帝相对来说都是比较孤单的。用来制衡朝臣的手段,各有不同。比如两汉时期外戚的地位很高,其实就是利用他们来对抗朝臣。东汉时期还有另外一个权力集团就是宦官。唐代的时候,皇帝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一批中下层的地主进入官僚集团,用来打击世家大族。唐玄宗以后,宦官又开始做大,其实也是皇帝用来制衡官僚集团的一个手段。明代的时候,废除丞相制度,其主要目的除了防止丞相专权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打击官僚集团。与此同时,明代又建立起了厂卫制度,以宦官和特务机构来制衡官僚集团。总而言之,皇帝以个人力量在对抗整个官僚阶层的时候,总是需要寻找一些同盟军,从而防止被官僚集团架空。

清代的少数民族身份使得皇帝在选择同盟军的时候不需要太多的思考可以直接利用本民族的精英阶层,也就是满清贵族,当时被称为八旗子弟。因此满清的权力架构是比较特别的,实际上是以满汉对立的模式来实现了一种权利平衡。之所以说它,特别是因为其中一方和皇帝有着特殊的民族与血缘联系,这样一种权力关系是极为密切的,和汉人王朝当中常见的外戚集团,宦官集团有显著区别。

这种权力架构带来的一个好处就是极为稳定,可以说其他汉人王朝是到了王朝的前中期时候才建立起较为稳定的权力架构,并且这种权力架构在后来的时候,很有可能会因为权力斗争而发生倾覆。当然是满清时期的权力架构非常稳定,从入关以后一直到满清退位,从来没有发生过变化。稳定显而易见就带来了政权的长久性,这也就是满清政权能够延续267年的重要原因。但是反过来说,那就使得清政府没有办法,脱离这样一种权利架构来构建一个近代化的权利体系。原因很简单,这样的关系太密切了,使得清政府没有办法在不动摇满清贵族利益的基础上,实现近代化改革。通俗的来说就是两者水乳交融,已经没有办法分开。

再看为什么不可能实现这一个困局在清政府架构之内的解决。

应该说在晚清时期曾经有过此类尝试。最重要的两次政治尝试分别是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

戊戌变法的两位最主要的推动者分别是康有为和梁启超。康有为,虽然当时名气较大,又是梁启超的老师,但实际上在理论建筑上面远不如梁启超,所以我们主要看梁启超的观点。梁启超对于革命和改革其实是有比较深入的认识的。他从当时的整个社会情况来分析,认为走改良道路相对来说需要付出的社会成本比较小,对于中国来讲可能是更好的选择。当然他的这种判断被历史证明是错误的。不过当时梁启超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给出的建议就是短期内先模仿西方政治体制架构,迈出简单的一步,后续再徐徐图进。这种想法当时来看很美好,但并没有取得成功。从当时变法的实际情况来看,除了湖南巡抚积极响应变化,其他各地方官都是阳奉阴违。最后在慈禧的阻挠下,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

慈禧为什么反对变法?有人认为是因为光绪准备联合部分维新党人逼宫,导致慈禧在政治上发浪。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没有触及到根本原因。最主要还是因为维新变法其实已经开始触动很多满清贵族的利益,这是他们不能容忍的。慈禧,相比光绪更为现实的意识到了,这些人是清政府统治的基础,一旦这些人不再支持清政府,或者没有能力支持清政府,那么清政府离倒台也就不远了。从这个角度上讲,慈禧反对变法有其立场上的合理性。

清末新政是由慈禧主持的,因此在推行的过程当中,至少在明面上是没有遇到特别大障碍的。但是问题同样存在,那就是只能将主要的精力放在经济和文化领域上,对于政治领域的变革则非常抵制。现在回顾清末新政的内容,当然要从两方面来看,在经济和文化领域上还是做出了一些重要的探索和尝试,不过在政治领域则极为保守,尤其是搞出了皇族内阁的笑话。

从政治改革这个角度来看,清末新政是失败的,纵使由慈禧主持,也不能改变这样一个结局就可见,真正的阻力其实还不来自于慈禧,而来自于更广泛的满清贵族阶层。

这两次现实政治层面上的失败,也就从历史角度证实了,清政府不可能在保持满清贵族利益的前提下实现近代化的改革。实际上清政府的统治和满清贵族的利益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要推翻其中一个,实际上也就必然要推翻另一个。

最后,晚清的这个困局,实际上通过历史已经给出了一个非常明确的答案,很多人是在历史过程当中才意识到这一点的。

在大部分的历史著作和教科书当中,总是先谈晚清的维新派,再谈革命派,这当然有其合理性,不过很容易给历史知识不足的人形成一种错觉,认为两者是先后产生的。其实从时间上看,两者是大体同时产生的。区别是维新派通过公车上书更早的进入了历史舞台,在当时登上了社会意识的大舞台。而革命派是通过其后的一系列革命暴动才开始为社会所认知。从晚清时期知识分子的倾向来看,至少在戊戌变法失败以前,很多人是倾向于维新而不是革命的。在戊戌变法失败以后,促成了一部分人的转变。到了清末新政时期,则有更多的人从维新派转为革命派。而到了辛亥革命时期,整个社会主体意识对清政府没有任何留念,也就使得清王朝在短短不到半年时间里边就彻底倒台,而且居然是在没有大规模军事暴动的基础上形成的,以这样一种异常平和的方式实现政权过渡的大一统王朝,在中国历史上恐怕也仅此一次而已。从这样一个过程来看,整个中国的主流意识,对于清王朝已经极为失望。

革命派逐渐获得社会主体认识和支持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民众对于晚清困局认识逐步深刻的过程。而对于这个困局日益清醒的认识,也就会迫使民众愈发的支持革命。


用户4325101516


当然可以救,只是救下来的还是不是大清,就难说了

救大清第一步,除八旗特权

皇权不提了,中国数千年封建史,对于脑袋上有个皇帝,那是理所当然的事,就算不爽,也是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

虽不提皇权,但大清要续命,取消八旗特权缓和矛盾是必须的。长久以来,八旗以征服者居称,占据了太多的资源,地方上的满城内外矛盾重重,互不信任。就像镇江保卫战,汉家百姓想守城,竟然能被八旗当外敌驱逐杀害……

救大清第二步,开民智、启民心、强民体、铸民魂

为官主政叫牧守一方,把老百姓当牛羊,让老百姓活的浑浑噩噩,在大时代中若想续命,大清必须改正。所谓“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其实是历代王朝诟病,只是大清做的更进一步,老百姓更浑噩

大清如若浴血重生,必须在开启民智上下功夫,把四万万只羊,变成四万万只狼

救大清第三步,打土豪,分田地

人人有衣穿,人人有地种,一直是老百姓渴望。而王朝末年,总伴随着土地兼并严重,大量人口沦为佃户状况,这是个大炸弹。解决问题有两个办法

一个是建立大量工厂,把佃户引进城市,变成工人,而这一点,当时显然做不到;第二个就是分田地,把土地从地主权贵手中取回来,重新分配……

打土豪分田地,就算清政府不做,后来者也会做的。大清既然想续命,不如自己做

救大清第四步,守土有责,全面皆兵

这条不多说了,大家都懂

大清国力比西方国家,委实差距过大,面对入侵,很难做到御敌于国门之外,很大可能是全民抗战,一寸山河一寸血

经过这四步,大清必定浴火重生,只是这样的大清还是大清嘛?估计那些想救大清的人,也不想要这样的大清吧


灵石蕴珠宝


清政府的结局其实避免不了,因为权威领袖没了。别小看权威领袖的作用,以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为例,他当时就是美国的权威领袖。如果没有华盛顿的个人魅力,美国制宪会议根本开不下去,邦联也不会成为联邦。

而清政府的倒台,表面上是因为种族暴乱,实际上就是因为没有权威领袖导致的。当时中国的权威领袖是谁?慈禧太后,慈禧太后之所以能在庚子国变之后依然维持国家的行政运转,主要是因为慈禧早年积累的威望,也就是镇压长毛以及支持洋务运动。再者,慈禧主政期间的晚清几位名臣,诸如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完全可以凭借个人的威望来保障地方上的稳定,这些人是慈禧的再造玄黄之人,所以慈禧和他们之间的互动一直不错,可以凝聚整个国家的向心力。

但是问题在于,慈禧死的实在是太早了,虽然她铺开了清末的宪政改革,但是慈禧实在是死的太早,而清政府从中央到地方又没有能够主持局面的权威领袖,中央是载沣这种缺乏政治经验的毛头小子,地方上又没有诸如李鸿章的头面人物,所以清政府的倒台是必然的,根本不可避免。

虽然清政府后几年因为新政,以及吸引国内外投资,给清政府带来每年三亿两白银的财政收入,再加上近代化工业、经济、教育、军事体系的建设,当时国内得局面可以说是非常的平稳。但是平稳的外表下往往潜藏着暗流,也就是立宪派、革命党和清政府之间的政治矛盾。如果慈禧还在,完全可以镇住场子,但是慈禧蹬腿之后一切就成了泡影。

说好听的,当时不管是清政府还是立宪派还是革命党,都是理想主义者,虽然他们的理想各不相同,但是都在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其实我不是瞧不起理想主义者,理想主义者往往在信仰上非常坚定,但是理想主义不代表就能干好事。

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你首先要有捍卫理想、即便以身殉道也在所不惜的圣徒精神;还要有那种为了验证理想是否可行而进行试验的科学精神;更要为如何践行自己的理想而进行丰富的学习来提升理论基础的求知精神。说一句不好听的,当时中国三个派别的理想主义者没有一个是合格的理想主义者,尤其是革命党,他们这种从头到脚都散发着民族主义恶臭的人类排泄物早晚会被冲进历史的下水道。

清政府的理想就是尽快仿照日本实行二元制君主立宪,立宪派的理想就是尽快仿照英国完全君主立宪,革命党的理想就是排满。如果论可行性来说,清政府的那套方案可行性最大,但是事实哪有那么简单,政治改革是一个大事,是需要一定的经济和社会基础的,你全国老百姓都没有个宪政的概念,你玩个屁宪政。

所以清政府玩起了激进式改革,很多改革不加试点就推行,比如说地方咨议局,玩的跟屁一样,完全违背了宪政的精神,甚至搞出了地方政府停摆的闹剧。而且还不断地去北京请愿要求从速立宪,这等于饮鸩止渴。因为每一个国家的国情都不同,宪政是权力分解,而在中国这个这么庞大的、具有两千多年君主专制传统的国家当中,快速对权力进行分解哪是那么容易的。伊藤博文就预言清政府这么玩最后必然会导致国家解体,不过他一语成谶,因为他永远也看不到这一幕了。

所以,清末的局面根本无解,清政府倒台是必然的。而导致清政府倒台以及之后一系列乱象的根本原因,就是清政府和立宪派那种激进的改革。而革命党不过是压垮骆驼最后一棵稻草而已,可以说捡漏捡的很成功。

全文完


北洋海军炮手


“顺封建运转之势必,亦时代变换之必然”,清朝灭亡是东归入海,大势所趋、不可逆转的,这个结果是时代发展的要求,“逆势则死,顺潮则存”的道理大家都懂,“变则通,不变则亡”的说法众人亦知,奈何晚清“临死之前”都苦苦守着那早已夕阳西下的封建制度,却从未在内心真正接受除封建模式之外的任何一样东西。如此心理,又怎能一步一步脱离困局,再次在东亚的地平线上升起大清龙旗呢?那是万万不可能的。

清朝自公元1840年跨入近代,以第一次鸦片战争为序幕一并被英国的鸦片和坚船利炮无奈打开了活门,硬是活生生地被英国扯着头皮拉进了正在发展中的近代化时代。按理说,晚清是有机会翻盘的,怎么说呢?同一时期的他国,①沙俄在大搞农奴制改革;②日本在大搞明治维新;与此同时的清政府自然也不甘落后,随即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率先主动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结果是甲午中日战争这一战,彻彻底底地打破了清政府大经营洋务运动的兴致。也罢,从头开始吧。戊戌变法中,本来在光绪皇帝支持的前提下,看起来还是有那么一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态势的,奈何“光绪有意,慈禧无情”,慈禧太后的反对致使戊戌变法顷刻间轰然瓦解。也罢,再试他一试吧!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之后,晚清政府愈发感到“不改则亡”的危机迫在眉睫了,于是“清末新政”应时、应势而生了,清政府打着君主立宪、皇族内阁的幌子摇摆在国人眼前,起初的国人还是比较对主动改革的清政府报之期望的,但是没过多久,晚清政府便露出了“狐狸尾巴”,这哪是什么君主立宪制的改革,这明显就是用来暂时一方面麻痹国人、另一方面用来安慰自己的暂缓之计嘛!这一次可真的是让国人对晚清政府伤透了心,经历这种种变换,清政府仍然是泥旧陈古,不改前非,国人将这种种面目都皆数看在眼里,终于以真正的星火燎原之势揭开了对这最后一个封建时代的全面攻势。公元1912年,末代皇帝溥仪在袁世凯的威逼胁迫下无奈退位,三月,中华民国建立,这种种新迹象标志着清朝乃至两千多年封建帝制已然溃败。

立足于国外角度,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始伊,面对地大物博而又软弱的晚清帝国,接踵而来的便是鱼贯而入的欺侮战争和屈辱条约。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又是彻底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以及“洋人的朝廷”的实至名归,真正将晚清政府置于死地。随着后来国内国外的时局变化,清政府逆势反时,彻底决断了自己“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后路。

对于晚清王朝的命运,恐怕早已是病入膏肓,回天乏力了。晚清灭亡是必然,封建制度解体更是必然!两千多年之前的《周易·系辞下》就曾提及过:"变则通,不变则壅;变则兴,不变则衰;变则生,不变则亡。"任何朝代的灭亡根本原因都是出自本身,清朝身为封建末代王朝,自然也不例外.


历史课课代表


綜合內外因,清時的中國,是沒救的。事實上,一直到新民主主義革命結束,中國都處於救亡運動階段,這條路,最終確立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具體來說,太長了,手機打字累,不寫。


TonyDeng


怎么可能没有办法?其实这个问题有一个小bug,晚清是从鸦片战争开始的,准确时间应该是1840年—1912年。中间横跨72年,如果说前50年,那肯定还有救,如果是后面那就是积重难返,无法挽救了。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标志着晚清的开始,也标志着满清的受辱史开始。但是我们要客观的了解和看待历史,鸦片战争爆发的真正原因和对满清的意义。这样就知道了如果在那时能不能力挽狂澜,让满清重回世界强国。

其实,两次鸦片战争并没有让满清受到多大的创伤,只是被突然的武器打蒙了,陪银比其后面来还是可以承受的。虽然鸦片战争给满清带来了创伤,但是也带来了许多先进的东西。比如:武器、海关、国际贸易甚至政治制度。这些都是随着战争带来的,如果那时的君王是一个励精图治,并且有一定执掌年限的,那满清在那时边学边改革,肯定是可以挽救的。

一、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改革原来慵懒贪腐的皇权政治。

二、全面改革学习制度,输出大量留学人员,倡导新学,鼓励科技发展。

三、客观对待国际贸易,逐步接手海关,建立新的交易制度。尊重商人。

四、购置大量先进武器,鼓励研发新武器,培养新军。

其实这不并不是我空想出来的,因为历史有证明,首先我们要知道我们邻国日本几乎是同时被打开国门的,同时被欺辱的,但是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大家也看见了,他们就采用了这几条。

满清真正的被打垮,其实是甲午海战以后,赔款加大,帝国已被完全打空,甲午之前的中国,GDP还是很强的,此战以后满清再无力爬起来了。而甲午海战的日本,大家都看见了。

所以,如果说晚清之前,我们还是有许多办法力挽狂澜的。





狐瓦拉


要知道洋枪大炮还可以买,满清最大的问题不是科技,而且人的思想。

救国就要革命,革谁的命?不是革老百姓的命,是革满清贵族的命,救人先救己,他连自己都救不了何以救国?

满清已经成了一个死循环,救国就要革命,就要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满清就要亡国。不革命满清也要亡国,谁也救不了他了,中国试过资本主义不流血君主立宪制,试过美国大总统制,最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件事情,无论多精致的外壳手术也无法剪除中国当时的弊端,当线乱成一团麻,当一座房子即将倒塌,缝缝补补是无济于事的,只有一切推到重来,在废墟上重建辉煌。



何以知世


要搞清这个问题就要搞明白晚清时代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和晚清在世界文明所处的位置。在晚清所处的年代,世界文明已经进入资本主义工业化文明,就在我们还太平天国的时候,西方世界的工业革命正逐步往第二次工业革命过渡,与同治和光绪帝同时代的美国总统是格兰特,也就是美元五十块钞票上印的那个老头,当时的资本主义国家政体以君主制为主流,民主选举总统的共和国只有美国一家。把大时代背景理顺了,我们才好复盘晚清。晚清朝廷有没有自救的机会?有!且仅有一次机会!机会就是洋务运动的同时变法成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国家,变法时间要安排成跟洋务运动同步进行,不能有前有后二者不同步。那么搞君主立宪晚清朝廷有没有人可以搞?有!恭亲王奕忻就可以牵头带着一帮洋务派去玩两把。恭亲王长期担任洋务大臣跟西方列强泡在一起,多少还懂点儿资本主义是个什么主义,恭亲王加上李鸿章、张之洞、盛宣怀这些洋务派,立宪的人马班子就能搭起来,清廷的保守派彻底边缘化继而退出舞台。封建主义农业社会小农经济体也可以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当然可以!日本就是个榜样,俄国又是一个案例。晚清朝廷搞君主立宪采取的策略不是去照抄英国德国的立宪君主制,而是根据本国国情来立宪,皇权虚化是必须的基本原则,但是要不要像英国那样虚得那么彻底大可商榷,搞成日式德式的实权立宪未尝不可。这种封建农业社会转化成资本主义社会的改革指导思想就是另一个女人-俄国女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讲的那样:与其让他们自下而上自主发动一场革命,不如由朕自上而下送给他们一场革命。晚清朝廷自上而下完成资本主义君主立宪改造社会再加上洋务运动富国强兵,那么甲午基本上可以避免战败,最坏的结果不过是打成平局,平局对晚清并非不可接受,但是对明治的日本就是灭顶之灾,日本捞不着战争赔款就不能回本,不能回本那么他们光是为了偿还搞维新而从西方列强借来的外债就够他们一直不歇气地还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平局让日本肯定赔本儿赔得要当裤子。日本要是敢耍光棍赖账,那么就会上演西方列强派军队上门讨债的闹剧,庚子赔款的就是日本而不是我们,甚至我们还可以跟着别人一起去日本揩油,钱不够就拿机器设备来充抵,我们看上什么就拿什么,日本的明治维新工业化瞬间就化为乌有,打回农业国原型。农业国的日本永远不会对工业化的清政府形成任何威胁,没有了日本这个中国近代史最大的搅屎棍子,那么晚清朝廷就可以全力以赴发展经济并且继续加强武备,经济搞上去了国力变强了,就可以找沙皇俄国、德意志帝国、大英帝国洽谈收复失地的问题,沙俄在东北搞过去的江东十六屯得还,在西北弄过去的唐努乌梁海还有现如今中亚五斯坦一部分原属于中国的地盘得还,和平协商不成就可以武力收复,以日俄战争中沙俄的表现,干倒了日本强大起来的晚清要武力收拾他们应该可以成功拿下;收回了沙俄侵占的土地,再有沙俄战败一副惨兮兮的样子,跟英国和德国谈判就好谈了,连谈判带吓唬,三下五除二就能把香港跟青岛和平收复回来,上海的租界也没必要再继续租直接收回即可。陆地上的失地都收回来了以后就轮到海上,琉球群岛,也就是日本的冲绳县,这个得让日本吐出来,要么独立出来恢复琉球王国纳入中国的藩属国团队,要么干脆并入中国设置州府县衙实行直管,海军舰队也入驻琉球开启太平洋海权的制霸时代,从此成为跟西方列强对等的唯一东方强国。国防无忧,继续发展下去,这个虚拟版本的晚清就能赶上以内燃机和电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浪潮,洋务运动工业化就会继续深化,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发明创造就会涌现,综合国力将会急剧上升,在亚太地区将出现中英争霸的地缘政治格局,清军会跟英国的殖民地军队展开一系列碰撞,类似春秋战国的连横合纵将会在列强国家之间反复上演,中国会拉拢几个跟英国彼此看不顺眼的欧洲国家组团对抗英国,德法两国必然榜上有名,而英国为了消解掉三打一的不利局面会拉拢沙俄入局帮忙同时会拉拢拥有印尼的荷兰还有美西战争获取了菲律宾的美国一起在亚太对付中国,欧洲国家就在欧洲跟英国和俄国乱斗,清廷只需在亚洲提供武器和经费煽动当地人造英国人的反就可以不断侵蚀英国的亚太殖民地,除非英国人急红眼了主动上门挑战中国,清廷一般不赤膊上阵,对于美国和荷兰则保持警戒彼此相安无事即可。这样专注于打击英国,搞个几年十几年下来,英国就得准备认输签订丧权辱国条约,割让一部分殖民地给中国,有了海权意识的清王朝当然点名要拿走马来西亚、新加坡还有缅甸,谈不拢就给钱给枪让这三个地方的当地人接着闹,英国不服气挑衅清军就接着揍他们,打到条约签字为止。英国要是丢了马来西亚、新加坡和缅甸这三块殖民地在那个年代可就算是遭受了伤元气的重伤,英国将提前很多很多年从世界头号强国的宝座上跌下来,在欧洲的德国就更是像打了兴奋剂一样比真实历史更狂热地挑战英国的霸权,未来世界大战的基本格局就此完成。现实中的满清保守派当权弄权,白白葬送了中国逆境崛起的可能性,复盘洋务运动前前后后再继续推演之后若干年的发展趋势,不由得感慨满清的王公大臣都是一群误国贼。


用户96772369439


应该说这种结论过于武断和简单。

说到危机,那就是既有危险,当然是又有机会,关键看满清统治集团面临这场危机时是怎么想或怎么做。

平心而论,满清王朝当年遇到的危机并不是满清王朝自身的危机,而是时代的危机,换句话说,如果不是遇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崛起与向东方传播,以大清帝国自身的极强的生命力和修复机制,试想连太平天国运动那种席卷十几个省,损失人口达2个亿的大动乱都挺过来,还实现了同(治)光(绪)中兴,如果不是西方文明的切入,大清再挺一两百年应该没问题。因为从历史上看王朝的覆灭只有两个原因:内部溃败和外族入侵。清朝的灭亡恰恰与上述两个原因都无关,它还没出现历史上王朝覆灭前的败相,皇帝依然勤政有为,既无昏君也无暴君,既没有宦官乱政,也没有外戚专权,更没有横征暴敛或外族入侵,甚至爱新觉罗家半文盲的儿媳妇慈禧的统治也显现出夫君家高超的政治手腕以及制度与文化的自信,她竟然敢让朝中大臣回乡招募乡勇,训练成军去取代早已不堪重用的满清八旗军,这需要怎样的勇气和睿智,面对曾国藩,胡林翼,李鸿章,左宗棠等新崛起的汉族精英,丝毫没有像两百多年前明崇祯皇帝的那种猜忌和小肚鸡肠,而是显示出充分的信任和游刃有余,让其放手一搏,最终扫平叛乱,重整河山。

满清帝国的最后溃败,是由于古代社会向现代社会,专制社会向宪制社会转换,在升级社会系统时磨磨蹭蹭,对放弃爱新觉罗家特权欲罢还休,在生死存亡之机还不肯放权,还弄出个皇族内阁,让在一旁的革命党人觉得与其让你不情不愿的改革不如让老子酣畅淋漓的革命来的痛快!于是大清帝国在这场王朝改革与革命党革命的赛跑中败下阵来,覆灭成为不可避免...

1840年伴随着船坚炮利呼啸而来的这场危机对大清帝国既是幸运的又是不幸,幸运的是因为这时历史的机遇窗口已经打开,可以像东边蕞尔小国日本一样打开国门,虚心向西方文明学习,下载软件,把中华文明的操作系统从古代社会1.0版本升到现代社会2.0版本,实现“师夷长技以制夷”;如果说不幸就是在这一大变局中抱残守缺,顽固僵化,错失良机,不愿升级文明操作系统,大清帝国恰恰就是后一一种选择和结局,并且在历史最关键的关头,老谋深算,政治经验丰富的慈禧太后和在政治上有号召力的光绪帝先后一天撒手人寰,无权威的护航,接手的二代们力小而谋大,终于使大清这艘巨轮撞上冰山...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1840年起,坐江山的不论是刘家,李家,赵家,朱家还是爱新觉罗家,遇到这个问题如不转型升级都无解,这就是曾国藩李鸿章说的三千年未遇之变局说法的原由!

实际上从大英帝国的米字旗出现在广州洋面的地平线那时刻起,传统中华文明的演变方向就确定了,且不由人的意志而转移,这就是中国社会形态由低级而高级,由愚昧而文明,由古代而现代 ,由独裁而民主,由专制而共和的转型序幕已经拉开,转的快的进入列强序列,转的慢的或转型失败的成为列强口中肉,盘中餐!

任何一个社会的变迁都需要学习和时间,商鞅变法推行的平民郡县制取代贵族封建制前后经历了一千多年到唐宋才稳定下来,满清的覆灭与它试图尝试君主立宪这种在中国还不成熟的制度来达到自救目的有关。但是正如后来孙中山先生总结的,世界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就像九曲黄河,千转百回,终将奔向大海。人类向善,人心向善,自由平等可能不仅是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一切生命的共同追求,一个牲口你把它圈养在漂亮的栅栏里,限制它的自由,不准乱喊乱乱叫,估计它也不会感到快乐的。毛泽东诗里“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就是对万物向往的境界最生动的描述...

所以晚清困局的失败也有运气太差的因素,如果慈禧老佛爷再多活几年,用霹雳手段镇住各种势力,假以时年,保不定君主立宪有成功的可能,当然,历史不可假设...


土豆到底去哪里挖


晚清是可以救的,载沣是个好人,也是个非常正直的人,也有一定的政治才能,但是不适合做大变革时代的掌舵人。

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去世后,载沣当政,当时中外对他是有非常大的期盼的,康梁党羽、中山门徒,如果载沣有大的政治智慧和这些人进行政治和解,结果会截然不同。

但是载沣太年轻了,太相信自己的武力了,他认为有兵在就有一切。当张之洞去世后,随着清朝最后一个政治大佬的离去,能够在危难之中稳住阵脚的人没了,当武昌小小的兵变就把大清朝二百多年的基业钱了个精光,载沣才发现没有民众的支持,手中的枪杆子反倒成了自己的催命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