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下等人薄情,中等人深情,上等人……

什么是情?——心的温度。

《世说新语·伤逝》中载,竹林七贤的王戎儿子死了,山简前去探望,看到王戎悲伤得不得了。

魏晋流行的是玄学,求的是“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出尘脱俗,竹林七贤又是那个时代的代表,于是山简劝道:“孩抱中物,何至于此!”

他说:“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这句话,深深打动了山简。

它之所以动人、之所以好,是因为讲出了情的三个境界,以及这个时代的失落之殇。

南怀瑾:下等人薄情,中等人深情,上等人……

◾️下等人,薄情

“最下不及情”,“不及情”就是无情和薄情。

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两件事:无情和薄情不是有情、深情之外的另一种存在,而是达不到有情的程度。所以“最下”。

薄情还是深情,与文化程度无关,与读书多少无关,而只反映着人内心的质地。

就像古人那句道破人心、洞穿人情冷暖的话: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南怀瑾说,“报德者寡,报怨者多”。社会上真正能够帮助别人,同情、可怜他人的,多是穷人。穷人才会同情穷人,痛苦中人才会同情痛苦的人。

读书多、有权势的人知识高、见识广,自己思想解释就越多,不愿意做的时候,他会刻意加以解释。

学问越高,思想越复杂,高学问而变成单纯专一的人,那是天下第一等人,由高明而归于平凡。

就像一首打油诗说的:

世态人情薄似纱——真不差;

自己跌倒自己爬——莫靠拉;

交了许多好朋友——烟酒茶;

一旦有事去找他——不在家。

说到底,是要做一个有温度的人。有温度,便是有情,没有其他。

世事炎凉,唯情可化。

南怀瑾:下等人薄情,中等人深情,上等人……

◾️中等人,深情

对于亲情,深情是表面上离经叛道的竹林七贤的阮籍,在听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后,仍故作镇定地与人下棋,却在下完之后吐血三升的痛断肝肠。

对于活着,深情是阮籍在人家年轻貌美的女儿死后,明明不相识却孤自跑去大哭一场的真挚哀怜;

是在现实的无路可走、痛苦挣扎面前,驾着马车荒野里奔驰,遇到歧路大哭而返的茫然坦荡;

一个深情的人,才像个人。

◾️上等人,忘情

“有情而无累。”圣人有情,但是不为情所累。

这五个字道出的,才真正是“忘情”境界的真谛。我们平常人,却要么是薄情和无情,要么是深情到自伤,难以自拔。

对忘情境界最诗意的表达,则是庄子的那个经典寓言:“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水干了,鱼儿暴露在地上,它们相互吹着湿气、吐着泡沫湿润对方。与其这样辛苦,不如各自回到江河湖海,自在游、快活生,而彼此相忘。

人间多少相濡以沫,世人都以为温暖动人,其实是不得已。学会转身和抽离,并非心中无情,而恰恰是情太深,尝尽了其中滋味而终于看透,于是做得到放手。

这是一种太高的境界,其实也很平实,归结为三个字,不过就是——“不强求”。

这种精神就像泰戈尔诗中所说:“这世界以痛吻我,我却回报以歌。”

活着从来艰难,在经受了生活锋利的切割和粗粝的打磨后,只要有一点光,就反射出眩目的美。不管生活给予人什么,都会高昂着下巴坦然接受,把困苦的生活活出诗意,把薄情的世界活出深情。

古人云:“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生活的打磨可以让人更加光彩夺目,但是玉质还是石质,却在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