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要明白:父母是孩子的助力,而不是束缚孩子的阻力

纪伯伦的著作《先知》里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作者把自己对家庭教育关系的理解以诗歌的形式告诉天下的父母——孩子是一个具有独立思想的独立个体。父母在教育子女的关系中,起到作用只能是引导和助力,而不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无形束缚和阻力。

父母可以把爱给予孩子,但不可能把自己的全部思想灌输进孩子的脑中,因为孩子会有他们自己的思想。父母虽然能给孩子遮风挡雨,但左右不了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明天。时间的脚步不会为了过去停留,因为孩子不可能成为另一个你。

教育孩子要明白:父母是孩子的助力,而不是束缚孩子的阻力


随着社会的进步,物质生活的提高,每个家庭都有一份望子成龙的期盼。许多父母不管孩子愿意不愿意,是否具有兴趣,早早的替孩子们规划了一条设计好的路,在子女教育上更是舍得投入。

很多学龄前孩子已经失去了童年时代,童真和天性被课本、学业、培训、测试抽丝剥茧般地剔除。尽管有些父母想与孩子建立内心沟通,让孩子能体会到自己的用意,但最终依旧是想让孩子服从自己的意愿,依旧没有建立起平等的思想沟通。正是父母这种自以为是的干涉,隐藏在许多孩子身上的天赋被磨灭了。

教育孩子要明白:父母是孩子的助力,而不是束缚孩子的阻力


所以想要和孩子建立起真正的内心沟通,进行思想上平等的交流,同时发掘孩子的天赋,释放孩子的天性需要认识到这几点。

一、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庸

再小的孩子也会通过哭、笑、闹来表达对酸甜苦辣、悲欢冷暖的感受,因为这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天性之一,孩子有他自己的感官世界,有他自己的思想意识,他作为人来说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虽然孩子由父母而来,但他的将来并不应该由父母控制。

当与孩子意见相左时,父母应该懂得尊重孩子的想法,而不是立刻否决或者训斥。如果父母总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行事,将来必会培养出一个没有主见的人,同时孩子的创造力思维和隐藏的天赋也将被埋葬。

爱因斯坦之所以成为伟大的物理学家,这与他童年时代父亲的情感教育和母亲的启蒙教育密不可分。父母在学习成长的路上一直鼓励他多问多思考最后自己寻找解决办法,充分发挥了爱因斯坦思考的主观能动性,挖掘了他学习的天赋。

教育孩子要明白:父母是孩子的助力,而不是束缚孩子的阻力


二、释放孩子玩的天性

卢梭曾说过:“上天既然让人经历儿童这个阶段,那么人就是要去享受儿童时代的快乐,所以儿童就要有儿童的样子,如果打乱了这个次序,就像催熟的果实,既不甜也容易腐烂。

童年时光是最值得留恋的,因为那代表着无忧无虑、自由欢快,充满着笑语、嬉戏,是最无拘无束释放天性的时候。这个时期的孩子满是好奇心,想要探知一切不知道的事情。他们会在游戏中学习,他们模仿觉得有趣的事物,他们通过与其他孩子的相处学会了基本的交际。

如果父母在这个阶段用繁重的学业,粗暴的干涉去束缚孩子的天性。不仅令孩子失去了美好不可再得的童年,也会对孩子的人格发展造成创伤。

教育孩子要明白:父母是孩子的助力,而不是束缚孩子的阻力


三、给孩子犯错的机会,也能有助于他的成长

不管是成年人还是未成年人在一生中都会不断地犯错。既然如此父母为何就不能容忍孩子犯错呢?有些父母会因为孩子在游戏时搞坏一些玩具零件而发怒责骂,有些父母会因为孩子所保证的事情没有完成而怨言不断,有更多的父母不信任孩子有独立完成事物的能力,不敢大胆地放手让孩子去面对困难。

教育孩子要明白:父母是孩子的助力,而不是束缚孩子的阻力


父母不要怕孩子犯错,关键是要让孩子从错误中汲取经验,增加解决和避免错误的能力。父母把鼓励和信任给予孩子,收获的也将是孩子对父母的尊重和信任,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把父母视为可以交流的朋友,而父母才能真正地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