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郵的歷史變遷(秦漢以前及漢唐時期)

高郵的歷史變遷(秦漢以前及漢唐時期)

高郵的歷史變遷(秦漢以前及漢唐時期)


秦漢以前:吳鑿邗溝,秦立郵亭,聚落起源


遠古時期,今高郵城址( 老城區)是江淮平原河網沼澤中的一塊高地,城東北7公里處的龍虯莊遺址考古發現證明,距今7000年前這一地區就有人類活動和水稻種植。


春秋晚期,吳王夫差開鑿溝通長江和淮河的邗溝,高郵因地處揚州正北而成為邗溝所經之地。公元前223年,嬴政在今高郵城址“築高臺、置郵亭”,是中國交通史上最早記載的郵亭之一。高郵因之得名,從此成為驛道和運河水陸交匯的聚落。


漢唐時期:設縣立學、通漕築堰、興寺建塔


漢元狩五年(118)置高郵縣,並設有學官和高郵亭。隋初貫通南北大運河、建立全國性漕運制度後,高郵作為運河沿線城市得到迅速發展。


唐貞觀元年(627),高郵始設縣學。唐憲宗元和三年(808),淮南節度使李吉甫駐節高郵侯館(即原高郵亭),在高郵城北築平津堰以調節運河水位。唐僖宗年間(874—888),僖宗弟舉直禪師在高郵治所西南太平倉地基上建鎮國寺並在此修行,圓寂後其弟子建鎮國寺塔以藏其舍利子和經卷。經歷代重修,鎮國寺塔和平津堰至今尚存。


高郵的歷史變遷(秦漢以前及漢唐時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