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強大的裝備為何沒有繼續生產?


儘管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費迪南德裝甲殲擊車(事實上,它們最初在德國軍隊中被編為重型突擊炮)的數量非常少,但它們以幾乎不正常的攻防能力,在戰鬥中發揮了比常規坦克更大的作用,他們從未被正面刺穿的數據足以讓它們在裝甲史上佔有一席之地。可為什麼如此優秀的裝備沒有繼續進行生產。

這裡不得不說的是費迪南德最初僅僅是個意外。

如此強大的裝備為何沒有繼續生產?

費迪南德殲擊車的誕生只是當時德國重型坦克競爭的副產品。當時費迪南德博士的電動重型坦克“老虎”已經被確認為失敗的競爭項目,但在最終結果出現之前保時捷公司就已經生產了90個底盤。

在項目的失敗被徹底證實失敗後費迪南德博士向國家元首提出了一項計劃,將已經生產的底盤改裝成殲擊型裝甲車,以有效利用資源。鑑於費迪南德博士和國家元首之間的個人感情,他同意了醫生的要求。

費迪南德博士在調整了底盤動力裝置後,終於想出了一個使用帶有固定後炮塔的計劃,並被國家元首指定為重型武器。並等待產量達標。

換句話說這批費迪南德殲擊車並沒有專門的生產線,只是本著不浪費的精神下所組裝的重型武器。

對於方型的裝甲車來講最好的改進便是使用傾斜裝甲。當時,德軍意識到了T-34坦克傾斜裝甲帶來的優勢,實現了與較薄裝甲同等的防護水平。雖然傾斜的佈局會相應地減少戰鬥機內部的空間,但對於體型本就很大的殲擊車來說,這樣犧牲空間進行高防禦是十分值得的。

傾斜佈置的優點是不僅可以減小裝甲的厚度,而且裝甲的表面積小於直角轉彎,所用材料也進一步減少。因此,該機的總體重量可以大大減輕,即使在恆功率條件下,機動性也可以大大提高。

其首次投入作戰的庫爾斯克大會戰便顯示出強大的突防能力。儘管它們行動緩慢,但一旦達到有利條件並水平推進,普通坦克幾乎無法阻止他們。

當時蘇聯軍隊可以依靠的主要對抗措施是反坦克地雷、重型榴彈炮等。當然,天然彈坑也是很好的幫手,可以很好的限制它的行動。

除了蘇德戰場,這種武器在意大利地區的少量佈置換來了很好的讚譽。對於裝甲部隊來說,他們一直都希望坦克能更輕、更靈活。

然而,在唯一一批費迪南德殲擊車完全失去戰鬥力後德國卻出於各種原因沒有繼續生產或考慮升級。

如此強大的裝備為何沒有繼續生產?

最重要的是電力傳輸帶來的麻煩。與傳統的內燃機直接驅動方式相比,電驅動增加了大量的電氣設備,不僅要求物流人員重新學習相關技術知識,而且使備件供應更加麻煩,增加了物流負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鼎盛時期,德國軍隊在世界各地尋找合適的裝甲武器,並將其投入戰場。顯然,他們沒有精力完成獨立的系統訓練任務。一小部分支援人員變得非常寶貴。如果因故突然失去過多的保障人員,裝備不能得到妥善維護,就等於直接降低了裝甲部隊的作戰能力。

二是生產困難。電傳動結構雖然減少了傳動結構的複雜性,但額外加裝了大功率發電機和大功率電動機後其結構更加複雜。

如果想繼續生產電傳動底盤就需要開闢一條電機生產線,但德國由於生產能力十分緊張,無法做到這一點。此外,德國坦克的裝甲都是焊接結構的,原本垂直焊接的“老虎”坦克裝甲已經耗費了很多工時。如果費迪南德殲擊車採用傾斜裝甲,只會增加焊接難度並降低生產速度。

三是原材料短缺。到二戰中後期,德國有色金屬和稀有金屬已經嚴重短缺。生產電動機所需的銅是德國短缺的原材料。陷入困境的德國,實際上無法滿足生產線發展所需的原材料數量。

最後,德國軍方更喜歡小型裝備。他們於這樣的大塊頭完全沒有好感,自然也不會在元首面前稱讚它。此時,德國國家元首也明白,德國迫切需要易於生產的裝備來填補戰爭損失。雙方不再提及費迪南德殲擊車,似乎達成了某種默契。

如此強大的裝備為何沒有繼續生產?

結論

這種重型坦克殲擊車作為一種罕見的電驅動裝甲武器,在二戰中給盟軍造成了巨大的傷亡,雖然它代表了非常前衛的技術,但不夠實用。

當費迪南德殲擊車問世時,德國已經走下坡路了。當局正考慮在各地收集資源以繼續戰爭。沒有相對穩定的環境來升級和完善電動費迪南德,它只能隨著戰爭的消耗而成為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