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華山風景區,還缺一座“邊貢祠”

濟南華山風景區,還缺一座“邊貢祠”

雖然歷代吟詠華不注山的文人眾多,但華山土生土長的文學巨匠,卻只有明代“前七子”之一的邊貢,為了紀念這位文學大家,建議在華陽宮內,或建一座“邊公祠”,讓濟南人銘記這位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大家。

有一些人可能會問“邊貢是誰?”那真的說明你的歷史學的不好,因為在中學的歷史課本中,就有明代“前後七子”的介紹。在中國文學史上,明代“前後七子”佔有重要的歷史地位。而“前七子”與“後七子”中,各有一位濟南人,分別是邊貢、李攀龍。李攀龍大家都很熟悉,明朝一代文宗,領導明朝文壇20多年。前七子的代表人物邊貢,卻少有人知,甚至很多濟南人都不知道曾經有這麼一位文學大家是老鄉。山東博物館現在藏有明代畫家繪製的《邊貢像》。

濟南華山風景區,還缺一座“邊貢祠”

山東博物館藏明人所繪的邊貢像

邊貢字廷實,明代著名詩人、文學家。因家居華泉附近,自號華泉子,他一生的著作也稱為《華泉集》。看到這裡大家應該就知道了,邊貢的老家就在濟南華不注山腳下,華泉附近。邊貢為弘治九年(1496)丙辰科進士,官至南京戶部尚書。邊貢以詩著稱於弘治、正德年間,與李夢陽、何景明、徐禎卿並稱"弘治四傑"。後來又加上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合稱為明代文學"前七子"。

清朝大文學家王漁洋整理了邊貢的文集,並在序中稱“濟南詩派大昌於華泉、滄溟二氏,而蓽路藍縷之功又以邊民為首庸”,這裡的華泉就是指邊貢,而滄溟指的是李攀龍。據記載,在李攀龍舊時墓碑上,也有“前明中葉之後,名臣而負名譽者,濟南有二人焉,一為華泉邊尚書,一為滄溟李先生也。”

為什麼邊貢在文學史上貢獻巨大?因為明朝時期八股橫行,虛浮的“館閣體”統治文壇,為了改變這種現象,以李夢陽、邊貢等為代表的“前七子”力圖改變這種局面,“倡言文必秦漢,詩必盛唐”(《明史·文苑傳》),發起聲勢浩大的文學復古運動,天下學人翕然宗之。嘉靖間,李攀龍、王世貞等"後七子"與之相呼應,前揚後激,遂把這一運動推向高潮。經過"前後七子"的努力,終於取代"臺閣體"而雄踞文壇。這一次文學復古運動,對於改變"臺閣體"萎弱文風,清除八股文窒息文藝創作的惡劣影響,有非常積極的作用。

邊貢非常熱愛家鄉濟南,流連於濟南的湖光山色之間,寫下了大量吟詠濟南風物的優秀作品。如《西園八景》、《寒食郊行》、《題賈園四首》、《七月四日泛湖》、《湖上雜興》、《登千佛山寺》、《游龍洞山》、《出靳村望靈巖寺》、《泰山回馬嶺》、《登嶽次劉希尹韻四首》等,都為寫景佳作,表現了詩人對家鄉的熱愛。其次,詩人也寫有不少關心農事的詩篇,如《望雨》、《憂旱》等。

邊貢平生喜收書,有求古書癖,所蓄書萬餘卷,嘉靖十年(1531),他被罷官歸故里,在濟南大明湖畔築"萬卷樓",將一生收藏的金石書籍納於其中。不幸第二年即嘉靖十一年(1532年)"萬卷樓"火災,他仰面大哭:"嗟呼,甚於喪我也!"詩人痛苦異常,由此大病不起,遂起病而卒。終年57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