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OMO蓄勢待發,疫情能否成為線上線下融合催化劑?

2020年,受疫情影響,中小學全部停課,線下機構被迫停擺。學校為了能讓學生在疫情期間繼續學習,線下機構為了“活下去”,不得不暫時將課程轉移到線上。

一時間,全國教師變身“主播”,釘釘、騰訊課堂等直播工具輪番上場,在線教育被疫情推上了舞臺中心。

OMO模式忽如一夜春風來,成為了教育行業的普遍共識。


教育OMO蓄勢待發,疫情能否成為線上線下融合催化劑?

什麼是教育OMO模式?

OMO,即Online Merge Offline,是指線上和線下相融合,是繼O2O之後,利用科技發展帶來線上線下快速融合,市場效率大幅提升的商業模式。這並不是一個新概念。早在2017年就由創新工場創始人李開復率先提出,他認為互聯網對實體經濟的影響,經歷了純線下時代、電商時代、O2O時代,正在逐步深化。未來OMO的新商業浪潮將推動線下生意在10年內完成線上線下一體化。最早OMO的概念僅僅是針對新零售而言,然而近年來卻在教育行業燃起了星星之火。

所謂教育OMO模式,既不是單純地把線下的東西搬到線上,也不是單純地將線上線下兩套業務線進行平行並列,而是將線上和線下的產品和數據進行深度融合,根據自身特點合理分配線上學習和線下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實現教學效果最優化。

近年來,教育行業存量市場已經接近飽和,行業競爭呈現白熱化。在這樣的情況下,純線上模式或者純線下模式都有各自短板。純線上獲客成本高、用戶粘性低。純線下受到地域的服務半徑限制、無法是實現標準化的低成本擴張。顯然,單純的線上或者單純的線下的模式在未來已經無法滿足教育生態的需求,OMO模式就被眾多教育企業看作是未來教育行業的理想形態。

疫情為教育行業OMO按下快進鍵

疫情期間,線下教育受限,線上教育的各種弊端也在疫情期間顯露無疑。在這樣的情況下,線上線下相融合相互補的OMO模式受到了教育行業從業者的關注。

疫情結束後,純線上模式無法滿足所有需求,線下機構也會迴歸線下培訓。但是疫情期間無論是學生、家長還是教師都對線上教育有了初步體驗,對於線上教育的接受程度也將進一步提高,教育線上化已是大勢所趨。而OMO的多場景融合,線上線下多方面互動的模式在疫情結束後有望成為教育行業的主流模式。《K12教育培訓機構疫情影響情況調查報告》中顯示,面對疫情,90%以上的機構與第三方積極合作,轉型線上尋求自救。53%的機構表示疫情結束後會調整為OMO教學模式。

教育行業全面OMO為時尚早

雖然疫情讓許多傳統的線下教育企業在被迫“線上體驗”後,有望加快向“線下+線上”的OMO教育模式轉型。但目前整個教育行業對於OMO模式的探索和普及依舊停留在初期階段,同時OMO模式對AI、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技術要求較高,教育企業要想在短期內轉型OMO模式難度較大。

教育OMO蓄勢待發,疫情能否成為線上線下融合催化劑?

教育OMO模式不是簡單的線上線下平臺的切換,而是整個組織架構和組織流程的配合與打造。單純照搬線下教學模式,並非線上線下融合的正確路徑,要把線上教學服務作為業務運營體系中重要一環,進行系統性的思考和規劃。

目前,多數線下教育企業對OMO模式的定位僅僅是推出在線班課和線下班課相結合,或者以在線導流課的方式來提高品牌轉化率。也有些教育企業在運營層面通過社群運營、社交媒體裂變等方式來進行獲客。

現階段的教育企業,最重要的事情是保證現有的業務和服務。對於轉型OMO模式可以依託現有的課程和服務設計完整的線上線下融合的產品,而不是獨立於線下,重新創造一個新產品。同時,要時刻保證以用戶為中心的角度出發設計和開發新內容。

線上線下只是手段,教育本質才是核心

相較於零售行業,教育行業的OMO模式更為複雜。線上的課程、資料傳播的速度可以非常快,但是學生線下學習、接受的過程相對較慢。無論對於教育企業、教師、學生還是家長,這次疫情期間的“停課不停學”並沒有真正實現有效學習場景的轉化。線上和線下只是學習的一種手段,教育的本質是幫助學生更好地學會知識,達到他們想要達到的目的,成為學習的主人,技術只能算是一個工具或者輔助手段,幫學生變成一個更擅長學習的人。

回過頭來再來看幾年大熱的教育O2O模式,教育企業也曾進行過“跑馬圈地”式的爭奪,但最終的結果卻不盡如人意。可見O2O模式並沒能解決教育的本質問題。疫情的到來,雖然有望加速教育行業OMO模式發展,但教育企業的核心是優質的內容和完善的服務體系。教育企業轉型OMO模式的關鍵點在於,打通數據和技術能力,將線上和線下真正融合成為一個整體,發揮各自的效能,實現內容和服務的雙贏,這才是教育OMO模式的核心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