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頂級飯莊“仿膳飯莊”

北海公園內的仿膳飯莊,是名震中外的北京老字號飯莊,它的特色是仿製清朝皇宮的御膳食品,至今已有近百年的歷史。

北京是金、元、明、清四朝首都,數百年來,每朝皇帝享用的宮廷御膳都秘不外傳,民間很難見到。

民國十三年(1924年),清朝末代皇帝溥儀被驅逐出紫禁城後,宮中的御廚也隨即出宮,到民間自謀發展。

民國十四年(1925年),原來在御膳房菜庫當差的趙潤齋,帶著兒子及五六御廚在北海公園北岸五龍亭以東,租了五間平房,開了一個茶莊,取名"仿膳"。

他們以自己原來是清宮御廚的特殊身份,專事仿照清宮御膳房的菜品,製作和經營各種清宮內的傳統糕點、小吃及風味菜餚。

仿膳雖然規模不大,但它第一次把清朝宮廷風味食品展現在紫禁城以外,引起了顧客的極大興趣。

北海作為遼、金、元、明、清五朝帝王的皇家宮苑禁地,直到清帝退位之後10年,即民國十一年(1922年)才首次作為公園對公眾開放。仿膳茶莊的開張,為人們提供了遊賞皇家園林,品嚐帝王美食的良好條件。因此,仿膳一開張就顧客盈門,異常火爆。

仿膳製作的膳食,從風味小吃到後來推出的"滿漢全席",都是色香味俱全的統一結合,無不顯示出昔日皇家的氣派。如經典的傳統小吃肉末燒餅、小窩窩頭、豌豆黃、芸豆卷等,無論是用料、做工,還是口感都堪稱一絕,而且每道菜品的背後,都有一段傳說的宮廷故事。

就拿小窩窩頭來說吧,傳說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慈禧太后帶著光緒皇帝倉皇西逃。在她又累又餓時,一個老百姓給了她一個窩頭,這種香甜可口的窩頭是她從來沒有吃過的。回到北京後,便命御膳房為她製作。

御廚想到慈禧的特殊的身份,便把玉米麵磨得特細,做好後,經品嚐,受到太后歡喜。後為宮廷御用的上品,還成為"齋戒"時吃的一種甜食。

1956年,在中國政府舉行的慶祝建國七週年國慶招待會上,仿膳飯莊製作的4000個小窩頭擺上國宴,受到中外賓朋們的交口稱讚。

仿膳製作的肉末燒餅也有一段與慈禧太后有關的傳說故事。說是慈掉太后有一天晚上臨睡時可能有點餓了,做夢吃了肉末燒餅,沒想到第二天膳桌上果然擺著酥軟香嫩的肉末燒餅,慈禧非常高興,傳令獎賞了那個做餅的人。

小吃豌豆黃、芸豆卷"進宮",也與慈禧太后有關。傳說慈禧太后喜歡在北海北岸的靜心齋乘涼休息,靜心齋與皇城北牆只有一牆之隔,皇城外是當時北京熱鬧的什剎海荷花市場。

一天,慈禧太后聽皇城外傳來敲鑼聲,原來是賣豌豆黃、芸豆卷的叫賣聲,慈禧讓人把他叫進來,嚐了他的豌豆黃和芸豆卷,甚是喜歡,便把他留在了宮中御膳房。

仿膳除了經營茶點、小吃之外,還經營清宮中的一些傳統炒菜。這些菜餚都各具特色,香鮮爽口。

如"溜雞脯"也是慈禧太后晚年最愛吃的菜。此菜做成後,主料雞脯色澤潔白,綴少許綠色豌豆,清香素雅,口感柔軟而不膩。

"烏龍吐珠"用烏黑海參製成游龍狀,鵪鶉蛋圓潤如珠,造型生動華美。

海紅魚翅、扒鹿肉、懷胎桂魚、蛤蟆鮑魚、金瞻望月、金魚鴨掌、抓炒魚片、琵琶大蝦、海參蹄筋等也都各有特色。

將菜餚中冠以"龍"、"鳳"之名,也是體現宮廷御膳的一大特色。"龍鳳呈祥"、"龍鳳賞月"、"烏龍吐珠"、"二龍戲珠"、"扒龍鬚香菇"、"鳳凰臥雪"、"鳳凰趴窩"、"鳳凰魚肚"、"鳳凰大蝦"等名菜,無一不透出昔日帝王膳品的精工細做、華貴典雅。

仿膳菜餚中,選用吉祥、如意、福、祿、壽、喜等字眼做菜名,也體現了宮廷御膳的特色,如"江山萬代"、"洪福萬年"、"如意冬筍"等。

民國時期,社會上盛極一時的"滿漢全席",也是仿膳的保留菜糸。

仿膳的滿漢全席有菜點108道,席面以"三十二珍"為原材料,包括"山八珍"(如駝峰、熊掌、猴頭、猩唇、豹胎、犀尾、鹿筋等)、"海八珍"(如燕窩、魚翅、大烏參、魚肚、魚骨、鮑魚等)、"禽八珍"(如紅燕、飛龍、鵪鶉、天鵝等)、"草八珍"(如猴頭蘑、銀耳、竹筍、驢窩菌、羊肚菌、花菇等)。

烹飪技法上匯聚了滿族傳統的燒烤和漢族的燉、燜、炒、煮、炸等烹飪技藝,全席包括熱菜、冷葷及各種點心、果品,分三天六餐才能上齊。

民國後期,仿膳創業時的御廚有的離開,有的去世,宮廷風味特色逐漸趨淡。

解放以後,仿膳的經營和發展受到政府的重視。1956年仿膳由私營改製為國營,為了能夠保持和發揚宮廷風味傳統特色,仿膳又特意尋找並請回了曾在清官御膳房掌廚的五位老師傅,又讓一個個中斷多年的宮廷風味菜品發展起來。

1959年,仿膳從北海北岸遷到瓊華島北面正中的漪瀾堂古建築群。新開闢了仿清裝修的大、小宴會廳11個,擴大了飯莊的規模。

如今的仿膳,由三個庭園組成,共有大小餐廳15間,可供500人同時就餐。餐廳內全部以龍鳳呈祥圖案、大型彩繪宮燈等宮廷裝飾,陳設古樸典雅莊重,突出表現了宮廷特色。膳菜即仿製的宮廷菜,也就是改制過的宮廷菜,它是京菜中特異的一支,特色可用“稀貴、奇珍、古雅、怪異”八字概括。在色、質、味、形、器上特別考究,還帶有皇家雍容華貴的氣質,富有工藝美。因為它取料苛嚴、工藝複雜,價格貴,因此在市場和民間很難流傳,儘管其歷史很長,始終未跳出宮廷的圈子。辛亥革命之後, 1925年,部分流散的御廚名師聚集在北海公園,開設了仿膳飯莊,自此,以宮廷風味著稱的仿膳菜便風糜一時,很快成為“一枝獨秀”。現在頤和園的“聽鸝館”,北海的“仿膳飯莊”,瀋陽的“御膳灑樓”,以烹製清宮菜而馳名中外。仿膳菜約有800餘種,名菜佔三分之一,它的特點是:做工精細,形色美觀,味道鮮醇,軟嫩清淡,尤重造型的工巧和命名的典雅。仿膳菜的代表菜有:海紅魚唇、荷包裡脊、懷胎鱖魚、鳳凰爬窩、紅娘自配、金魚鴨掌、宮門獻魚、荷花大蝦、蟠龍黃魚、蛤蟆鮑魚、抓炒裡脊、鳳凰展翅等。

[海紅魚唇]

“海紅魚唇”是北京仿膳飯莊的代表菜之一。

按著清宮御膳的製作方法,將發好的魚唇切成條,加上雞湯、紹酒、蔥、姜、精鹽等調味料反覆蒸、煨,以去除魚唇的腥味,達到既柔軟又有彈性的程度,然後澆上蟹黃、紹酒、精鹽、味精、雞鴨湯、紅油(油浸胡蘿蔔)製成的芡汁。

成菜色澤紅潤,魚唇柔滑,蟹味鮮醇。

[荷包裡脊]

此菜是北京仿膳飯莊的代表菜之一。據傳是清宮御膳房廚師模仿王公們佩戴的“荷包”創制的。

製法是:將雞蛋用手勺攤成皮,包上豬裡脊丁、香菇丁、蘭片丁和成的餡,表面再抹上雞蛋糊,點綴上火腿末、油菜末,做“荷包”狀,放入四成熱的油中炸熟。

特點是外皮金黃酥脆,肉餡軟嫩鮮香。

[紅娘自配]

此菜是瀋陽御膳酒樓的代表菜之一。

仿照清宮御膳的製作方法,將大蝦去皮留尾,去除沙線,從脊背片開,拍平,用精鹽、味精、胡椒粉、紹酒醃漬後,捲上肉餡成半圓形蝦盒,掛上蛋泡糊並加以點綴,炸熟以後擺在盤內周圍,中間是滑熘的蕃茄裡脊片。

一菜兩吃,造型優美,酥脆、滑嫩、鮮香。

[宮門獻魚]

此菜系瀋陽御膳酒樓的代表菜之一。據傳,清康熙南下到“宮門嶺”,在小酒店吃“腹花魚”時,揮筆將此菜改為“宮門獻魚”。這個菜也是個兩吃菜,

製法是:選用大鱖魚一條,分成三段,頭各尾段用乾燒的方法制成,擺在魚池的兩端。中段取淨魚肉,片成長方片,經調味料醃漬後,掛蛋泡糊油炸,擺在頭、尾的中間成“宮門”,澆上白色調味汁,形如宮門中躍出一條魚。

[蟠龍黃魚]

“蟠龍黃魚”是瀋陽御膳酒樓的代表菜之一。

用大黃魚一條,從脊背片開,頭尾相連,去掉脊骨和胸刺。魚肉面剞上交叉花刀,用調味料醃漬後,掛上雞蛋糊,將尾巴向左右蟠卷,放入熱油中炸熟,擺在大圓盤內,澆上糖醋汁,魚頭頂端再擺一隻煎的“荷包蛋”。形如蟠龍,色澤豔麗,鬆脆甜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