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瞭解這個心理學效應還敢說自己能成功

人類的心理是複雜而奇怪的:我們渴望成功,但當面臨成功時卻總伴隨著心理迷茫;我們自信,但同時又自卑;我們對傑出的人物感到敬佩,但總是伴隨著一絲敵意;我們尊重取得成功的人,但面對成功者又會感到不安、焦慮、慌亂和嫉妒;我們既害怕自己最低的可能狀態,又害怕自己最高的可能狀態。簡單地說,這些表現,就是對成長的恐懼


—既畏懼自身的成功又畏懼別人的成功。這些稱之為約拿情結。

這種約拿情結並不罕見,我們很多人身邊都間這種情況:幾個本身長得不差卻從來不打扮的姑娘喜歡在背後偷偷議論那些妝容精緻的姑娘,議論的內容也總是俯視式的負面評判。你可以感受到那些從不化妝的姑娘其實對精心裝扮過自己的樣子有所期待,但他們總是堅定拒絕相關行為。

這種矛盾現象就是一個較為典型的約拿情結的展現,她們嫉妒那些漂亮精緻的人,她們也明明有潛力可以做到那樣,但是他們害怕拒絕這種“顯眼”,對於她們來說“大隱隱於市”才是最安全的。


你不瞭解這個心理學效應還敢說自己能成功


“約拿情結”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出於對安全感的極度需要

馬斯洛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與愛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類,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排列。馬斯洛認為,我們每一個人的深層本性中都蘊含著兩種力量:一是由於畏懼而使人堅持安全和防禦,傾向於倒退,緊緊依附於過去,害怕失去已有的東西,害怕獨立、自主和分離,害怕承擔成長的風險;二是捨棄安全感,推動人的成長。安全和安全感的誘惑力與成長前進的方向是相反的,“約拿情結”阻礙人的成長,當安全需要佔據了絕對優勢時就會放棄冒險。願望撤退後,人會退出內心衝突和積極生活,以及對自身發展的積極興趣,這便是無慾的成長。

“約拿情結”是一種集體無意識。從人類發展的歷史看,在人類剛開始的群居生活中,大家都要通過模仿他人使自己不是表現得那麼特立獨行,以求得更長期、更安全、更穩定地生存下去。中國文化傳統中有“槍打出頭鳥”的慣性思維,就是遠古生活慢慢沉澱下來的生存經驗。於是謙虛就成了最好的外衣,裝傻就是最好的招數。

“約拿情結”也是一種個人無意識。從個體成長方面看,在童年時,由於自身條件的限制和不成熟,很容易產生“我不行” “我辦不到”等消極的念頭,如果周圍環境沒有提供足夠的安全感和機會,這些念頭會一直相隨。遇到成功的機會時,這種心理表現得非常明顯,與其面對可能的失敗帶來的不安全感,還不如選擇無所作為,久而久之就導致自甘平庸。


你不瞭解這個心理學效應還敢說自己能成功


我們自小所受的教育即是“低調”和“謙虛”,“張揚”和“放肆”常常受到指責,“槍打出頭鳥”成為普遍的社會風氣,“退一步海闊天空”成為一種處世的智慧,至於“皎皎者易汙,嶢嶢者易折”,“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行高於眾人必謗之”等成為立身處世的格言警句,於是以一種謙謙君子的形象,掩飾自己,取悅世俗,迎合庸俗,就成為一種最優選擇。就像之前的熱播劇《大江大河》所描繪的一樣,宋運輝在金州化工廠因過人的專業能力而備受矚目贏得一眾老前輩的認可,而那些老前輩卻沒有最快地把宋運輝放到與其能力匹配的職務而是讓他慢慢晉升,一方面是為了多加磨練宋運輝另一方面是為了保護他,這是那些在職場多年的老前輩深諳“約拿情結”的結果。


你不瞭解這個心理學效應還敢說自己能成功


有人說,人生最大的敵人是自己。一個人要戰勝自我,就一定要自信。約拿放棄了行動,其實就是放棄了成功。有很多事,不是我們無法做到,而是在於我們的心要不要去做,當我們的心改變的時候,你會發現“一切皆有可能”。約拿情結告訴我們:成功源自克服內心的成長障礙。在人生前進的道路上,除了我們自己,還有誰能夠打敗我們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