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温去世,桓氏家族起内哄

桓温虽然无法爬上皇位,但从实力而言,桓温当时的权势已远远超过了从前的司马懿。司马懿死后有司马师,司马师死后有司马昭,司马昭死后有司马炎。司马懿死了,司马家族的权势并没有下降。司马师、司马昭死了,司马家族的权势依然在上升。从这层意义上,即使桓温死了,桓氏家族的军政地位还可以继续保持,甚至还可以继续上升。但很不幸。桓温刚死,桓氏家族就起了内哄。

桓温去世,桓氏家族起内哄

  因为桓温的后继者桓冲,盖棺定论是一个忠君爱国、谦虚退让的正面形象,所以桓氏家族的这场内哄,遂变得模糊不清了。因为在通常的历史记录中,桓冲继承桓温的军政遗产完全是完全合理、合法的事。但真实的历史却并不会这样简单!桓温儿子无法继承自己老爸留下来的军政遗产,主要是因为他们的实力不够。一切是显然的,如果他们的实力足够,作为叔叔的桓冲就绝没有资格与他们争夺自己老爸的军政遗产。桓温是不是真的曾让桓冲继承自己的军政遗产?恐怕谁也不知道了。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桓温两个年长的儿子对此非常不服气。因为自己老爸留下来的庞大军政遗产,却让自己叔父去继承,这叫什么事?

桓温去世,桓氏家族起内哄

  但很不幸,桓温那两个年长的儿子,都也不是桓冲的对手,虽然他们还拉了一个叔叔(桓秘)去和桓冲争夺自己老爸留下的军政遗产。但最后依然无法阻止桓冲继承自己老爸的军政遗产。桓氏家族的权势,是桓温、桓豁、桓冲兄弟三人共同控制着。虽然桓温是桓氏家族无可争议的掌门人,但桓温对桓豁、桓冲的优势却是非常有限的。这从桓温死后,他的儿子无法继承他的军政遗产可以看出来。

  桓冲摆平桓温两个年长的儿子后,却显然也无法真正凌驾于桓温诸子之上,因为桓氏家族的天下毕竟是桓温打下来的。当然桓冲更无法真正凌驾于自己哥哥桓豁之上,因为桓豁当时是荆州刺使。在这种背景下,据说桓温临死前让桓玄继承自己的爵位(南郡公)。但这一切应该只是据说,因为桓玄当时只有5岁。

  一个5岁的幼儿成为桓温一系掌门人,本身证明当时桓氏家族各系力量谁也不服谁,只能用这种折衷的方式保持各系力量平衡。如果让桓温年长的儿子继承桓温南郡公的爵位,那桓氏家族就必须得给这个南郡公留个与他身份相匹配的军政职务;既然如此,那桓温留下来的主要军政遗产,自然也应该让这个南郡公继承了。从这层意义上,让5岁的桓玄继承南郡公爵位,最符合桓温两个强势弟弟的利益。

  在这种背景下,桓冲虽然继承了桓温的主要军政遗产,但他绝不是桓氏家族的无可争议的掌门人。所以桓冲的兄弟(主要是桓豁)、侄子(主要是桓温诸子)与他并没有从属关系。从这层意义上,在桓温死后,桓氏家族就不再是一个能共同进退的整体了。一个处于分散状态中的桓氏家族,在王、谢家族咄咄逼人的攻势下,自然只有不断后退了。

桓温去世,桓氏家族起内哄

  桓氏家族与王、谢家族的竞争,是一个标准的对抗博奕。桓氏家族代表的力量就像一辆大轿车,王、谢家族代表的力量就像一辆小轿车,当大轿车向小轿车步步进逼时,小轿车自然只有一再退缩。因为两个车一旦相撞,小轿车毁人亡的机率实在太高了。但当把小轿车逼到死角后,大轿车又实在不敢真去撞这个小轿车,因为这注定是两败俱伤结果,最多是小轿车损失的更惨重一些罢了。这也就是桓温在接近皇位后,却不敢强行爬上的主要原因。因为这个对抗的博奕,绝不是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进行,桓温在不计代价打败王、谢家族后,又该如何应对来自前秦的进攻呢?

  如果只是停留在这种僵持的状态,那最后的结果只是大轿车放弃咄咄逼人的攻势,因为大轿车所占据的优势并不会改变。但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刻,桓温死了,桓温的兄弟与儿子们起了内哄。于是王、谢家族与桓氏家族的博奕就出现了转机。现在的桓氏家族代表的力量还是像一辆大轿车,但这个大轿车的主要部件却出现难以弥补的裂纹;在这种背景下,小轿车自然敢掉过头对大轿车步步进逼了。而在这种背景下,大轿车自然只有一退再退,因为真的与小轿车相撞了,大轿车可能随时都会散架的。

  司马懿死后,司马家族还是一个团结的整体。这表现在司马懿死后,司马家族并没有因为权力分配而发生内哄。

桓温去世,桓氏家族起内哄

  桓温还没死,桓氏家族就已呈现出了分裂的迹象。这表现在桓温的长子(桓熙)、弟弟(桓冲)都想成为司马家族的掌门人。于是桓温快咽气时,桓氏家族内哄就开始了。虽然这次内哄很快就结束了,但桓氏家族的整体实力却受到了削弱。

  桓氏家族的这场内讧,让泪痕不禁想起司马孚。司马孚是司马懿的三弟,司马孚无论从威望、能力上都一直可以与司马懿分庭抗礼。如果在司马懿死后,司马孚非要与司马师争当司马家族的掌门人,司马师恐怕还真不是对手。但司马孚毕竟是司马孚,所以他没有选择与自己侄子争夺自己哥哥的遗产。一切是显然的,如果司马孚与司马懿的儿子争当司马家族掌门人,他也许是有机会获胜的(就如桓冲能火并了桓温的儿子),但结果却会使司马家族整体实力下降的。

  桓冲不是司马孚,当然了桓熙更不是司马师。从这层意义上,桓冲叔侄之间的火并,桓冲也许存在太多迫不得已的原因。但不论怎么说,桓冲与桓熙的火并,显然使桓氏家族的军政实力大大降低了。

  虽然桓氏家族的内哄迅速结束了;但桓氏家族分裂的事实已无可挽回。因为桓冲取得胜利后,却无法成为桓氏家族无可争议的新掌门。因为团结在小小南郡公(5岁桓玄)身边的桓温一系,占据荆州的桓豁父子,都也不是桓冲可以有效调动的。桓冲凭借这种实力与王、谢家族相争,自然会感到越来越力不从心。

  所以在桓冲的领导下,桓氏家族的权势那是一降再降。短短三年后,桓氏家族就彻底屈居于谢氏家族之后了。当桓玄接管桓氏家族时,桓氏家族不要说在整个东晋帝国了,就是在荆州地区也处处受制,因为荆州地区也有殷仲堪、杨铨期能与桓氏家族分庭抗礼。

桓温去世,桓氏家族起内哄

  在桓冲的领导下,桓氏家族的权势那是一降再降。基于皇权的角度去看,基于贵族政治的角度去看,桓冲率领桓氏家族不断后退,那是一件值得欢呼与喝彩的事。问题是,基于桓氏家族的角度去看,桓冲这不是传说中的败家子吗?

  在桓温刚死,桓氏家族曾经拥有的权力就开始不断缩水了。在桓温死后短短三年时间,桓氏家族所拥有的权力,就缩水了足足有多一半。因为扬州刺使、徐州刺使、豫州刺使等职务,当时都已不再由桓氏家族成员担任了。虽然这一切为桓冲赢得了谦让的美名,却无法掩盖这是桓氏家族衰弱的结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