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時期表現出的"大美"氣象,彰顯了文化的大交融

秦漢時期的"大一統"給華夏文化注入了幻想和激情,同時這也是華夏審美文化由"自發"向"自覺"過渡轉化時期:由偏於外向、體物、象形、敘事、倫理、功用、壯麗轉向偏於內斂、抒情、寫神、表意、心理、形式、優美。

秦漢時期表現出的

一,秦漢時代的"大美"氣象。

在文化活動和審美作品中,無不表現出當時人們渴望征服世界的偉大信念和情懷。並且審美文化活動、審美作品的場面大、規模巨、力度強。在華夏文化的發展過程中,秦漢之際與先秦時期有一個很大不同,它是一個空前"大一統"的社會。這給秦漢之際審美文化的發展帶來了全新的契機、活力和前景。然而秦、西漢與東漢還是略有區別的。東漢明顯與秦、西漢那種發揚蹈厲、慷慨雄放的文化風貌,那種開拓擴張、充滿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時代精神不同。但不可否認的是,至此華夏文化慢慢向"貴真"、"尚質"、"崇實"的文化趣尚發展。如果說,秦、西漢審美文化是開拓、佔有和征服世界,那麼,東漢審美文化則更多地是在守護、記述、玩賞和享用。這種玩賞和享用,它既是一種人間煙火氣的情結,也可以成為一種以倫理教化為旨歸的現實效應,總之,東漢文化更加多地把關注放在此生此世,更加在意功用實效,更加尊重本性真情。

秦漢時期表現出的

中華民族走向政治、經濟、文化"大一統",是從秦朝才開始的。"大一統"是這一時代的命脈和靈魂。它帶給這一時代注入人前所未有的生機,它給這一時代確立了文化的典範和規則,它也讓中國從此圍繞著"大一統"主題而書寫著一代代的風雲和史詩。所以,這是一個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時代。中國因秦漢時代而為世界所矚目,世界也從秦漢時代而為中國所認知。說到秦漢審美文化,人們大多腦海裡都會浮現出一些舉世聞名的輝煌成就,例如:秦始皇陵軍吏俑,漢樂舞,漢隸書,漢畫像石、秦小篆……這一切,均賦予秦漢時代審美文化以鮮明的歷史個性和特徵。

秦漢時期表現出的

秦朝的"大美"氣象可從兩個層面來理解:一是從直接的表象層面上說,它主要表現為審美文化活動的場面之大、規模之大、力度之大、數量之多、動作之奔放、色彩之強烈等等,均達到無所不用其極的程度。所以,這是一種外顯得,直接表現出來的"大美"。二是從間接的歷史文化意蘊上說,那種表象層面上的外在感性之"大美",並不是純自然形態的;它們作為當時人們審美活動的一種"對象"和"作品",內在又凝結著秦漢時期獨有的審美,彰顯著那個時代人們獨有的思想、價值觀念。這內在的、間接的歷史文化意蘊凝結、顯現在外在的、直接的感性表象形態上,便構成了"大美"氣象。

秦漢時期表現出的

二,荊歌楚舞是秦漢之際審美文化的典範形式之一。

項羽和劉邦是秦漢之際荊歌楚舞發展中最早見於記載的"表演"者,是需要最先提到的兩個有意味的文化符號。公元前202年,項羽被劉邦的各路大軍圍困。在兵少糧盡、大勢已去的絕境中,項羽對著他的虞美人高歌,曾經叱吒風雲、驕傲的不可一世的項羽,如今已是窮途末路,四面楚歌。並且連最心愛的虞姬都保護不了,《史記》中的這段記載,對我們今天的閱讀而言意味著什麼?它似乎是那一時代審美文化活劇的一次彩排,一種預演,一場序幕。這種亦歌亦舞的形式,娛人耳目,蕩人心魄。它創造了秦漢之際一種特有的抒情表意形式,傳達著這一時代雄健奔放的人格氣概和真率自然的人性風采,顯露著秦漢風尚的獨有狀貌和楚荊習俗的特殊魅力,表徵著南風北漸的文化新變和以俗為雅的藝術新聲。總而言之,它意味著,一場恢弘浩大的審美文化歷史活劇已在荊歌楚舞中拉開了帷幕。

秦漢時期表現出的

三,漢樂舞的空前繁盛,在根本上得益於由當時社會的空前"大一統"所帶來的多種文化,特別是南北文化的大交融。

秦漢建立了多民族的大一統國家,客觀上為中國文化的發展提供了一種新的態勢和可能,秦漢之際,特別是漢代堪稱這種文化發展模式的典範。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對後世影響最為深遠的文化大交流、大融匯的時代。這種文化的大交融展現在多個方面和層次,主要有漢文化與周邊各少數民族文化之間、漢文化與域外各國文化之間等等的相互交融。

在漢代審美文化的大交融中,大概最重要、最深刻的莫過於南、北之間的大交融了。秦漢之際,發生了陳勝稱王、項羽北進、劉邦滅秦稱帝這樣一些重大歷史事件。在這些事件所帶來的磅礴慘烈的社會變動中,以楚人為主體的南方軍民大量入主黃河流域,成為北方乃至全國實際上的政治統治階層;與此相關,以荊楚為代表的南方文化也潮水般湧入河朔大地,同原本在格調、情趣、風尚、形式諸方面皆有差異的北方文化直接碰撞、交織、混融、調和在一起。這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南北文化之間第一次全面的交流與融合。很顯然,這次南北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對於漢代審美文化,尤其是樂舞文化的發展而言,具有重大的意義。

秦漢時期表現出的

從相對的意義上說,中國文化大體以秦嶺——淮河為界分為南、北兩域。當然,南、北方各自也並非鐵板一塊,也是有許多文化類別的。如南方文化又分為荊楚文化、巴蜀文化、吳越文化、閩粵文化等等,但同北方文化比起來,這些文化類型又有某種共通性、相似性,從而形成南方文化這一大類別。北方文化也如此。從局部看,北方也有齊魯文化、中原文化、三秦文化、燕趙文化等等分別,但相對於南方文化而言,這些局部文化又有某種相近之處,因而構成北方文化這一大的範疇。南、北文化之間的差別,其實很難用準確的概念表述出來。因為不僅這種差別是模糊的,沒有明確界限的,而且這種差別也是歷史的,動態的,不斷變化的。但話又說回來,這種差別又確實是存在的。

在秦漢之際"大一統"的社會政治格局中所出現的南北文化的大交融,是漢樂舞走向鼎盛的主要原因。這種交融給樂舞文化本身帶來了深刻的變化。比如說:南音,的野蠻豪放與北調的質樸凝重相互融合。還有就是以民間為主的樂舞形式對傳統的樂舞造成了猛烈的衝擊,影響可謂是深遠。恐怕沒有哪個朝代會像秦漢時期一樣,不論尊卑上下,全都裹挾在樂舞之中,深入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總結:

南、北文化的差異,實際上已在歷史的演化過程中積澱為一些類型化的經驗表象模式。大致說來,秦漢時代,北方文化呈現出的基本特點(類型)是,倡功名,重教化,主倫理,尚世俗,等等,折射在文化形態上,則主要表現為質樸嚴謹、凝重渾厚之特色。秦漢時期的"大一統"使南北的文化進行了融合。對後世影響深遠。

參考文獻:

《史記》

《樂府詩集》

《古今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