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增:千百年来广为人知的谋士,其实出的都是馊主意(一)

有句俗话讲:"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有的人名声很大,但其实是名不副实的。今天谈到的这位,是一个千百年来广为人知的人物,他以谋士的面目出现,出了几个"奇计",但细细分析,他的计策并不出奇,更不高明。

这个谋士叫范增,被项羽称作亚父,是项羽的重要谋士。他为项羽出谋划策,结果是项羽乌江自刎,以悲剧收场。他自己呢,气得离开项羽后,背上疽发而死。


范增:千百年来广为人知的谋士,其实出的都是馊主意(一)

以结果论,他的计谋并不成功;以高低论,他的计谋都不高明。他之所以出名,一是因为他保项羽,而项羽尽管神勇,却死得悲壮,让很多人唏嘘;二是因为汉高祖刘邦的一段话。刘邦当了皇帝后,与诸大臣讨论汉取天下的原因,刘邦总结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刘邦从用人上分析得失原因,认为自己得天下主要依靠汉初三杰,项羽失天下是因为不能用范增。从一个成功者、一个皇帝的口中,范增不仅与张良、萧何、韩信这三个出将入相、鼎鼎大名的人物相提并论,而且以一敌三,无怪乎后世的人们关注他,研究他,有人还为他感叹。


范增:千百年来广为人知的谋士,其实出的都是馊主意(一)

现在来看看范增出的几条计策:

第一条计策,项梁起兵初具规模之时,范增为项梁军树立起一面政治旗帜,那就是劝项梁立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楚王。

这时是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四月,距离陈胜起义已经九个月,距离陈胜去世已经四个月。项梁军已扩张到六七万人,在楚地是反秦队伍中最大的一支,驻在薛地(今山东滕州附近)。

范增立楚王后代的理由是:一是秦灭六国,楚最无罪。楚怀王入秦后没有回来,楚国人一直憋着一口气,因此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说法。范增的意思是,楚怀王这个旗号可用。二是陈胜最开始起兵,没有立楚王的后代却自立为王,其势不长。范增的意思是,项梁不立楚王的后代,肯定也不会长久,因此楚怀王这个旗号必用。陈胜刚死四个月,这原因好象很有说服力。三是诸将都争着归附项梁,是因为项氏家族世世为楚国的将军,肯定会立楚王的后代。范增的意思是,项梁如果不立楚王的后代,诸将就不会归附,还可能散去。楚王这旗号也是必用。


范增:千百年来广为人知的谋士,其实出的都是馊主意(一)

这三个理由听着好象很有道理,不管别人信不信,反正项梁是信了。于是从民间找到了正在放羊的楚怀王的孙子叫熊心的,立为楚王。为了顺应人们的同情心吧,仍然叫楚怀王。

我们看这条计策好吗?其实不仅不好,反而有害。

其一,楚怀王这旗帜用处不大。反秦是人心所向,根本不需要树起楚怀王这个旗帜。陈胜是个佣耕农,用现代的说法就是给地主家打工的,可以说是没身份没地位不知名,可是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应者云集。各地都杀其长官,以应陈胜。

项梁到达薛地时,楚地的沛县有刘邦,东阳县有陈婴等等,赵地有武臣、赵歇相继立为赵王,齐地有田儋立为齐王,魏地有魏咎立为魏王,燕地有韩广立为燕王,已成并立之势。大家为什么蜂拥而起,是因为"天下苦秦久矣",是因为六国贵族后裔想要复国。起兵或自立为王的人,势力大的自立,势力小的依附于势力大的,有时内斗,有困难时也相互支持,但有一点,这些势力并不以楚为尊,而是以强为尊,所谓西瓜偎大边。项梁渡江以来,陈婴、刘邦、张良都来投奔,就是因为项梁在这些势力中,是比较强的。树起楚怀王这个政治大旗,并不能吸引、收服所有反秦势力,如齐田荣就不服从号令,后来的事实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因此说,楚怀王这个旗帜是无用的旗帜。


范增:千百年来广为人知的谋士,其实出的都是馊主意(一)

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写过一首诗,评论道:"中原秦鹿待新羁,力战纷纷此一时。有道吊民天即助,不知何用牧羊儿。"王安石一针见血地指出,反秦只需树立替天行道大旗,吊民伐罪即可,根本不用找来一个牧着儿作楚怀王。

北宋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也作出了类似的评价:"君王不解据南阳,亚父徒夸计策长。毕竟亡秦安用楚,区区犹劝立怀王。"

其二,陈胜的崛起直接证明反秦不需要楚王的后代。陈胜从起义开始,就诈称秦长公子扶苏和楚国将军项燕。读史到此,也是让人醉了。扶苏是秦始皇的长子,项燕是楚国将军,为秦将王翦所杀,扶苏和项燕是敌国对手,被陈胜同时作为招魂幡使用,却效果不错,时间不长就聚集了数十万人,声势浩大。可见,诈称扶苏也可,诈称项燕也可,反秦大旗一举,立不立楚王的后代都不影响应者云集。

其三,陈胜之败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是因为不立楚王后代。陈胜之败,主要的原因在于,他派出的几路人马或不再听众号令(如武臣、魏咎、秦嘉等),或所任非人兵败瓦解(如吴广、周文等),势力大削,而身边人又不亲附,以致被自己的司机杀死,令人为之一叹。陈胜即使立了楚王后,那些称齐王、赵王、燕王、魏王的人会听众楚王的号令吗?肯定不会。项梁立了楚王后,就没起到什么效果。


范增:千百年来广为人知的谋士,其实出的都是馊主意(一)

其四,立楚怀王为项羽后来杀宋义、负盟约、弑义帝埋下了伏笔,造成政治上屡屡失分。立楚怀王,等于为项梁头上安了一个管理者,项梁(后来是项羽)从制人者变成受制于人。项梁战亡后,楚怀王收了项羽的军权,任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到巨鹿救赵。项羽不仅受制于楚怀王,而且直接受制于宋义。项羽无法忍耐,在救赵途中杀了宋义。这是项羽藐视怀王、以下犯上的一例,是项羽在政治上的一个失分,后来被刘邦拿出来数其罪过。

怀王与诸将约,先入关中者封为关中王。刘邦军先入关中,项羽却不封刘邦于关中,背负背约之名,是政治上的又一失分。项羽自称西楚霸王,无法安置楚怀王,于是称其为义帝,又派人杀了怀王,这是项羽在政治上的又一失分。

清朝学者王鸣盛评论道:"六国亡久矣,起兵诛暴秦,不患无名,何必立楚后,制人者变为制于人。

可以说,范增之计立楚怀王,对项梁、项羽来说,不仅百无一用,而且贻害无穷。

大家说,范增这计策高明吗?

PAGE

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