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乡村亲戚疏远变淡 出现"断亲潮”的背后原因是什么?

“走亲戚”是中国古老的汉族民俗文化,每到逢年过节,除了平辈之间的团聚, 我们还要带上一些精选的礼物向长辈拜年拜节,以表示孝心和敬重。“亲不走不亲”,走亲戚可以促进交流增加亲戚之间的感情联系,是中国人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习俗。

一些乡村亲戚疏远变淡 出现


俗话说"一代亲,二代俵,三代四代认不着"。农村过去三四代才出现的亲戚疏远变淡的事情,现在提前到了第二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个体的独立,现代人正在慢慢淡忘了走亲戚这种交流方式,农村甚至出现了所谓的“断亲潮”现象,这是为何呢?

老人在,亲情在,老人走,亲情淡。老人言:“一辈子亲,二辈子表,过了三辈不管饭”。这是必然的,因为亲戚本来就是以为血缘关系而存在的,随着血液关系的淡化,亲戚的关系也就疏远了。

以前经济落后,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了互助关系,报团取暖,一人有难,大家支援,促进了亲戚关系的深化。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在基本上花钱就能解决问题,无需亲戚互助,导致亲戚之间交流联系更少了,这也极大弱化了亲戚之间的关系。

人们的社会活动空间变大、社交面更广了。改革开放前农民外出打工的机会很少,加之交通不便,人们的活动范围基本在居住地附近,亲戚之间的走动频繁,下一代经常在一起,从小玩到大,亲情得以延续。改革开放后,人们有更多的机会出去见世面、去打工挣钱,亲戚兄弟多数都分散在不同的城市,从事着不同的工作,彼此之间来往少了,共同语言也少了,下一代的基本没有接触交流,亲情渐行渐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