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役后,徐有贞提出南迁,于谦为何大骂:提南迁的要斩首?

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明英宗朱祁镇听从专权宦官王振的劝说下率20多万大军御驾亲征,迎战来犯的蒙古军。结果在土木堡,明军大败,20多万大军被消灭殆尽,朱祁镇还被俘虏。


土木堡之役后,徐有贞提出南迁,于谦为何大骂:提南迁的要斩首?

朱祁镇


  消息传到北京,大明朝堂之上,群臣哗然,无不顿足捶胸,气愤非常。不过,他们可没有太多时间去追究土木堡之役战败的原因或责任,因为蒙古大军在也先的率领之下,将兵临北京,大明危矣。

  朝中群臣赶紧商量对策,意见有两个:1.于谦提出固守北京;2.徐有贞提出迁都南京。围绕着是否迁都,朝中群臣纷纷建言。于谦大喝:“提议南迁的,都应该斩杀。”从此朝廷正式决定固守北京。后来,在于谦的组织,大明在京师保卫战中取得胜利,击退蒙古军。当初建议南迁的徐有贞就尴尬了,从此成为群臣的笑柄。


土木堡之役后,徐有贞提出南迁,于谦为何大骂:提南迁的要斩首?

朱祁镇


  事实上,明朝自迁都北京以来,到明朝灭亡,曾多次让敌军兵临北京城,包括蒙古、后金、李自成的大顺军等。每到此时,朝廷之上总有南迁的声音。明朝末年,李自成进军北京到兵临北京城,期间有几个月时间,南迁的声音络绎不绝。崇祯最终没有南迁,明朝灭亡,后人常常感慨,如果崇祯学习南宋,迁都南京,或许可以延续明朝国祚,甚至有机会东山再起。然而历史对一个人或一件事的评价通常是带有成王败寇的思维。崇祯决定固守北京,如果明朝挺过这一劫,明朝得以延续,那么固守北京就是正确的抉择,那些建议南迁的人就会被嘲笑。可惜,明朝亡了,那些当初建议南迁的人,后人就会认为他们有先见之明,是崇祯昏庸,错失了良机。


土木堡之役后,徐有贞提出南迁,于谦为何大骂:提南迁的要斩首?

土木堡之役


  再回到土木堡之役,蒙古也先率军进犯北京,一路挟胜而来。于谦当时只是个兵部侍郎,虽官职不小,却也轮不到他来做主,毕竟王文、王直、胡濙等人官职都在他之上。然而站出来的却是于谦,当于谦喝退徐有贞,下定决心固守北京时,他肩上担的是整个大明的命运和大明的百姓。这责任太大了,偏偏又敌强我弱,一旦有一丁点闪失,于谦将留下千古骂名,难怪王文、王直、胡濙等人不敢站出来。

土木堡之役后,徐有贞提出南迁,于谦为何大骂:提南迁的要斩首?

徐有贞主张南迁


  徐有贞是个投机分子,他当时任翰林院侍讲,这个是文职,从五品,职责是文史修撰等相关工作。以徐有贞的官职和权位来看,他是无权插手朝廷中事。只不过,明朝时是不会以言论罪,徐有贞只是提个建议,就算朝廷不采纳,也不会给徐有贞带来影响。反倒是如果他的建议被采纳,他将飞黄腾达。显然徐有贞并不甘心当个小小的从五品官,才假托星象,提出南迁,为的就是博取前程。

  于谦当兵部侍郎几年,虽未打过仗,但对兵事还是有些了解的。他认为明朝虽在土木堡之役遭受惨重的损失,但远远不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北京是京城,一旦放弃,后果不堪设想。即便日后重夺京城,也无法弥补放弃京城所带来的影响。

土木堡之役后,徐有贞提出南迁,于谦为何大骂:提南迁的要斩首?

于谦


  明朝末年李自成兵临北京城,那里的明朝是真的已经山穷水尽:1.名将大多都战死沙场;2.没钱,国库早就空了;3.没兵,明朝再也无力组织军队。在这种情况下,不南迁就代表着灭亡。

  然而土木堡之役后,大明面临的情况要远比明朝末年崇祯遇到的情况要好得多:

  1.京城尚有近十万军队,可有再战之力。明朝拱卫京城的军队主要由京营三军和亲军26卫组成,总兵力约30万。土木堡之役时,明军出去的是京营三军(三千营、五军营和神机营)和部分亲卫,其中京营三军兵力15到20万,总兵力应有20多万,对外号称50万。战败之后,京营三军残兵回到北京,再加上未出战的亲军,总兵力在10万左右。京营三军虽已是残兵,但亲军却也是精锐军队,绝非老弱病残。

土木堡之役后,徐有贞提出南迁,于谦为何大骂:提南迁的要斩首?

于谦主张南迁者可斩


李贤《古穰杂录》:二十余万人中,伤居半,死者三之一,骡马亦二十余万,衣甲,兵器尽为胡人所得,满载而归。

  蒙古军入侵大明时曾兵分四路,但进犯北京时合兵了,据《明实录》记载,蒙古军兵力应在9万左右。所以从兵力上,双方是势均力敌的。诚然,蒙古军挟胜而来,士气高昂,但大明京城防御力极高,根本就不是几万人就能轻易攻下的。北京周边仍有很多地方军队或勤王军队,正陆陆续续调往北京。所以这场京师保卫战,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对大明越来越有利。

土木堡之役后,徐有贞提出南迁,于谦为何大骂:提南迁的要斩首?

于谦主张南迁者可斩


  2.储备充盈;大明经历了朱高炽和朱瞻基的仁宣之治,国内繁荣,达到一个新的顶点。土木堡之役时,明英宗仅用两天时间就集结完军队,匆忙出兵,很多物资根本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筹集。所以战败时,明军虽兵力损失不小,但物资损失并不大,大明的粮食、辎重储备仍然很充足。于谦在京师保卫战中曾经从全国调配军用物资,并将在通州储备的足够京师军民一年之用的粮食押运到北京。

  3.大明也只有一个敌人,内外环境良好。与明朝末年崇祯遇到的情况完全不同,土木堡之役后,大明只有蒙古一个敌人,内外基本上没有什么战乱或战事。正统年间大明曾三征麓川,耗费无数,但此时战事早已平息。所以大明可以一心对敌,不会受到其他事情的干扰。

土木堡之役后,徐有贞提出南迁,于谦为何大骂:提南迁的要斩首?

也先


  4.蒙古军孤军来犯,劳师以远,无法持久作战。蒙古军看似来势汹汹,其实隐患极多:1)军队长时间交战,没来得及休整,已露疲惫之相;2)内部不和谐。蒙古军分别为也先、脱脱不花、阿剌知院等人统率,虽以也先为首,但脱脱不花、阿剌知院与也先矛盾重重,相互争权夺利。所以蒙古军队无法长期作战,一旦战事进入相持阶段,蒙古军只会越来越弱势。

  在这些有利的条件面前,于谦认为大明大有机会击败蒙古,保卫北京。其实,徐有贞提出南迁,与于谦固守北京的建议并不没有冲突。大明可以在固守北京的同时,安排部分大臣护送太子朱见深先行去南京,这只是多安排一条后路而已。一旦北京失守,朝廷仍有在南京东山再起,大明也不会失去国祚。但这并非于谦想要的,于谦是想击败蒙古大军,守住北京。

土木堡之役后,徐有贞提出南迁,于谦为何大骂:提南迁的要斩首?

北京城上


  在决定固守北京之前,于谦还要做一件事,那就是稳定人心。徐有贞此时提出南迁,会使朝中群臣心神不定,一旦有了后路,一些人就不会尽死心守卫北京,反而生成逃跑之意。朝廷如果不能做到举棋若定,就会影响到军队和百姓,军心若不定,此战就凶险了。于谦明白,如果想取得京师保卫战的胜利,必须保证朝廷、百姓、军队上下一心。军心可用,此战才能必胜。

  所以,于谦才会大声呵斥徐有贞:“提议南迁的,都应该斩杀。”为的就是吓住朝堂之中那么支持南迁的声音,使得朝廷上下只有一个声音:固守北京。于谦接下来又在孙太后的扶持朱祁钰为帝,铲除王振余党,肃清朝廷,进一步稳定内部局势,然后才开始进行作战部署。

土木堡之役后,徐有贞提出南迁,于谦为何大骂:提南迁的要斩首?

石亨


  只是于谦在大庭广众之下呵斥徐有贞,使得徐有贞脸面丢尽,难以下台,两人也因此结下梁子,也为于谦后来的身死埋下伏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