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仰韶“战国时代”奠定了华夏文明

经过近年的考古和文明探源工程,中华远古文明的脉络变得清晰起来。贾湖悠扬的古笛声,仰韶精美的彩陶,龙山薄如蛋壳的黑陶,庙底沟人的四处扩张,大汶口人的强势西进,屈家岭人的北伐,三皇五帝,大禹治水构成了远古华夏文明这课参天大树的枝枝叶叶。今天我们主题就是后仰韶时代前3300-前2500年,那段似战国乱世,群雄逐鹿中原,最后归于统一,奠定中华文明基调的故事。

【前述】

华夏文明5000年,已经成为华夏儿女的共识,但是从什么时候说起呢? 司马迁的解答,《五帝本纪》作为《史记》的开篇。可见在他心里,五帝为中国历史和华夏文明的开端。但是小编认为中华文明起源于仰韶时代(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特别是极其强势的庙底沟文化(公元前3900-前3300年),经过仰韶末期的“战国时代”(前3300年-前2700年),形成于五帝时期(前2700年-前2000年)。

后仰韶“战国时代”奠定了华夏文明

仰韶时代庙底沟人的扩张

中原在哪呢?《史记·周本纪》:”成王在丰,使召公复营洛邑 ,如武王之意。周公复卜申视,卒营筑,居九鼎焉。曰: '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 '。”《史记·郑世家》:“和集周民,周民皆说,河雒之闲,人便思之。”河洛就是黄河与洛水的并称,河洛地区就是那个每个部族都想染指的皇冠,洛邑就是那颗皇冠上的明珠。随着时代的推移,中原的概念也随着炎黄部落的扩张也就变大。

后仰韶“战国时代”奠定了华夏文明

河洛之地 天下之中

五帝为哪几个?五帝时代开始于什么年代?古书中记载似风中飞絮,但是黄帝作为五帝之首是共识。黄帝的生活年代目前多数的共识是在公元前2700-前2500年。说黄帝也就绕不开古书记载的两次大战,发生在阪泉之野炎黄之战和冀州之野的涿鹿之战。各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历史爱好者粉末登场,各显神通,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因为历史久远,但是很难做到统一结论。在此小编,就拿来主义,借用大多数人的结论。


【炎黄的真实性】

有些人说,五帝靠口头传颂和神话传说保留下来的远古历史,不是真实历史。由下图可见,炎黄是战国中期出现在史书上的,其真实性确实有待商榷。但是,历史传说不是空口无凭的,小编认为炎帝黄帝为多个人形象综合起来的人物,经过口口相传初步丰满形象化,并最终神化,跟西方的耶稣同志异曲同工。是否确有其人不是重点,重点在于黄帝族和炎帝族是确切存在的,至于各种书籍中神化论述不做探讨,也没有意义。因此,本文的炎帝、黄帝、蚩尤和苗瑶皆是指族群,非个人。

后仰韶“战国时代”奠定了华夏文明

史书中五帝出现次数统计

【后仰韶“战国时代”】

仰韶末期(前3300-前3000),庙底沟文化分崩离析,彩陶从中原消失,大汶口人沿着颖水西进河洛,屈家岭人由豫南北上河洛,纷乱的战国时代开始。原先居于河洛的仰韶秦王寨人被迫西进和翻越太行山北上。秦王寨人的逃窜,与“神农世衰”相关联,上一篇文章已经详细解释了神农氏和仰韶的关系,读者可以自行翻看。河洛仰韶先民进入关中,瘦死骆驼比马大,取代和融合了原来的半坡文化,在晋南和关中形成庙底沟二期文化。这是大的时代背景,炎帝族和黄帝族就裹挟在历史的洪流中。从考古上看,仰韶末期不同文化之间相互交流加大,族群迁移也变多,族群迁移往往伴随着杀戮和战争。此时的中原,像极了后来的三国时代,大汶口人、屈家岭人和炎黄上演了一出5000年前的三方争霸。因此,小编将它定义为后仰韶“战国时代”,大事记如下:

战国时代前期 (前3300-前3000): 大汶口西进,屈家岭人北上,神农氏炎帝组西逃豫西关中和北逃翻 越太行山进入上党高地。

战国时代中期 (前3000-前2700):河洛被瓜分,大汶口人东、屈家岭人南和炎帝族西。西进的秦王寨人整合了关中半坡人形成庙底沟二期,黄帝族诞生。

战国时代后期(前2700-前2500):大汶口人和苗瑶人整合成联盟,炎帝尽失其地退出河洛;阪泉和涿鹿之战发生,黄帝族和炎帝族奠定中华民族主体。

后仰韶“战国时代”奠定了华夏文明

仰韶后期三大集团


后仰韶“战国时代”奠定了华夏文明

仰韶末期秦王寨人迁移图


【炎黄和蚩尤的族属及地理位置】

说到炎帝,不得不说他与神农的关系。《史记·封禅书》将神农氏与炎帝分列先后。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关于神农氏与炎帝未予指明其间的关系,司马迁做了模糊处理。《帝王世纪》说:“神农氏作,是为炎帝”,已经注意到二者的亲缘关系。《汉书2古今人表》及《易·系辞》疏将为帝与神农氏合称呼为“炎帝神农氏”。可见炎帝是属于神农氏,有人说炎帝是末期神农氏,也有人说是神农氏一支,在这不做讨论。

《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伐纣成功,“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裴骃《史记集解》注释:“《地理志》弘农陕县有焦城,故焦国也”。《汉书·地理志》弘农郡,首县弘农,治在今河南灵宝县,陕县今属三门峡市。可见炎帝是在河洛西部地区和陕西东部。

黄帝出自哪里众说纷纭争议颇多,司马迁说:“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一般认为有河南新郑、陕西姬水、甘肃天水、山东寿丘四种说法。首先将山东寿丘排除,寿丘属于大汶口地盘,应该是某个大汶口或者东夷的首领被认作黄帝。在地理位置上和当时的生产力,一个部族的影响范围不可能达到这么大。再排除甘肃天水说,根据现代考古发现中原仰韶和龙山文化都是从东往西扩散,由中原向甘肃发展。韩建业《上古时代三大部族的交互关系》中说,由中原考古文化、炎黄族与夏人、先周人的相关性,推测出黄帝族与庙底沟二期文化相对应,那就如图居关中和晋南。据记载,黄帝南下击赤帝,看来黄帝都晋南和炎帝据河洛比较合理。黄帝在晋南居轩辕之丘成为部落首领,涿鹿之战后在河洛新郑一带定居。

随着近几年红山文化的兴起,蒙南考古的发掘,黄帝的族属问题有了第二种可能,那就是黄帝族可能来源于红山文化和北上半坡文化在晋北蒙南的结合体,但也没有跑出上图所示的炎黄区域划分。但是此说法与黄帝时间不匹配,晋北蒙南族群强势期是在龙山中晚期,石卯人南下摧毁陶寺,见韩建业《唐伐西夏和稷放丹朱》。

后仰韶“战国时代”奠定了华夏文明

炎黄部落的大体位置

蚩尤是上古时代九黎部落的领袖,学者依照《逸周书》、《盐铁论》推测蚩尤属于大汶口太昊、少昊氏族集团;也有人认为是屈家岭苗瑶人,苗瑶人据汉水锡铜之地,锡铜是武器必备,与蚩尤兵神身份相符合。小编认为战国初期,大汶口和屈家岭人存在融合和征服关系,蚩尤是联盟的盟主,现代的山东和南方苗瑶人都保存有关于蚩尤的传说。邹屠之乡济宁等地现保存蚩尤冢;黔东南苗族尊称的“榜香尤”,湘西苗族称“剖尤”、“绞黎够尤”都是指蚩尤。后世禹伐三苗,东夷不起,是这个联盟的真实写照。

【短暂的和平】

“战国中期”(前3000-前2700),河洛丰饶之地被瓜分。蚩尤居河洛东,屈家岭人居南,秦王寨人被压迫到河洛西部的三门峡地区。三者相持几百年,文化也相互融合。随着大汶口的强势,很可能出现了一代或者几代雄主蚩尤,他们与豫南的苗瑶人结盟或者征服关系,得到了苗瑶人的金属矿石,加上先进的冶炼技术,制造出更先进的武器,与后代描述蚩尤铁头筒臂不无关系。后世秦汉尊蚩尤为兵神,可见其武力之强大。西边的炎帝族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渐渐的学习了部分大汶口人的先进技术和生活习惯。“战国后期”这批人被蚩尤驱散到关中和晋南,这也是后来在关中和晋南陶寺、庙底沟二期发现东夷因素的原因之一。见下图:绿色表示蚩尤,蓝色苗瑶,红色炎帝,黄色表示黄帝族。

后仰韶“战国时代”奠定了华夏文明

炎帝、蚩尤、苗瑶族三分河洛

【阪泉之战】

“战国末期”(前2700-前2500),发生了有记录的远古第一战,阪泉之战。说法一《史记·五帝本纪》载:“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依附杀蚩尤”。 说法二见于《逸周书·尝麦解》:“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 有人说阪泉和涿鹿之战是一场战争两种说法,本文更相信太史公的言论,阪泉之战是存在的。无论是后来的禹争三苗,还是夷夏之争,都是经过几百年无数次残酷战争才能打破部族间的壁垒达到融合,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也不太可能违背这个规律。位于河洛西部炎帝被蚕食地盘,被一步步逼到了无路可走,只能北越黄河向晋南避难。一说晋南霸主,庙底沟二期的主人黄帝,在晋南阪泉一带击败北逃炎帝,整合炎帝部落。一说炎帝向黄帝求救,追忆当年先祖一起在秦王寨的光辉岁月,黄帝被说服,联合炎帝南下。无论哪一种,都能找到其合理性。炎黄联盟在此刻正式成立,华夏人在这里蹒跚起步,红色融入黄色。

关于阪泉的位置也很有争议,主要有三个说法山西省阳曲县东北部、河北省涿鹿县和山西省运城县东南方向。河北涿鹿县说在考古上和时间上都是不可能的,前文已经叙述不多做讨论。山西阳曲说,位于晋中,到战国时期此处还属于北狄范围,不在中原文化圈内,怎么可能有炎黄的足迹呢?不过是后代民族迁移过程中,附会之言。因此小编支持山西运城说。

后仰韶“战国时代”奠定了华夏文明

阪泉之战示意图

【浊陆之战】

“战国末期”(前2700-前2500)涿鹿之战,一说在河北涿鹿县,上文已经提到,炎黄蚩尤之战不可能发生在河北北部,涿鹿是汉代以后才有的名称。二说在山西运城东南黄河北岸的浊陆说,隔着黄河与三门峡相望,北方就是晋南运城盆地。《太平寰宇记·卷四六》客观存在邑县条下记:“蚩尤天在县南一十八里”。故安邑县即今县,亦受辖于运城市。《梦溪笔谈2卷三》记:“解州盐泽,方面二十里。久雨,四山之水,悉注其中,未尝溢;大旱未尝涸。卤色正赤,在版泉之下,俚俗谓之蚩尤血”。解州也在现在运城。可见运城地区关于涿鹿、蚩尤的历史传说和遗迹很多。从考古和部落迁移上来看运城说是合理的,涿鹿实为浊陆,“浊水也就是黄河,陆为黄河北岸的平地”,也就是现今的运城平陆县。

此段时间蚩尤和苗瑶联盟部落没有停止扩张的脚步,凭借装备和武力优势,越过黄河准备向晋南扩张,很可能为了争夺晋南的盐池。炎黄联盟在冀州之野,晋南运城“浊陆”一带,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一战奠定了炎黄联盟的强势地位,夺回了河洛的控制权,结束了战国时代进入邦国联盟时代。

后仰韶“战国时代”奠定了华夏文明

浊陆之战示意图

蚩尤被杀,河洛地区的蚩尤联盟部族有的南迁,有的东迁,有的就臣服于黄帝部族。对应蚩尤的大汶口文化在前2500年消失,被龙山时代取代。屈家岭人退到南阳盆地,休养生息。晋南关中河洛地带的炎黄联盟,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是还没有形成对南面苗瑶和东面新崛起龙山人的绝对优势。他们在河洛蛰伏了几百年,形成了强大的中原龙山文化,尧舜禹三帝登上历史的舞台。尧舜禹时代开启了华夏炎黄部落的扩张之旅,东降淮夷,南征三苗,最终形成了中国第一个朝代夏,此是后话。


【分子人类学对“后仰韶战国时代”解析】

随着近年来分子人类学的兴起,关于中华民族历史得到了很多证实和颠覆。中国父系基因图和主要父系的基因比例如下图。可见O系基因占据中国父系的比例为77.21%,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自然法则,物竞天择,适者生存,O系是在族群竞争中的胜利者。

后仰韶“战国时代”奠定了华夏文明

中国父系基因比例


O2:54.92% 中原族群,华夏主体 O1:22.29% O1a百越族群;O1b苗瑶族群

N:6.41% 红山文化和长城沿线农耕 C:9.19% C北东胡族群;C南很早融入中原。

Q:2.74% 蒙古草原游牧人群

从分子人类学角度看来自炎黄的中原族群是最后胜利者,也就是O2系。复旦人类学研究所严实博士通过基因数据发现,O2a下面存在着三个大支系,分别为M117、F444(F46)、002611(F11),这三大支的人口占了汉族的40%以上,在13亿汉族里面占比最高,汉族大约有三亿男性都是这三大支类型,严实把他们称为Oα、Oβ、Oγ。根据23魔方的最新统计,Oα占到16%、Oβ占12%、Oγ能占到15%,其中Oα的M117是名副其实的最大支。通过古DNA对比,河北磁山文化发现Oβ;Oa在仰韶期大爆发,与庙底沟人的大爆发有关联,仰韶与神农炎黄一脉相承;Oγ与东夷的关系得到了公认,其下游与少昊氏也有关联。

苗瑶族标志基因O1b则呈现出比较有意思的分布,O1b1a1南方苗瑶族高频,与禹征三苗,将三苗赶到长江及以南地区相对应;O1b1a2-Page59是环渤海支,参与了仰韶文化,像极了“迁蚩尤于少昊邹屠之乡”。几乎可以肯定回答,中原的挖出的O1b1a2与仰韶末期屈家岭人北上有很大关系。

这段群雄逐鹿中原的故事,用分子人类学来描述:原来居于河洛的神农炎帝O-M117系,受到来自东方的蚩尤部落O-002611系和来自南方的屈家岭部落O1b1系北上的影响,退出河洛向关中和晋南的庙底沟亲戚O-M117寻求帮助,黄帝联合炎帝的O-M117系,涿鹿之战一战定江山,收复河洛,奠定了M117在中国人口中的霸主地位。当然,炎黄族群不是单一的,但是主体是O-M117,也有少量的其他族群比如O-F444可能早期融入了河洛仰韶先民。因此,战国末期后,炎黄部落重新占据中原,黄色圈内河洛地区应该是以O-M117为主体,也是在这个区域孕育了中国第一个朝代夏王朝,以后再详细讲。


总结:公元前3300-前2500年间,随着仰韶庙底沟文化的解体,周边各部族逐鹿中原,进入到纷乱后战国时代,在相互攻伐和文化交流中,炎黄部落通过涿鹿一战奠定了华夏文明主体,蚩尤和屈家岭为代表的部族也初步融入中原华夏文明,但没有成为主流。在此后的4000多年里,华夏民族就是一个大熔炉,外来民族只有被同化,而自身从未被灭亡,无论遇到怎么样的低谷和衰落,都会很快的重新崛起屹立于世界之巅。晋南、关中和河洛就是华夏民族的根,炎黄和蚩尤创造的中原文明也是中华文明的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