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高频知识点之方剂学各论——补益剂(四)

方剂学各论——补益剂(四)

(全国卷历年出题数:23道)

1.方剂对比分析与鉴别应用


①大补阴丸与六味地黄丸虽均能滋阴降火,但后者偏于补养肾阴,而清热之力不足;前者则滋阴与降火之力较强,故对阴虚而火旺明显者,选用该方为宜。


②左归丸与六味地黄丸均为滋阴补肾之剂,但立法和主治均有不同。六味地黄丸以补肾阴为主,寓挟于补,补力平和,适用于肾虚不著而兼内热之证;左归丸纯甘壮水,补而无泻,补力较峻,适用于真阴不足,精髓亏损之证。故《王旭高医书六种·医方证治汇编歌诀》中说:“左归是育阴以涵阳,不是壮水以制火。”


③左归饮与左归丸均为纯补之剂,同为治肾阴不足较轻之剂,同治肾阴不足之证。然左归饮皆以纯甘壮水之品滋阴填精,补力较缓,故用饮以取其急治,适宜于肾阴不足较轻之证;左归丸则在滋阴之中又配以血肉有情之味及助阳之品,补力较峻,常用于肾阴亏损较重者,意在以丸剂缓图之。


④虎潜丸与大补阴丸均有熟地、龟板、黄柏、知母,有滋补肝肾之阴,清降虚火之功,用于肝肾阴虚火旺证。大补阴丸以猪脊髓、蜂蜜为丸,故滋补精血之功略胜;虎潜丸尚有锁阳、虎骨、白芍、干姜、陈皮,故补血养肝之力较佳,并有很好的强筋壮骨作用,且补而不滞,为治痿证的专方。


⑤一贯煎与逍遥散都能疏肝理气,均可治肝郁气滞之胁痛。不同之处:逍遥散疏肝养血健脾的作用较强,主治肝郁血虚之胁痛,并伴有神疲食少等脾虚症状;一贯煎滋养肝肾的作用较强,主治肝肾阴虚之胁痛,且见吞酸吐苦等肝气犯胃症状者。

2.具体方剂——补阴类

六味地黄丸


【方歌】六味地黄山药萸,泽泻苓丹三泻侣,三阴并补重滋肾,肾阴不足效可居。


【组成】熟地黄、山萸肉、干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


【用法】水煎服。


【功用】滋补肝肾。


【主治】

肝肾阴虚证。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消渴,骨蒸潮热,手足心热,口燥咽干,牙齿动摇,足跟作痛,小便淋沥,以及小儿囟门不合,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方义】

①重用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为君药。山茱萸补养肝肾,并能涩精,取“肝肾同源”之意;山药补益脾阴,亦能固肾,共为臣药。三药配合,肾肝脾三阴并补,是为“三补”,但熟地黄用量是山萸肉与山药之和,故仍以补肾为主。体现了王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治法。

②泽泻利湿而泄肾浊,并能减熟地黄之滋腻;茯苓淡渗脾湿,并助山药之健运,与泽泻共泻肾浊,助真阴得复其位;丹皮清泄虚热,并制山萸肉之温涩。三药称为“三泻”,均为佐药。

③六味合用,三补三泻,其中补药用量重于“泻药”,是以补为主;肝、脾、肾三阴并补,以补肾阴为主,补中寓泻,以泻助补,这是本方的配伍特点。


【加减应用】

若虚火明显,加知母、玄参、黄柏等加强清热降火之功;兼脾虚气滞者,加白术、砂仁、陈皮等以健脾胃。


【注意事项】

脾虚泄泻者慎用。


【附方】

①知柏地黄丸

组成:又名六味地黄丸加黄柏知母方。即六味地黄丸加知母盐炒、黄柏盐炒。

功用:滋阴降火。

主治:肝肾阴虚,虚火上炎证。


②杞菊地黄丸

组成:即六味地黄丸加枸杞子、菊花。

功用:滋肾养肝明目。

主治:肝肾阴虚证。


③麦味地黄丸

组成:即六味地黄丸加麦冬、五味子。

功用:滋补肺肾。

主治:肺肾阴虚证。


④都气丸

组成:即六味地黄丸加五味子。

功用:滋肾纳气。

主治:肺肾两虚证。

左归丸


【方歌】左阳丸内山药地,萸肉枸杞与牛降,菟丝龟鹿二胶合,壮水之主方第一。


【组成】大怀熟地、山药、枸杞、山茱萸、川牛膝、鹿角胶、龟板胶、菟丝子。


【功用】滋阴补肾,填精益髓。


【主治】真阴不足证。头晕目眩,腰酸腿软,遗精滑泄,自汗盗汗,口燥舌干,舌红少省,脉细。


【方义】

①重用熟地滋肾填精,大补真阴,为君药。

②山茱萸养肝滋肾,涩精敛汗;山药补脾益阴,滋肾固精;龟、鹿二胶,为血肉有情之品,峻补精髓,龟板胶偏于补阴,鹿角胶偏于补阳,在补阴之中配伍补阳药,取“阳中求阴”之义,均为臣药。

③枸杞子补肝肾,益精血;菟丝子补肝肾,助精髓;川牛膝益肝肾,强筋骨,俱为佐药。诸药合用,共奏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之效。

④左归丸是张介宾由六味地黄丸化裁而成。他认为:“补阴不利水,利水不补阴,而补阴之法不宜渗”(《景岳全书。新方八阵》),故去“三泻”(泽泻、茯苓、丹皮),加入枸杞、龟板胶、牛膝加强滋补肾阴之力;又加人鹿角胶、菟丝子温润之品补阳益阴,阳中求阴,即张介宾所谓:“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景岳全书,新方八略》)之义。本方“纯补无泻、阳中求阴”是其配伍特点。


【配伍特点】

本方俱为滋补之品,纯甘补阴,纯补无泻,兼阳中求阴之法。

左归饮


【方歌】补肾滋阴左归饮,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苓草同煎服,肾阴亏损此方医。


【组成】熟地、山药、枸杞子、炙甘草、茯苓、山茱萸


【功用】补益肾阴。


【主治】真阴不足证。腰酸遗泄,盗汗,口燥咽干,口渴欲饮,舌尖红,脉细数。


【方义】

重用熟地为主,甘温滋肾以填真阴;辅以山茱萸,枸杞子养肝血,合主药以加强滋肾阴而养肝血之效;佐以茯苓、炙甘草益气健脾,山药益阴健脾滋肾,合而有滋肾养肝益脾之效。


【配伍特点】

甘纯平补,滋肾、健脾、养肝并用,共奏补益肾阴之功。

【方剂学】高频知识点之方剂学各论——补益剂(四)

大补阴丸


【方歌】大补阴丸知柏黄,龟板脊随蜜丸方,咳嗽略血骨蒸热,阴虚火旺制亢阳。


【组成】熟地黃、龟板、黄柏、知母、炒猪脊髓、蜜


【功用】滋阴降火。


【主治】阴虚火旺证。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咳嗽咯血,心烦易怒,足膝疼热或痿软,舌红少苔,尺脉数而有力。


【方义】

①本方以滋阴降火为法,以“阴常不足,阳常有余,宜常养其阴,阴与阳齐,则水能制火”(《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为理论依据。

②重用熟地滋补真阴,填精益髓;龟板滋阴潜阳,补肾健骨,二药相须,补阴固本,滋水制火,共为君药。

③黄柏苦寒泻相火以坚阴;知母苦寒而润,上能清润肺金,下能滋清肾水,与黄柏相须为用,苦寒降火,保存阴液,平抑亢阳,即所谓清其源,均为臣药。

④应用猪脊髓、蜂蜜为丸,此乃血肉甘润之品,填精益髓,既能助熟地、龟板以滋阴,又能制黄柏之苦燥,俱为佐使。本证若仅滋阴则虚火难清,单清热则犹恐复萌,故须培本清源,使阴复阳潜,虚火降而诸症悉除。正如《删补名医方论》中说:“是方能骤补真阴,以制相火,较之六味功用尤捷。”


【配伍特点】

滋阴药与清热降火药相配,培本清源,标本兼顾。其中龟板、熟地用量较重,与知、柏的比例为3:2,表明本方以滋阴培本为主,降火清源为辅。

虎潜丸


【方歌】虎潜足痿是妙方,虎骨陈皮并锁阳,龟板干姜知母芍,再加柏地作丸尝。


【组成】黄柏、龟板、知母、熟地黄、陈皮、白芍、锁阳、虎骨、干姜


【功用】滋阴降火,强壮筋骨。


【主治】

肝肾不足,阴虚内热之痿证。腰膝酸软,筋骨酸弱,腿足消瘦,步履乏力,或眩晕,耳鸣,遗精,遗尿,舌红少苔,脉细弱。


【方义】

①重用黄柏配知母以泻火清热。

②本方主治的痿证,不仅有热,并有阴血皆虚,故配用熟地、龟板、白芍滋阴养血,以补肝肾之阴。用虎骨强壮筋骨,锁阳温阳益精,养筋润燥,加陈皮、干姜温中健脾,理气和胃,既可防止因知、柏苦寒而败胃,又能使滋养甘润补而不滞。


【配伍特点】

诸药配伍,共具滋阴降火,强壮筋骨之功。于是气血交流,阴阳相济,虚热清而步健。

一贯煎


【方歌】一贯煎中生地黄,沙参归杞麦冬襄,少佐川楝泄肝气,阴虚胁痛此方良。


【组成】北沙参、麦冬、当归身、生地黄、枸杞子、川楝子。


【用法】水煎服。


【功用】滋阴疏肝。


【主治】肝肾阴虚,肝气郁滞证。胸脘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弱或虚弦。亦治疝气瘕聚。


【方义】

①重用生地滋阴养血,补益肝肾为君,内寓滋水涵木之意。

②当归、枸杞养血滋阴柔肝;北沙参、麦冬滋养肺胃,养阴生津,意在佐金平木,扶土制木,四药共为臣药。

③佐以少量川楝子,疏肝泄热,理气止痛,复其条达之性。该药性虽苦寒,但与大量甘寒滋阴养血药相配伍,则无苦燥伤阴之弊。诸药合用,使肝体得养,肝气得舒,则诸症可解。


【配伍特点】

在大队滋阴药之中少佐苦辛疏泄之品,养肝之体且利肝之用,使滋阴而不黏腻,疏肝而不伤阴液,照顾到“肝体阴而用阳”的生理特点。张山雷誉此方“是为涵养肝阴第一良药”。


【加减应用】

若大便秘结,加瓜蒌仁;有虚热或汗多,加地骨皮;痰多,加川贝母;舌红而干,阴亏过甚,加石斛;胁胀痛,按之硬,加鳖甲;烦热而渴,加知母、石膏;腹痛,加芍药、甘草;两足痿软,加牛膝、薏仁;不寐,加酸枣仁;口苦燥,少加黄连。


【注意事项】

因制方重在滋补,虽可行无形之气,但不能祛有形之邪,且药多甘腻,故有停痰积饮而舌苔白腻、脉沉弦者,不宜使用。

石斛夜光丸


【方歌】石斛夜光枳膝芎,二地二冬杞丝蓉,青葙草决菊杏药,参味连苓蒺草风,再入犀羚清虚热,养阴明目第一功。


【组成】天门冬、人参、茯苓、麦门冬、熟地黄、生地黄、菟丝子、甘菊花、草决明、杏仁、干山药、枸杞、牛膝、五味子、蒺藜、石斛、肉苁蓉、川芎、炙甘草、枳壳、青葙子、防风、川黄连、乌犀角、羚羊角


【功用】平肝息风,滋阴明目。


【主治】肝肾不足,阴虚火旺证。瞳神散大,视物昏花,羞明流泪,头晕目眩,以及内障等症。


【方义】

石斛补肝肾、明目为主药。山药、牛膝、菟丝子、五味子补益肝肾;肉苁蓉补肾益血;蒺藜平肝疏肝;菊花、青葙子、决明子、羚羊角清肝明目;人参、茯苓、甘草补中益气;枸杞子、菟丝子益肝肾;生熟地、天冬、麦冬滋阴;防风、川芎祛风;川芎、枳壳同用增强行气之力;苦杏仁味苦能降,疏利气机;水牛角、黄连清热。


【配伍特点】

生津养血、滋阴补肾、补肺益脾、疏风清热、平肝邪心五法并用,共奏平肝息风,滋阴明目之功。

补肺阿胶汤


【方歌】补肺阿胶马兜铃,牛蒡甘草杏糯匀,肺虚热盛最宜服,养阴补肺咳血宁。


【组成】阿胶、牛蒡子、甘草、马兜铃、杏仁、糯米


【功用】养阴补肺,镇咳止血。


【主治】肺虚热盛。咳嗽气喘,咽喉干燥,咯痰不多或痰中带血,脉浮细数,舌红少苔。


【方义】

①牛蒡子疏风热,利咽膈;马兜铃清肺热,化痰止嗽。

②苦温润降之杏仁为佐,从而肺气顺降,热邪疏散,喘咳、咽干自平。

③全方重点,固然在于补肺,但本方用治本证,不仅在于滋阴,还须与培土生金并用,因而又加糯米、甘草以滋益脾阴,与阿胶协作,则补肺之功力更大。脾肺得补,母子兼顾,共奏养阴补肺,宁嗽止血之效。

人参蛤蚧散


【方歌】人参蛤蚧做散剂,杏苓桑皮草二母,肺肾气虚蕴痰热,咳喘痰邪一并处。


【组成】蛤蚧、杏仁、炙甘草、人参、茯苓、贝母、桑白皮、知母


【功用】益气清肺,止咳定喘。


【主治】

咳久气喘,痰稠色黄,或咳吐脓血,胸中烦热,身体日渐羸瘦,或面目浮肿,脉浮虚,或日久成为肺痿。


【方义】

方以蛤蚧为主,入肺肾经,补肾纳气而定喘。人参大补元气而益肺脾;茯苓益脾渗湿;桑皮、杏仁利肺气而降逆;贝母清热润肺而开郁化痰;知母既可清肺热,又滋肾而纳气,炙甘草佐补气药补益元气。全方相辅为用,共收补肺益脾、滋肾纳气、定喘止咳之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