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朱标早逝之后,朱元璋为何不让更有能力的朱棣继承皇位?

陈罗彬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标病死,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面临着艰难的抉择。太子的早逝,将朱元璋的部署全部打乱,他只能重新立储。朱标去世以后,朱元璋其实只有两个选择,燕王朱棣和朱标的儿子朱允炆。朱元璋最终决定,将皇位传给孙子朱允炆,让他继承大统。

可是,建文帝继位以后,明朝爆发了“靖难之役”,燕王朱棣夺得皇位,朱允炆生死未仆。从结果来看,朱棣要比朱允炆更有能力,那么,朱元璋为何在朱标去世以后,不将皇位传给朱棣,而将它交给年幼的朱允炆呢?

其实,将皇位传给朱允炆,也是朱元璋的无奈之举。朱元璋最器重的接班人,还是朱标,这位性格敦厚、做事稳重的太子,被朱元璋寄予厚望,但他却英年早逝,让朱元璋十分悲伤。朱标去世以后,朝堂上不是没有立燕王朱棣为太子的声音,毕竟,仅论能力的话,朱棣在朱元璋诸子当中最为出众。

然而朱元璋有他的苦衷,对他来说,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他思考的,是如何将朱家的大明传承下去。燕王朱棣能力出众不假,但是他是第四子,他的上面还有秦王和晋王,这两位藩王能力可能不如朱棣,但他们手握军权,话语权很大,还比朱棣更有资历。一旦朱元璋将朱棣立为太子,其他两位藩王必定会心生不满和嫉妒,到时候很有可能会掀起藩王乱战,而这是朱元璋绝对不允许的。

而且,朱棣还有一个缺点,那就是他杀伐果断,性格狠辣。对于一位领军打仗的藩王来说,这当然是一个优秀的品质,可是朱元璋要的不是一位悍将,而是一位可以治理国家的贤帝。其实,从朱棣继位以后,我们可以看到,他治理国家的能力也不弱,但朱元璋没办法未卜先知,在他眼中,朱棣不是一位合适的继承人。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担心朱标镇不住曾经的功臣大族,于是他过河拆桥,将当年跟着自己打天下的兄弟们屠戮殆尽。朱元璋不怕背负骂名,他想要将所有可以威胁到朱家的存在铲除掉,确保朱家的基业延续。可是朱元璋不是一位昏君,他明白,过度的暴戾就是暴政,而暴政会导致亡国。所以,朱元璋才会这样器重性格仁厚的朱标,他相信,朱标继位以后,会施行仁政,缓和社会矛盾,带领国家欣欣向荣。朱标去世以后,朱元璋则将这份期待放在了同样性格宽厚的朱允炆的身上。当然,除此以外,朱元璋对于马皇后的感情,也使得他对于朱允炆的感情更加深厚。

当朱元璋立朱允炆为太子时,他其实想到了朱棣可能会造反,但那时他毕竟已经年事已高,而且明朝曾经的悍将死的死亡的亡,朱棣是明朝的“长城”,也是朱元璋的亲儿子,他不能也不忍心去动朱棣。可是,这终究为靖难之役埋下了隐患,导致了他亲手立下的建文帝悲惨的结局。


历史战争


朱元璋从草根一步步坐上皇帝的宝座,已经成为很多人的榜样,是一位成功学的典范,正因为朱元璋少时的特殊人生经历,导致了他日后当上皇帝后采取了一些与众不同的措施和方法。



其中之一就是关羽皇位继承人这件事。朱元璋立朱标为太子,大家都了解,因为古代封建王朝都坚持嫡长子制度,朱标既是皇后的儿子,也是长子,自然被立为太子没有什么问题,这在其被立为太子之后,其他诸皇子的反应就可以看出来。

朱标



但很不幸,朱标还没有等到继任就病故了,而接下来谁接替朱标被立为继任者的问题上,朱元璋的决定可谓是非常出人意料,他没有在其余孩子中选择,而是立太子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也就是自己的皇孙为继任者。实际上,朱元璋的这个决定也为后来靖难之役的发生作了铺垫,而朱元璋之所以这样选择,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朱允炆

【1】避免因皇权的争夺而导致诸皇子彼此倾轧。朱元璋一共有二十几个皇子,在太子朱标于1393去世的时候,其几个兄弟都已经成年而且被封王到各地,按道理将这些成年的兄弟都可以成为继任者,但是朱元璋谁都没有选,即便是再有能力的四子朱棣他也没有选择。我认为知子莫若父,他知晓权力的魔力,如果在其他兄弟之间选定继任者,势必会引起其他兄弟的不满,必然导致诸皇子之间互相倾轧和勾心斗角的争斗,这样会导致整个大明王朝的不稳定,削弱明王朝的统治基础。而选太子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太子,其余诸皇子没有发动的理由。

影视剧中的朱元璋

【2】之所以这样选择与朱元璋治国的方略有莫大关系。朱元璋从贫苦出身,幼时没有上过几天的学,所以文化程度不高,这也就是为什么朱元璋在当上皇帝之后为何那么注重学习的原因。而他立朱标为太子,除了是嫡长子的原因,还在于朱标自身的性格特点,温文尔雅而又非常善良有学识,与朱元璋截然相反,正因为朱元璋缺少这方面的要素,他知道天下平稳后,以仁德管理天下是主要的手段,而不是武力,所以,朱标的性格非常适合,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也和他父亲一样仁厚,德才兼备,非常符合朱元璋的理念。

朱元璋起义

【3】这与其他几位长子有很大关系。在太子朱标去世的时候,他的其他成年的兄弟都已经被分封到各地为王,而且都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实力。如果在这些儿子中选择一个为继任者,那么这些儿子势必会起来对太子之位进行争夺,这样势必引起各地藩王的互相争斗,导致帝国的混乱。除此之外,看看其他几个儿子的履历,多数儿子存在胡作非为、放纵自己、不听调遣、仁德不够、武力突出等问题,就是也许打天下各个都是一把好手,但是能够治理天下却不一定能行。

所以,因为以上几个方面的原因,朱元璋在太子朱标去世后,被迫无奈中只好选择朱标的嫡长子朱允炆为继任者,这也为靖难之役的发生提供了温床。



朱标去世以后,朱元璋之所以不让朱棣来继承皇位,而是选择朱标的嫡长子朱允炆来作为继承人,可能有以下几点考虑:

首先,如果选择朱标来继承皇位,就会出现众口难调,谁也不服谁的情况,不利于帝国的稳定。朱棣虽然能力很强,但是除了朱棣,朱元璋的嫡子还有老二秦王朱樉、老三晋王朱棡,而且秦王、晋王均为赛王,他们镇守边塞,拥有军权,可以说能成为赛王,能力都不差,轮不到朱棣。

在朱元璋的众多皇子中,只有朱标的威望能镇得住他们,朱标去世以后,其余的嫡子都没有朱标的资历和威望,立他们其中的任何一个都可能会引起其他嫡子的不满,互相不服,而朱元璋将他们分封为藩王,驻守各地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让他们起到藩屏帝室的作用,如果皇子之间产生嫌隙,帝国的根基将从内部动摇,这显然不是朱元璋想要的结果。

其次,朱标作为朱元璋最喜爱的儿子,是朱元璋从大明王朝建立之初就认定的唯一接班人,他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来培养朱标,也为朱标他日继位之后能有所作为做了很多铺垫工作。朱元璋对他的期望很大,可是他的早逝对朱元璋打击也很大,出于对朱标早逝遗憾的弥补和维护自己精心构建的政治体系,以及对皇太孙朱允炆的喜爱,朱元璋选择将皇位隔代传给朱允炆了,所以,其他嫡子自然也就没机会了。

最后,朱元璋为了杜绝将来在皇位继承问题上的纷争,极力推崇宗法制度,而嫡长子继承制又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这也是朱元璋跳过其他嫡子,直接传位于嫡长孙最终重要的原因。“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在嫡长子继承制中嫡长子在继承权方面拥有绝对的优先权。正常情况下,皇位的归属是毫无悬念的,朱标继承皇位是迟早的事儿,虽然朱标英年早逝了,但是从法理上讲,朱标一脉仍是正统。所以,从维护宗法制度层面,不管是朱棣还是其他皇子,能力再强都得靠边站。


一锅煮了


朱标的死可以说是给了朱元璋很大打击,作为朱元璋一直寄予厚望的继承人,他的死亡,彻底改写了明朝的历史,可以确定的是,如果朱标顺利继位,朱棣根本就没有发起靖难之役,抢夺皇位的机会。而朱标如果当了皇帝,也不会像朱棣那样,因为得位不正,不敢对朱元璋创立制度,也就是所谓祖制,进行合适的调整改革。

那么在朱元璋死后,朱元璋为什么不直接立更有能力的朱棣当皇帝,而是立了年龄较小,相对缺乏执政经验的皇太孙朱允炆。小编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首先,统治者总是习惯从最近的历史中吸取教训,大明之前的元朝在创立初期不可谓不强大,可是元朝的皇位继承原则不明,导致皇位更迭频繁,元朝也在内耗中不断衰弱,对于“超级好爸爸”朱元璋来说,让自己的“亲亲宝贝”们,为了皇位而彼此争斗,互相残杀,削弱宗族势力,虚耗国家实力,想起来就让他抓耳挠腮,心痛不已,是绝对不允许的。

元朝皇位的传承更替纷繁复杂,包括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叔死侄继、侄死叔继、祖父死孙子继等多种类型。终元之世,可以说争夺汗位和皇位的皇室内讧从未停止过,其中几位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也很快离位或被害;最动荡时期,甚至20多年间换了8个皇帝。

因此,对于皇位传承,甚至于亲王,郡王以及其他宗室爵位的传承,老朱都给制定了明确的传承原则,甚至于细化到了,各个儿子一系的辈分顺序,以及起名字的规矩,这个很有意思,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去查一下。

简单来说,皇帝的儿子除一人为太子继承皇位外,其余的封亲王,亲王的儿子,除了一人为世子继承亲王位外,其余的封郡王。太子及世子的选择则严格遵循“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

据史料记载,在朱标死后,朱元璋也曾经动摇过对朱允炆的选择,想把皇位直接传给朱棣,后来被大臣刘三吾劝阻,但是小编认为,史料的可信性在朱棣夺得皇位后就变得很值得探讨了,这段史料完全有可能是明成祖朱棣在上位后,为了增强自身继位的合法性而编造的。

其次,朱允炆聪慧纯孝,非常得朱元璋喜欢,朱标死时,朱允炆已经16岁,已经不算幼主,洪武功臣经过朱元璋的刻意打压可以说是是七零八落,还有手握重兵的藩王叔叔们帮忙,朱元璋相信朱允炆有能力将朱家的江山守下去,只是朱元璋没想到,他死后不久他的后人们就自己打了起来。

洪武二十五年,朱标病死,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朱允炆守孝时因过度哀伤而消瘦,朱元璋安慰说:“而诚纯孝,顾不念我乎”。明显的将朱允炆作为唯一继承人在培养。

洪武二十九年,朱允炆曾向朱元璋请求修改《大明律》,他参考《礼经》及历朝刑法,修改《大明律》中七十三条过分严苛的条文,深得人心,老朱想必是看在眼里,甜在心里,更加坚定了传位于朱允炆的决心。


其实,燕王朱棣虽然就藩北京,但是明朝的藩王和西汉初的藩王,完全是两个概念,虽然是手上有些部队,但是并不直接参与地方管理,也不直接掌握大量粮草军械,发动战争的潜力有限,如果不是建文帝举措失当,过份仁弱,朱棣原本没有机会取得胜利。


醉美木渎


太子朱标的早逝给朱元璋的打击甚为巨大,朱元璋以至于在朝臣面前痛哭,而太子继任人选却是朱元璋不得不考虑的问题,由朱棣继任太子朱元璋不是没有没有考虑过,但由于各个方面的原因促使朱元璋不得不放弃这个正确的主张。

太子朱标死于洪武25年(朱元璋死于6年以后)朱元璋定下继位规定是:父死子继,立嫡立长、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按照这个的原则来说,被立为储君的也是秦王朱樉。但秦王朱樉个人能力根本不足以为太子,而且朱元璋不能自己破坏定下规矩。当朱元璋确实有意立四子燕王朱棣为太子的时候,大学士刘三吾对朱元璋言道:陛下若立燕王,置秦王晋王(老二老三)于何地?况且太子有子孙!朱元璋半晌无言。在朱标去世的当年。皇太孙朱允炆就被立为太孙,可见在继承人的问题上 ,朱元璋基本上没有太多的犹豫。

而不立朱棣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出于朱元璋的主观愿望,就是喜太孙而厌朱棣。还有一个暗中原因 。那就是已经当了二十五年的太子朱标虽然已死,但他的利益集团还在,而且已经很庞大了,他们现在又聚集在太孙周围。已经年逾七十的朱元璋重新培养一个新太子已经不太现实。由利益集团“选择”皇太孙继位。接盘太子原有的势力是最为稳妥的方案。自立了朱允炆以后,秦王晋王都死在了朱元璋的前面。朱棣成为了事实上的长子。在此情况下,朱元璋越发不敢替换太子。

太子既死,无论立那个儿子都不正,都有反对的,但立嫡长孙反对声音最小,最大幅度减少国家内耗。降低政治派系的争斗引发兵变。避免骨肉相残是朱元璋的第一要务。而且朱元璋对朱标父子倾注了全部的心血朱元璋倾注了极大的心血和情感,在朱标没死之前。他诸王朱元璋原本就没有考虑过。朱标突然离世,朱元璋再考察诸王已经为时已晚。立太孙也有点迫不得已的意思。

在朱元璋生命中最后一年。朱元璋已经意识到朱棣有“造反”的可能,所以让驸马梅殷保驾。马元璋临死前对他说:“你老成持重,忠实可信,可将幼主托付给你。”又把誓书及遗诏授予梅殷说:“如果有人胆敢违背天意,你可凭遗诏讨伐他。可惜朱元璋看走了眼。朱元璋死后,佣兵四十万的梅殷作壁上观,眼看着的建文帝覆灭。朱元璋当初选了朱允炆而没直接选朱棣,只能说是朱元璋无奈之下看走了眼。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关注和点评。


清水空流


明朝皇位继承制遵循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长子朱标己经被立为太子,朱标37岁病逝,如果朱标没有儿子,朱元璋或许会考虑立四子朱棣为太子,因为此时二子秦王和三子晋王也己经病逝了,四子朱棣成了现存最年长的儿子。但是太子朱标有好几个儿子,到朱元璋71岁去世时朱标的长子皇太孙朱允文己经21岁,完全成年了,朱元璋将皇位传给朱允文(建文帝)没有错误。


西贼闻之心胆摇


朱元璋不选朱棣的主要原因就是朱棣和他太像了,而朱元璋希望他的继承者是一位守成的明君,而不是像他一样开疆扩土的明君。

具体的原因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

一、朱元璋需要的继承人是宽厚的

朱标太子是朱元璋还在创业时期剩下的儿子,所以对朱标十分喜欢,在朱元璋自立吴王的时候就将朱标立为太子。

朱元璋对于打天下在行,对于治天下同样也不差,他知道,自己是开国君主,需要杀伐镇住人心,而他的继承者则需要宽厚平和,使得民心在被镇住之后能够被感化,从而归顺。

再加上在自己统一全国之前,战争已经持续很多年了,开国之后的明朝需要休养生息,不需要在大兴兵伐,所以他培养朱标的方向也是如此,而朱标成长的路经也是如此宽厚待人,知书达理,满朝文武对于朱标都是臣服敬佩的。

但是朱标英年早逝,下一任继承人的问题也就出来了,不过朱元璋还是同样的想法,再加上朱标的出色,让朱元璋对朱允炆寄予厚望,希望朱允炆能够继承朱标出色的方面,成为开明的守成之君。

二、立长不立幼

朱元璋是汉人,立长不立幼的想法一直深深扎根在他的脑海中,所以才会在朱标小的时候将他当做继承人培养,而不是之后的清朝那样,选择自己心目中更合适的继承人。

按照这种想法,朱标去世之后,朱允炆作为朱标儿子还有继承者的身份,但是如果立儿子的话,还有二儿子朱樉[shǎng]和三儿子朱棡(gāng),皇位怎么也轮不到四子燕王朱棣身上。

三、元朝前车之鉴

哪怕朱元璋不遵从立长不立幼的这个想法,强行立朱棣的话,也是有其他顾忌的,就是前朝元朝的例子。

元朝并不是汉人,所以对于立嫡长子这个习俗并没有太多的讲究,因此当元朝需要有继承人的时候,时局都会比较动荡,甚至引发内斗,仔细研究元朝历史的朱元璋不可能不知道。

所以他也清楚,如果不采取立长不立幼,而强行立朱棣的话,会引起其他皇子的不满,甚至引起明朝的皇子内斗,这是朱元璋不想看到的。

结语

朱元璋不想让自己辛苦打下的基业,在第二代就崩坏,再加上朱允炆在朱标的教导下,从小就非常孝顺,所以身为长子长孙的朱允炆就成为了下一任继承人,如果能够给朱允炆十年或者几年的时间,相信他也会成为朱元璋想看到的样子的,只可惜历史给他的时间太少了。


关注小太阳,每天都有新鲜的历史知识双手奉上哦。


小太阳D


朱元璋的年号是洪武,朱允炆的年号是建文,这延伸两个可以说在治国的方略上有一些令人咋舌,一个宣扬的是武治,一个宣扬的是文治,这两个人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执政理念的差距呢?

其实仔细想想朱允炆所执行的那一套策略是谁给他制定的的?是朱允炆自己决定的嘛,肯定是,但是这一切又是谁让他这么做呢?大家想想朱元璋刚死朱允炆继位之后就开始学分,这个早有预谋的事情,肯定不是朱允炆自己决断的,这个东西需要的是别人给他蹭。策划线路。

有人就会说了,肯定是朱允炆身边那些大臣向朱允炆提议说削藩的这些大臣说什么朱允炆就过去照做了吗?而且朱允炆和这些藩王都是输值啊,这么亲密的关系你大臣说两句话,朱允炆立刻就决定削藩,这和历史上面那个懦弱的朱允炆差距还挺大的。

所以我敢确定的便是朱允炆的见闻以及后来的削藩这两个决定肯定是朱元璋决断的,朱元璋开始要对自己的这些儿子们下手。

一潮君子一朝臣,一朝天子一朝政,每一任的执政者都会有自己不同的执政理念,而每一次这种执政理念都会延续到他执政结束以后,所以说朱元璋以武力建国,(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他不可能说把自己的武力给废了,然后去搞什么文治武功双重标准,这不可能也不现实,即便是后来朱元璋的大明王朝的军队在塞外疆草原部落给打的七零八落,但朱元璋此时已经进入到了执政中期乃至晚期,已经没有什么精力再去改变自己的执政策略,所以朱元璋决定将整治山河,发扬民生这件事情教导他的继任者手里。

所以对于朱元璋来讲,自己的继任者肯定必须得满足两个情况,第一,不能够太过于依赖武力,第二要有相当的学识和修养去管理这个国家,所以甭管他的继任者是谁,无论是朱允炆还是朱棣一,或者是她第二个儿子第三个儿子,朱元璋对于下一任皇帝,建文这个年号是永远都不会改变的。

所以对于朱元璋来讲,朱允炆这个吞他画的好孙子更适合当他的继任者,并且朱允炆并不是军人出生也没有踏足于军营,所以这样一个皇帝更加适合江山和整顿,然后发展民生百态。

至于说朱棣确实他能力很强,可是燕王朱棣也有自己的问题,就是他太过于依赖武力了,这就导致如果说燕王朱棣登上皇位肯定就会大兴土木,甚至于对外用兵这样的情况之下,朱元璋对于大明王朝未来百年的规划都将落空。

而我们可以看到朱棣登上皇位之后不仅七下西洋,而且对外用兵这一系列都证明了朱棣这个人是一个有野心的人,而朱元璋十分清楚自己这第四个儿子究竟会有什么样的能耐和怎样的折腾能力,所以朱元璋不放心把大明王朝交给朱棣,也不放心交给那些佣兵自重的藩王,因为他明白未来将国家的命运。交到他们的手里面,势必会来一次折腾,必须要学分不学分,那朱元璋的希望就将落空。


漩涡鸣人yy


当年他为什么不立朱棣为太子,继承自己的皇位,其实是有历史原因的。当时朱标死了以后,其实也还没有轮到朱棣来继承皇位,因为还有一位嫡次子,但是这个人一点儿不让朱元璋省心。而当时朱元璋确实不想破坏这个传统的继承制度,毕竟当时朝廷上面的言官还是比较厉害的。如果处理不妥的话, 那可能会发生内乱。所以朱元璋考虑到自己的孙儿朱允炆。

根据资料表明,这位孙儿小时候读书不错,而且非常聪明,加上朱元璋非常喜欢他,所以考虑朱允炆,其实也是避免了一段内乱。不过最后事与愿违,这就不是朱元璋所能控制的了。


野史共享


这是有原则的,原则就是中国封建王朝皇位继承至周朝开始,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朱允炆是朱标的第二个儿子,因为朱标的大儿子朱雄早就死了,加上朱标原配死了以后,朱允炆的母亲吕氏得以扶正,所以朱元璋就把朱允炆当做了嫡长孙。嫡长子不在立嫡长子嫡长孙。这就是朱元璋没有传位给朱棣的原因。

朱元璋驾崩后,21岁的朱允炆于1398年6月30日在南京登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