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四聖之—皋陶

上古四聖之皋陶

上古四聖之—皋陶


皋陶古書又寫作“咎繇”,在儒家禮讚的古賢系統裡地位崇高。晚唐著名詩人皮日休作《咎繇碑》曾稱皋陶:“德齊於舜、禹,道超乎稷、啟。”《皋陶謨》的“謨”,就是“謀”。《皋陶謨》記敘禹和皋陶討論政務,主要內容是皋陶的一些政治主張,是我國最早最完整的談話記錄。

《皋陶謨》是《尚書》明治道的專篇。《尚書大傳·略說下》引孔子《書》教“七觀說”:“‘六誓’可以觀義,‘五誥’可以觀仁,《甫刑》可以觀誡,《洪範》可以觀度,《禹貢》可以觀事,《皋陶》可以觀治,《堯典》可以觀美。”皋陶的治道就是“慎身”“知人”“安民”的六字政綱。“慎厥身,修思永”,是治道之本;“知人則哲,能官人”,是治道之要;“安民則惠,黎民懷之”,是治道之歸。皋陶“慎身”“知人”“安民”的政綱後來成為儒家一貫的政治主張。《禮記·大學》:“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論語·學而》:“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國語》則稱君王當“安民以為樂”。

《皋陶謨》提出官德的“九德”,既是任人的重要標準,也是修身的具體內容,同時也是“知人”“安民”所需的基本素質。“九德”是本篇的關鍵。孔傳概括《大禹謨》《皋陶謨》篇旨說:“大禹謀九功,皋陶謀九德。”九德即“寬而慄,柔而立,愿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強而義”,與《舜典》“直而溫,寬而慄,剛而無虐,簡而無傲”相通,每種德性都體現著儒家的中和思想。蔡沈《書集傳》說:“正言而反應者,所以明其德之不偏。”皋陶還提出以三德要求卿大夫,以六德要求諸侯,以九德要求天子。為政惟德,“德,國家下基也”。以德知人任人,以德治國安民。

《皋陶謨》的“德”成為傳統文化一個始創性的重要政治概念。道家講德,老子就有《德經》。儒家講德,《論語·為政》:“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墨子也講德,特重知人任人德才兼備。“德為才之帥,才為德之資。德器深厚,所就必大;德器淺薄,雖成亦小”。雖然“德”的內涵和外延不盡相同,但始終是一個重要的倫理範疇,在現代社會中仍然是一個高頻詞,是我們選拔評價幹部的首要標準。

《皋陶謨》闡釋的治道,還有五倫、五禮、五服和五刑。皋陶將五倫(五典)列為首位,禮、服次之,而刑在最後,這與儒家觀點亦相一致。皋陶雖是法官,但具有鮮明的儒家道德色彩。在儒家觀念中,德為主,刑為輔,刑法只是德與禮的輔助手段,孔子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認為德與禮的力量遠勝於刑法。《皋陶謨》應該經過儒家的整理編輯。

儒家整理編輯《皋陶謨》是為了完善儒家的理論體系。學術界一般認為《皋陶謨》是《堯典》的姊妹篇,《堯典》主要反映儒家的政治哲學思想和嚮往的社會制度,《皋陶謨》則主要反映儒家的治道和倫理思想。《皋陶謨》記敘皋陶和禹的事,《堯典》記敘堯和舜的事。從古史資料的角度分析,《皋陶謨》與《堯典》二者具有互補關係。

孔傳本的《皋陶謨》把“帝曰來禹”以下分為《益稷》篇,西漢伏生所傳今文《尚書》中的《皋陶謨》包括下篇《益稷》的內容。本書則依孔傳古文《尚書》分為兩篇。

上古四聖之—皋陶


上古四聖之—皋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