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晋文公因血诗勤政清明,他却因讽刺诗加官晋升


寒食节,晋文公因血诗勤政清明,他却因讽刺诗加官晋升

寒食节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似伴君做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这首诗出自春秋战国时期晋文公的忠臣,也是寒食节的主人公介子推。至于寒食节的来历,我们还是简单说一下:

相传,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介子推是晋国公子重耳的大臣,重耳曾经在外逃亡了19年,介子推就陪了他19年。有一次实在是没有吃的,重耳饿得奄奄一息。于是,介子推就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来,煮给重耳吃。后来重耳成为了“晋文公”,却忘记分封介子推。想起来的时候,介子推已经背着母亲到绵山隐居了。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寻找,却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结果,介子推和母亲宁可被烧死也没有出来接受封赏。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一个树洞,掏出来一看,原来是一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开头所写的血诗。晋文公重耳非常的懊悔,也很觉得对不起介子推,于是定下了寒食节,寒食节是清明节前两天,当时寒食节,不许生火,所有人都得吃冷食,连烛火都不许点。此后,晋文公常把血书放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右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寒食节,晋文公因血诗勤政清明,他却因讽刺诗加官晋升

介子推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首《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创作的一首七绝,仿佛是写景的,好像营造了一幅寒食节时,从早到晚的景色。实则韩翃却是在表达“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个意味。诗人韩翃在天宝年间考上了进士,可是一直都没得到重视,后来被罢官,在家闲居十年。寒食节这天,无聊的韩翃想去郊外散散心,他去了乐游原上眺望整个长安城,这时城里到处都是落花,被风一吹漫天飞舞,皇城里的柳树也在东风的吹拂下摇摇摆摆,柳絮飞舞落红无数,景色十分的漂亮。韩翃心想,这么美的长安城,却没有他的立足之地啊。想着想着天就黑了,当时的唐朝颁布了法令,寒食节家家要禁火3天。意思是只能吃冷食,不许点蜡烛,一丁点火星都不能有。韩翃犯了愁这么黑的天不会找不到路吧。正这时他忽然看到一排亮光在长安城的方向亮起来,于是,他就借这个光回了家。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赐而得到燃烛,在一片黑暗当中,那些点点星火,弥漫着权势的气息。这首诗后来被唐德宗赏识,于是升为“中书舍人”。“中书舍人”是个什么职位呢?就是皇帝的秘书,负责起草诏令,参与机密,权力中心的人物。

寒食节,晋文公因血诗勤政清明,他却因讽刺诗加官晋升

《寒食》

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伴随着岁月的流逝,寒食节静静地融入了清明节。但是官呢,尊崇奉献的精神,廉明的政治抱负,因为寒食节所代表的人们对忠诚廉洁,政治清明的赞许,是千年如一的。民呢,秉持坚持不懈,砥砺前行的执着,总有一天怀才的大肚会被人看出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