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十五年,被機器五分鐘取代,如何打造職場的不可替代性?

作者|梅園


我的一位朋友方女士,在一家大廠企業做會計工作十五年以上,計劃在這家企業退休養老。每天工作8小時之外,靠追劇打發時間。

有天,直線領導及HR找她談話。進了會議室,從信封裡拿出一份N+4的補償協議書,要終止與她的合同。領導說:“很抱歉,我們公司上了人工智能系統,你這塊業務被取代了。這是公司的決定,你的合同也要到期了,我們可以不續約了。你如果現在籤這個協議,可以拿到20個月薪水的補償。夠你用一年多時間去找別的機會。”

方女士簽了協議。從會議室出來,發現辦公桌上的電腦和工牌已經被人收走,她的個人物品已經被人清理好裝盒,只等她拿走。她從會議室出來,到離開辦公室,只用了5分鐘。

她說:“一家我工作了十五年以上的企業,它要拋棄我時,只用了5分鐘!”

【梅園觀點】朝九晚五的制度型職業正在被各種新的選擇所替代,比如斜槓、外包、共享工作、遠程辦公和創業。人們對職場發展越來越重視工作和私人生活之間的靈活性和兼容性。就業競爭的來源更為多樣化,可能來自不同年齡層、不同行業、甚至跨界與跨國,而且越來越多來自機器。

工作十五年,被機器五分鐘取代,如何打造職場的不可替代性?

互聯網:人與人,人與機器;5G:機器與機器,端與端/萬物互聯

獵豹移動聯合創始人兼CEO傅盛說:“人工智能離我們並不遙遠,它正在成為未來社會的基礎設施。在可預見的將來,越來越多的工作將由機器完成。對人類來說,很多新興的行業和職位在崛起,更多的行業和職位在消亡。”

波士頓諮詢公司預計,到2025年,高達四分之一的工作將會被智能軟件或機器人取代。

布賴恩·費瑟斯通豪,奧美互動全球董事長兼 CEO,著名“職場生涯規劃師”導師,擁有超過20年生涯諮詢經驗,幫助過數千名職場精英制定生涯發展策略。他在著作《遠見》書中指出:

我們可以將世界上所有的活動分為“重複性”事情和“創造性”事情。這裡的重複性是指像大規模生產、程序式計算或其他機械性任務。在這個領域,機器佔據統治地位,它們更強大、更準確、更快速、更可靠,也更高效。在創造性領域,人類依然是主宰,我們擅長髮明、分辨歧義和建立人際信任這樣的事情。

工作十五年,被機器五分鐘取代,如何打造職場的不可替代性?

人類與機器,基於重複性與創造性的分工

一、易於被機器替代的:重複機械的、低社交的

1、重複性體力類的:

工廠工人因為更加靈巧的機器人被開發出來而變得越來越危險。

【梅園觀察】

流水機器生產線、無人送貨車、無人餐廳、無人超市、無人駕駛、無人酒店等

2018年,梅園與T大40位多位師生拜訪香港溢達公司。一家傳統的襯衫生產企業,董事長楊敏德女士介紹,溢達的工人在學習寫代碼操作製作襯衫的機器(人機互動的新技能)。

2020年人社部發布的16種新職業中,也有許多是人機合作的。詳見我的另一篇文章:

2、重複性腦力類的:

寫報告、做表格等重複性工作的辦公室職員很容易被軟件取代,比如本文中的會計方女士。

如果你正在做一份重複份性很高但社交投入很低的工作,那也要開始未雨綢繆了!

【梅園觀察】

機器客服:回答常用的問題,更加個性化的問題再轉人工客服

翻譯:Google翻譯,網易有道翻譯等

語音同傳翻譯:科大訊飛(屏幕根據語音同傳文字)、騰訊同傳等

機器創作:微軟小冰人工智能出了一本詩集

模板化文稿、修圖軟件:office PPT模板升級,相關製圖軟件替代以往入門廣告設計等


【梅園觀點】最易被機器取代的工作大部分都是機械性和重複性的,你需要擁有一些與機器的工作不同或互補的人類技能,才能打造不可替代性。

工作十五年,被機器五分鐘取代,如何打造職場的不可替代性?

馬雲在2019中國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上發言(重慶)


二、如何打造不同於機器的不可替代性

清華大學積極心理學大師彭凱平教授,在阿爾法狗打敗人類圍棋高手,基於人機大戰後的積極心理學思考,寫了一篇文章《人類思維的優越性到底體現在哪裡?》

彭凱平與積極心理學之父、美國賓州大學的心理學教授馬丁·塞利格曼探討過這個問題。我們人不應該稱自己為“智人(homo sapiens)”。也就是說,我們人的特性和優勢——並不是我們“學習知識、掌握知識、應用知識的能力”比其他物種強;現在的腦科學研究和積極心理學的研究發現,我們人類最優越的思維能力,可能並不是這些認知加工的能力,因為人工智能有可能在這些方面比我們人類做得更好。我們人獨一無二的卓越智能可能是我們人類 “ 計劃未來、憧憬未來、想象未來,創造未來的能力 ” 。準確地說,人應該被稱為“期望人(homo prospecteos)”。

工作十五年,被機器五分鐘取代,如何打造職場的不可替代性?

人=期望人(梅園製圖)

1、培養創造性思維

人類不同於機器的,就在於創造性。所以有創造力和原創想法的職位,在自動化面前擁有相當大的優勢,這有益於藝術家、設計師、工程師等職業。

我在清華唸書時,當時經管學院的院長錢穎一教授告訴我:創造性思維=知識×好奇心和想象力。

傳統教育主要以知識傳授和記憶理解為主,在未來,靠知識記憶和簡單理解為主的工作將全面被人工智能所取代,所以整個教育體系的目標必須全面加以調整,由知識記憶為主轉向能力培養為主,更加註重培養人的思辯能力、創造能力、創新思維和創業精神,更加註重培養人機合作的能力

2、添加職場燃料:可遷移技能、有意義的經驗、持久的關係

2000年以後,工資保持持續增長的崗位既需要認知技能,也需要社交技能 ,比如管理崗位。

可遷移的技能是你在職業生涯中獲取並擁有的各種基本能力。如解決問題的能力、說服式溝通技巧、完成任務能力(執行力)、人才引力、幫助和求助的能力、情商(理解和連接他人情緒狀態的能力),如何與別人進行眼神交流和握手,如何搜索信息,如何呼吸(工作全神貫注,基礎的呼吸和放鬆方式)等等。

歷史經驗的多樣性會讓你成為一個複合型人才,並且能夠幫助你構建一個更加穩健的職業生涯。豐富工作經驗的多樣性可以從很多維度進行,比如創業、跨國工作、做志願者、去留學、電子商務等等。你需要在不同環境中嘗試不同的事情、試驗不同的做事方法,這樣才能把自己塑造成一個更強的“職場混血”。

持久的關係可能是最有效、最耐用的一種職場燃料了,包括了職業生涯中與你相關的品牌和人。你的僱主始終都很重要,而目前這種重要性更勝以往。人際關係同樣重要,包括:你的上司(第一號人際關係)、你的客戶(在市場營銷、銷售或專業服務領域尤為突出)、商業夥伴(顧問、合作機構、技術供應商、獵頭)、身邊的人才(頂尖的領導者和相關領域的專家)、找到你的同類(網絡社群)。

3、強化合作能力、做事靈活、有同理心

積極心理學中,同理心是人類強於世界上任何動物,得以作為世界主宰的強大人性之一。同理心,是能夠理解別人關心別人的能力,它不同於同情心(同情對方痛苦的遭遇),同理是我們知道對方的感受感情和感覺。

微軟CEO薩蒂亞說:“微軟之前遇到的問題,不是智慧上的失敗,是缺乏文化上的凝聚力,而凝聚力主要來自同理心。”

比如一個幾歲的小孩子,看到媽媽回家東張西望,他會問:“媽媽,你是在找鞋子嗎?”你看他吃冰淇淋,他會問:“媽媽,你也想吃嗎?”這種感同身受的能力,動物和人工智能都做不到。

著重於強化同理心的職業,很難被機器取代,比如心理諮詢師、職業諮詢師、談判專家、人際溝通專家等。

【梅園結語】

我其實,對人工智能時代到來,一點都不悲觀,反而覺得充滿希望。想一想,重複的、機械的、枯燥的、苦累的工作大多數被機器取代,人類得以更多從事創造性的、高社交性的、人文關懷類的工作,人機互動與互補的時代,還是很美好很值得期待的!


✨ 我是梅園,從國際化市場經理人,轉為高校職業諮詢顧問,再轉為教育與職場領域的獨立講師/諮詢師/高報師。歡迎關注@梅園聊職場,讓我們一起,更好地成為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