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咖啡这次能趟出“浑水”吗?

PART 01

瑞幸咖啡在财务造假事件持续发酵并实锤后,次日在美股最高跌去了80%左右的市值。以割美国股民著称的“国货之光”还能持续闪耀吗?

事件之后,瑞幸订单数暴涨,大多数消费者都希望赶紧兑现掉手上的打折优惠券,以往挤兑银行提现倒是听说过,挤兑咖啡优惠券倒是头一次。不过瑞幸本身倒是非常淡定,瑞幸在官微和公众号发出“今天更要元气满满”的打气的宣言,店面也纷纷贴出“不要问,问了也是照常营业”的硬核宣传口号。

这次,瑞幸咖啡能顺利趟出这淌“浑水“吗?

瑞幸咖啡这次能趟出“浑水”吗?

PART 02

我们先来看看主角瑞幸咖啡的光荣历史。

瑞幸的高管团队是著名的神州系,神州租车上市港股,神州优车上市新三板,目前旗下还有宝沃汽车。虽然瑞幸咖啡在镁光灯下的是常常是CEO钱治亚,但是真正的幕后的操盘手是陆正耀。

陆正耀出身福建,骨子里有着闽商个人低调,但是行事敢冲,敢杀的血性。伴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逐步扩大,擅长运用资本扩张的闽商越来越站在了商业潮头,甚至超过了传统的浙商和潮汕商帮。

互联网这两年风头正劲的美团王兴,今日头条张一鸣均通过了反常规的大胆运营在阿里,腾讯的两个巨头中硬是杀出了一片自己的天地。在热火的房地产领域,世茂,融信,建发这些闽系房企都热衷于在房地产萧条的时候大胆逆势扩张,上海目前城区最高价的10万地块就由融信拿下。

可以说,胆大,敢于反常规逆势操作,是闽商的经营作风

,我们再看来来瑞幸咖啡短短几年的腾飞之路。

2017年底瑞幸成立,短短半年时间就融资两亿美金,估值10亿美元,成为中国最年轻的独角兽。2019年5月,瑞幸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创下了18个月IPO的全球最快历史记录。

迄今为止两年多时间,在全国门店数量已经达到4507家,超过老牌全球咖啡连锁门店星巴克数量,市值最高破百亿。但是不幸的是,资本市场可以让你迅速通过资本扩张站上神坛,同时,只要几个小时的时间,也可以让你将两年多疯狂创造的市值跌回到从前。

瑞幸咖啡这次能趟出“浑水”吗?

PART 03

我们回头再来看看这次造假事件的另外一个主角,浑水公司。

创始人卡尔森.布洛克是个中国通,他创立的浑水公司也专门以做空中概股著称,先后有六家中概股被其做空后被迫摘牌。

布洛克的父亲在华尔街专门从事中国公司赴美上市业务,在通过帮助父亲调查东方纸业的造假事件中,让他尝到了甜头,并且打响了名声。

但是调查公司毕竟收入有限,于是在利益的驱使下,布洛克顺势成立了浑水公司,在调查的过程中做空这家公司,以获得指级数的收益。造假的中概股以为只要财务报表左右等号能对得上就行了,但是浑水的调查路数是从基础数据出发,而且从上游到下游实地调查取样,形成一份详尽的抽样调查报告。

瑞幸之前最著名被浑水击垮的中概股是辉山乳业,浑水工作人员走访其三十五家农场,聘请数名乳制品专家,与多个供应商进行谈话,记录了四十七页的调查报告,全程动用无人机记录采访全过程。辉山乳业的董事长杨凯曾经是辽宁首富,经此一役,股票暴跌90%,公司市值蒸发320亿,创下港股史上最大跌幅。

当然浑水也不是次次能成功,当一家公司业绩向好,没有造假漏洞给对方钻的时候,浑水也只能白忙一场。

2012年,浑水利用新东方在北京特许经营的问题,指出其数据造假,但是经过新东方澄清事实真相之后,新东方的股价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

2019年,浑水指出安踏公司分销商财务造假,连续发出对安踏的沽空报告,指责安踏有意欺诈消费者,夸大旗下子品牌FILA的门店数量。安踏拿出数据做出了正面回应,安踏的股价不降反升。安踏去年发布的中报显示,安踏和FILA的营收均大幅增长,安踏股价也创纪录的达到2000亿元。安踏说用事实说话,狠狠地打了浑水一个耳光。

从正反两个层面我们能看出,问题的根本还在于公司自身的诚信问题。只要财务数据真实,没有漏洞,其实看上去难缠的浑水公司,根本捞不到大鱼,但是可惜的是布洛克了解中国有句古谚语叫做,“水至清则无鱼”。自己一定有机可乘,那这次这条大鱼就是瑞幸。

瑞幸咖啡这次能趟出“浑水”吗?

PART 04

今年2月,浑水发布了对瑞幸的深度调查报告,公司派出了百余名全职调查员和千余名兼职调查员,对瑞幸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取样。

在分布的全国53个城市中,浑水取样了38个城市;全国4507家门店,浑水调查了981家,全程录像,每天录像时长在十个小时以上,只要中途录像中断10分钟以上,一天的录像全部作废,近一半的作废数据证明了其证据的准确性。

但是我有点好奇的是,瑞幸的门店大多位于写字楼一楼和酒店大厅,如何能保证连续的录像数据,这是个疑问,我想向写字楼和酒店调取(购买)监控数据,不仅成本更低,而且准确性更高。另外取样的城市门店的分布也是个问题,新店和老店,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地点位置人流量多少,这些都会影响数据分析的结果。

但是不幸的是,希望一直幸运的瑞幸这次注水太多,即使在浑水的取样也存在数据分析结果失真的前提下,仍然暴露出很大的问题。

浑水报告显示,39%的用户愿意为每杯咖啡支付12元,而瑞幸的报告是63%的用户愿意为每杯咖啡支付15元。瑞幸财报显示,22%的收入来自除咖啡外其他商品,浑水的调查结论是6%。瑞幸财报显示,每杯咖啡均价11.2元,浑水得出结论是9.97元,另外瑞幸的广告被指出夸大了150%。最大的差距来自门店销量,2019年第三季度,瑞幸夸大了69%,第四季度是88%。

数据小点或许还可以闪转腾挪一下,但是如此大额的造假就在劫难逃了。权衡利弊之下,瑞幸只得承认自己造假,数额之大,远超当年轰动全美的安然公司。

那么瑞幸还有未来吗?从目前的造假数据来看,退市应该只是时间问题。

以陆正耀和钱治亚为首的高管此前已经质押了近三分之一的持仓股票,目前股价已经跌去近九成,必须要对质押股票补齐差价,否则将被强行平仓。而且在失去资本市场融资输血之后,现有的现金流能否持续维持现有数千家门店运营,是个最大的问题。

瑞幸咖啡这次能趟出“浑水”吗?

PART 05

坦白说,从瑞幸找来汤唯和张震代言亦始,我就不太看好这个公司,明星代言送优惠劵老套打法很难保证持续盈利,尤其在这几年整体经济行情低迷下行的情况下,不过后来避开星巴克的大店模式,选择写字楼,酒店的小店打法倒是让我觉得眼前一亮。

奶茶店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以CoCo,一点点为代表的到店点单直取的街边小店模式,一种是以喜茶,奈雪为代表的商场为主的大店模式。

前者竞争优势是成本。便宜,便于大规模复制,只要销量跟得上,就能很快摊薄成本;后者的竞争优势的饮料的品味,质感以及用户在店里的体验感。单价高,利润大,但是不容易摊薄成本和快速复制。

两种模式各有千秋,无所谓谁优谁劣,伴随着用户口味和体验要求的提升,这几年,喜茶和奈雪在一二线城市迎来爆发期,未来二线以下的城市是他们利润的增长点,但是随着人力成本和房租成本的不断提升以及经济下行下人们消费的缩减,CoCo,一点点仍然保持着强劲的销量和成本低,易扩张的竞争优势。

瑞幸显然借鉴了奶茶店的差异化竞争模式,走的是低成本,高扩张的竞争策略。

短短几年内,迅速将门店扩张到3000家,海量的资金需求就催促着瑞幸急于在美国上市融资,但是在经营之中,成本可不是竞争的最重要的因素,瑞幸店面成本远低于星巴克,但是产生的销量,也就是坪效并不高。

据统计,2019年第一季度,瑞幸的门店成本占门店收入比例达到63%,远远高于星巴克的36%。说到底,概念只是暂时的,盈利才是最关键的指标。

成功将神州租车运作在美上市的瑞幸团队的目标应该就是摩拜。

不断做大市值和流量的同时,及时找个大金主将瑞幸套现是团队的目标,但是资本市场不会有太多耐心,一个好的项目风口也就那么一两年,为了避免陷入OFO的尴尬境地,瑞幸必须和时间赛跑,为了跑得快,或许也只能偷偷吃点兴奋剂(财务造假)了。

但是瑞幸忘记了,美国资本市场虽然准入门槛低,但是监管力度大,各类限制法案层出不穷。

比如我们熟知的电商网站通过大数据杀熟这一在国内司空见惯的竞争手法,在美国,亚马逊就被限制使用,因为这会造成垄断,逼得亚马逊只能去搞云计算。不要觉得美国人都热衷于技术竞争,那也是在价格竞争条款限制下的无奈之举。

瑞幸咖啡这次能趟出“浑水”吗?

PART 06

资本市场也可以帮助一家公司不计成本迅速占领市场,但是利润毕竟才是一个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这点上,互联网老江湖雷军显然要清醒得多。

上月底,小米公司发布了年报,利润额达到115个亿,同比增长35%,更值得庆祝的是,小米的营收和盈利点开始沿着雷军的战略布局开始稳步前进,通过手机获客,吸收流量,MIUI形成一个小米生态圈,其他衍生品和广告收入逐步提升。

年报显示,手机营收在逐年下降,从前几年了占了近七成的销量到去年只占了小米一半的销量,与此相对应的,小米系列消费品和广告收入大幅提升,为小米构建了稳定的护城河。

瑞幸当初的发展思路我想应该和小米有异曲同工之妙,通过低价的咖啡打开销量和认知度,再绑定了消费习惯之后,通过蛋糕和沙拉,三明治等衍生品获取高额利润,当瑞幸线下布局完成,有巨量流量支持之后,还可以在APP和小程序中获得广告收入,甚至于未来可以承接商务区的快递业务,而且差异化的写字楼的轻资产小店模式也为瑞幸很好地控制了成本边界。

但是

问题在于,瑞幸的思路很好,却不愿意像雷军一样,把小米当作一个真正的品牌去呵护。只是希望一味扩张,以期待能在资本市场迅速套现,缺乏稳扎稳打,持续获得稳定现金流的耐心。

瑞幸相较于小米模式也好,还是自身未来发展也罢,我认为有几道很难迈开的坎。

其一,咖啡毕竟不同于手机,客户的粘性不足,本身竞争优势除了价格,在咖啡品味和质感上缺乏核心优势,低价之后是否能持续获客是个问题。另外培养忠实的消费群体,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就算是星巴克,也用了三五十年的时间,才走到现在的品牌知名度,即使不考虑品牌文化的溢出性,也需要时间的慢慢积淀才行。

其二,写字楼的轻资产模式可以网罗工作日的消费量,但是周末的消费类如何保证,非工作日的时间里,可能会出现断崖式下跌的情况,这是把双刃剑。

其三,低廉的咖啡价格如何平摊掉快递的费用,目前为了保证送达效率,瑞幸使用的可是顺丰速递,在10-20元的价格区间,瑞幸有竞争力,如果价格提高,保不齐客户会继续流回星巴克和咖世家等外国咖啡。不控制好价格成本,线上配送对于瑞幸始终是一个伪命题。

瑞幸咖啡这次能趟出“浑水”吗?

PART 07

瑞幸的出现对于中国消费者倒是好事,至少把原本30多元一杯成本的咖啡压低到了近一半,我也体验过瑞幸的摩卡和美式,口味还不错,尤其是摩卡,和星巴克基本上口味相近,除了杯子上的LOGO,也没有什么不同,只要不是装B控,基本上可以替换。

另外,地点遍布各大写字楼和酒店,商场,当你想喝一杯咖啡的时候,原来至少要找个商场,现在只要下楼或者找到个写字楼,基本都能看到瑞幸,给大部分上班族还是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虽然相对于茶来说,咖啡只是个舶来品,但是咖啡作为日常饮料,也逐渐开始深入到每个中国家庭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对于部分上班人群来说,也已经成为不可分割的部分。瑞幸或许只是太着急在资本市场上变现了,其实只要能再沉下心来,多深耕数载,还真有可能成为国货之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