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获得教学模式"一学就会

概念获得教学模式"有着极其深厚的历史与哲学渊源。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注意到:人们在认识周围世界时,为了应对环境的高度复杂性,就开始对感知到的事物进行分类;而分类是把不同的事物当做相等看待,是将周围大世界进行简化和系统化的手段,从而建立一定的概念来理解纷繁复杂的世界。在20世纪,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及其同事则将有关概念的研究推上一个新的台阶,他认为所谓的概念是根据观察进行分类而形成的思想和抽象化。进入21世纪,"概念获得教学模式"成为现代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模式。

"概念获得教学模式"的定义是老师通过特定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获得概念。通俗讲,就是老师在上课时,并不直接把概念传授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得"老师已知"的概念,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大胆探索和认真思考的积极性,也可以提高学生清晰表达、他人交流的能力。

在 那篇文章中,已经通俗地解释"教学模式"就是建立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本文对"概念获得教学模式"结构框架中的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师生作用、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等6要素进行解释,让你轻松地理解"概念获得教学模式"。

1. 教学思想

"概念获得教学模式"的教学思想依据:是认知心理学中强调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重组的观点。

2. 教学目标

"概念获得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体验所学概念的形成过程,达到培养学生归纳能力和演绎能力的目的。

3. 操作程序

"概念获得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由5个阶段组成。

阶段一:概念的确认。就是需要老师确认要教哪个概念。温馨提醒一下,并不是所有的概念都必须运用"概念获得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对于那些比较重要且具有清晰属性的概念,采取"概念获得教学模式"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阶段二:例证的确认。在这个阶段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是(1)选择使用哪些例证?(2)正例是否有助于该概念的建立?(3)是否准备了足够数量的例证(一般为8个正例证)?再次温馨提醒一下: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给出的第一批正例应该相对详细和明确,其目的不在于迷惑学生,而是应该有助于学生对概念基本属性的确认。这一阶段是"概念获得教学模式"的核心。

阶段三: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在这个阶段学生对老师给出的例证进行观察、分析、比较和对照,然后提出假设并加以验证;当然,这个阶段学生离不开老师的帮助,老师根据学生的假设和验证,增加新的验证,帮助学生在分析足够数量例证的基础上,通过基于自身积极思考和讨论,达到理解和掌握概念的目的。再次温馨提醒一下:当老师遇到有些学生很快地就揣测到正确的概念时,"概念获得教学模式"建议老师应该回避迅速直接地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而仍然只是把学生的揣测作为假设之一,并要求学生通过对全部例证的分析,确认概念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最后验证自己的假设。

阶段四:形成正确概念。在这个阶段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即,(1)课上是否要求学生对所获得的概念作清晰的定义;(2)是否完整地阐述了概念的基本属性;(3)课上是否要求学生对所确认的每一个例证的理由进行回顾;(4)学生是否了解所获得的概念的名称。

阶段五:概念的应用。在这个阶段,学生有机会充分表明他们对概念的理解;老师有机会了解学生获得概念的程度。

4. 师生作用

课前老师精心的准备一定数量的正反例子,课中学生提出假设、给出验证,积极思考和讨论。

5. 教学策略

"概念获得教学模式"采取"归纳—演绎"的思维形式。首先通过一些例子让学生发现概念一些共同属性,掌握概念区别于其他概念的本质特征。学生在获得概念后还需要进行概念的理解,即引导学生从概念的内涵、外延、属性和差别等方面去理解概念。再次温馨提醒:在实施教学活动前老师要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做很好的梳理。

6.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主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1)学生是否能独立地借助例证给出概念的定义?(2)学生是否能够识别出概念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3)教师通过教学,学生获得概念的能力是否有了提高?

最后,对"概念获得教学模式"总结如下,"概念获得教学模式"不是让教师直截了当地将概念的名称和定义教给学生,而是要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学生的思维质量、教与学的思维策略以及概念的真正获得,这才是高质量地"教"与"学"相联系的结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