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金融危机中,看房地产危机的最终结果

文 | 京畿部长

本文仅是个人观点,大家参考,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从美国金融危机中,看房地产危机的最终结果

▲图源/Pexels

2007年,次贷危机还在酝酿之时,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银行集团—汇丰控股银行,已经意识到自己可能在次贷方面面临巨大损失,基于这种判断,汇丰开始增加自己在美国次贷方面的准备金以应对冲击,同时对外界发出了警告。这一年,世界性的股市牛市一度达到了顶峰,而美国房地产的泡沫也开始有了崩坏的迹象。但即使危机已经有了苗头,不论是汇丰的警告还是资本市场流动性的放缓,这一切的负面信号却被牛市的滚滚热潮所淹没,人们对于次贷市场的巨大热情和盲目入场加速了危机的演化,就在大家憧憬未来美好生活的时候,却不知金融灾难已经站在门口,即将敲响各位的大门。

2008年,美国次级贷款市场大规模债务集中到期,大量债务违约。3月,作为当时美国华尔街第五大投资银行的贝尔斯登受市场影响首先爆发危机,由于其持有的大量债务抵押债券也就是CDO,因为投资者对其信心下降,大批蜂拥赶来兑现现金,导致贝尔斯登现金储备基本为0,从而面临倒闭。对于这种情况,时任纽约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蒂莫西·盖特纳发现贝尔斯登破产具有相当大的系统性风险,便上报美联储。之后美联储决定救助贝尔斯登。贝尔斯登的危机让整个市场的流动性更加放缓,就在美国财政部还在筹备资金准备挽救贝尔斯登之时,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爆发危机,一时间美国资本市场在短期基本没有了流动性,迫不得已,美国财政部开始出台总体救市方案,用纳税人的钱开始填补窟窿,最后包括贝尔斯登在内的公司被放弃,最终不是收购就是倒闭。

针对美国当时出台的救市方案而言,很多人对此诟病不少。根据美国财政部面临的情况来看,快速恢复市场上的流动性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如果任由危机蔓延,那么对于美国保险体系就是巨大打击,这是他们绝不可能接受的,因为其后果会影响到其他基础行业。但美国财政部所筹备的钱,要进入市场还需要其他银行的协助,就在他们把资金注入高盛等这些银行之后,这些资金却没有流入市场,而是被银行拿来收购处于危机中的同行。对他们来说这些政府白给钱的,壮大自己实力才是硬道理,而别人的苦难,资本家们往往选择的就是袖手旁观。

对于这些倒霉的投行而言,他们都是拜房地美和房利美这两家美国二级房屋消费市场的机构所赐,这两家公司大量推广自己的金融打包产品,却忽视了风险,而巨大的收益也让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性的屏蔽了风险。在当时 ,两房机构所放出去的借贷是其资本的60倍,在“按市场价格记账”的情况下,如果他们所售的产品投资价格下降1%~2%,那么把自己买了都资不抵债了,而现实情况却是怕什么,就来什么了。

过度的借贷使得这些金融机构过度依赖短期信用市场,虽然频繁的成交能带来可观的收益,但毫无疑问这种做法风险是倍增的。因为一旦信用市场流动性放缓,这些金融机构的资金链就会断裂,这种影响就会像水波一样一圈圈放大,最后大家一起倒霉。很多时候,对于一些资本家而言,他们选择的是流动性最强,理论上最安全的政府国债。房地产抵押金融资产和其他金融衍生品通过层层分解,步步打包,在分散风险的同时也造成了金融资产的不透明,人们很难知道他们到底买了什么东西,而对于评级机构而言。只要有人给钱,他们会毫不顾忌的打上AAA级认证(比国债都安全),如果一旦有债务违约,那么对于投资者而言,那就是血本无归的后果。

金融机构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去卖自己的金融产品,而不管对方到底能不能还得起。出于对利润的追求,贷款人在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可以付很低的利率和月供,但过段时间后,月供突然增加,很多人就开始支撑不住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前期的低利率转化为高月供和高利率,让更多的家庭开始放弃房屋,违约成为了大家共同的选择。而在这种情况开始普遍之后,房地市场就走向了无可避免的崩盘。

人总是想要更多。在房地产形势大好的时候,人们都会认为这种形式会持续下去,于是全民买房,全民炒房,而银行通过降低借贷门槛,减少前期付款,把这些房贷切割打包证券化,再转手出售,无边利润是滚滚来了,但是雷却埋下了。在现如今,得益于宏观调控,我国房地产市场借贷增长开始放缓,但是零首付、零利率这类的推销广告又出现在了汽车等其他产品上面,其实当金融机构不负责任的帮助更多没有还款能力的人买车买房时,有时候悲剧的产生就是时间问题了。

人们低估风险,过度借贷,高度杠杆化和证券化金融产品,通过层层分割层层打包,最后没人知道这里面到底是什么了,更不知道这个产品到底值几个钱了。其实说到底不论美国次贷市场的CDO还是CDS,亦或是我们现在蚂蚁金服的ABS,是天使还是恶魔,完全取决于你自身应对风险的能力了。人们在购买和使用的时候想着这都不是问题,但在问题真正发生的时候,大家又束手无策。其实换个角度来看,金融机构这种竭泽而渔的做法最终也会坑害自己,当违约如海啸般袭来的时候,没人可以幸免。未来的结果都是现在的选择,未来无法把握,我们能做的,只有当下每一个克制而理性的选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