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下之戰,項羽為何寧願死,也不逃走準備東山再起了?

自從秦末的農民起義之後,整個天下形式也逐漸開始明朗了許多,最後的江山也都落入了兩個人的手中,一個就是劉邦,一個就是項羽,而這也意味著,最終江山歸誰就要出結果了,這就導致了歷史上著名的楚漢相爭,而最終的結果則是垓下之戰的開始。最後的結局我們都知道,劉邦戰勝了項羽,但是很多人有疑問,為何項羽到最後,寧願自殺,也不願意逃走另圖東山再起了?

在劉邦見到項羽的大勢已經沒有了,很快也就凋落在歷史舞臺的時候,劉邦也加緊了追殺的腳步,最後的兩軍在垓下對峙,項羽用劉太公作為威脅,讓劉邦退步,但是被惹怒的項羽,直接用箭射中了劉邦,而劉邦強忍著疼痛離開了垓下,之後兩軍對峙了一段時間,而這時候的劉邦也算是康復了,兩軍所以進入了最後的對決狀態,經過多次的衝殺,劉邦已經看到了項羽大勢沒有了,所以一直追殺到了烏江邊。

在烏江邊項羽的軍隊,已經所剩無幾,包括自己在內不下十幾個人,而哪些跟隨項羽的兵士,也看到了最終的結果,都自殺了,也不願意落入劉邦的手中,而項羽在最後也斬殺了數百名的漢軍,自己也自殺身亡了,就這樣霸王自殺了,結束了長達數十年的楚漢相爭。但是在最後的一刻,項羽還是有機會可以逃走的,那為何項羽沒有逃走了,這又是怎麼一回事了?

其實為何項羽沒有逃走,在晚年的劉邦就可以看出原因來了,因為在晚年時期,劉邦自己也思考過這個問題,在生命的最後,劉邦才知道,當年項羽沒有逃走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自己不想在爭下去了,劉邦在看到呂后為了爭權奪利的時候,忽然看到了自己之前的影子,劉邦之所以沒有去管,就是看透了項羽的最後時刻,因為劉邦知道,爭來爭去真的也沒有意思了,人生只有這短暫的幾十年,再爭個數十年,又有什麼意思了?

項羽沒有逃,其主要的原因是想到了這些,自己的心愛的人也死了,自己已經完全沒有了牽掛,也沒有什麼還可以留戀了,就算是自己度江了從新開始,那又能怎麼樣了,就算是自己當了皇帝了,又能夠改變什麼了,自己的喜歡的人都不在了,自己的親人也因為這樣的爭來爭去都死了,這還有什麼好爭的了。

在最後的時刻,項羽想到了這些,也想明白了這些,而晚年的劉邦也想到了這些,所以在晚年,劉邦經常想到項羽,主要就是因為項羽選擇自殺的這件事一直縈繞在自己的思想裡,所以晚上睡覺才會做到項羽殺自己,但也是因為這樣,劉邦最終才知道了項羽為何沒有逃走,而是選擇自殺的原因。所以晚年的劉邦其實對項羽是很佩服的,和自己爭了很長時間,但項羽還是贏了,因為英雄不以成敗而論。


垓下之戰,項羽為何寧願死,也不逃走準備東山再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