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老子》的“道”和“無為”的理解

《老子》的核心是"道"和"無為",這是沒有任何疑問的。什麼是"道"和"無為"就有千萬種解釋,不同版本《老子》的解釋都是不一樣的,我們很難說誰的解釋是正確的誰的解釋是錯誤的,只能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現在,我就把我對《老子》的"道"和"無為"的理解與大家分享。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25章)

【我的理解】本章闡明瞭"道"的五大特徵。一是先天地而自然生成,二是無聲無形,三是週而復始、循環往復、無窮無盡,四是天地萬物都是由它產生,五是天地萬物的運行變化都由它來支配。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闢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第32章)

【我的理解】本章闡明瞭"道"的不可抗拒性和自發性。宇宙間同時具備這七大特徵的東西就是老子所說的"道",這個東西到底是什麼?這個東西肯定不是某一個具體事物,任何一個具體事物都不可能同時具備這七大特徵,我斗膽地認為:它就是世界萬物相生相剋且平衡的法則。世界萬物是個網狀關係,它們之間是存在著相生相剋關係的,而且相生相剋一定要達到平衡,萬物才能生生不息、永不毀滅;宇宙間的平衡被破壞了,萬物將萬劫不復,任何事物也不能倖免。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第42章)

【我的理解】本章主要強調萬物必有陰陽兩個方面,陰陽平衡萬物才能生生不息,陰陽是相互作用、此消彼長的,陰陽一旦失去平衡萬物將不復存在。陰陽平衡是事物自身內部諸要素的平衡。這裡講到事物內部諸要素的平衡,前面講到萬物之間的平衡,《老子》的"道"就包括這兩個方面的平衡。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第73章)

【我的理解】本章再一次強調"道"的自發性和不可抗拒性。"天網恢恢,疏而不失"就指出了宇宙萬物間的相生相剋關係,即萬物之間的平衡性。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蜂蠆虺蛇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第55章)

【我的理解】本章指出合符道的,即達到兩個平衡的,萬物就會生生不息;不符合道的,即平衡被破壞的,事物就會自取滅亡。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這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第64章)

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而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第77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已愈有,既以與人已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第81章)

【我的理解】老子說的很清楚:"無為是為之於未有,是為而不恃、為而不爭"。 什麼是"為之於未有"?就是當不良事情尚未產生時就要預計到它將會產生,事先要制定好有效的制約機制來制止這種不良事情的產生。比如大學自主招生,在出臺自主招生政策之前就要充分考慮到推行這項招生政策有可能會出現那些不良後果,然後針對這些不良後果制定出有效的制約措施,從而使這些不良後果不會產生,這就是老子所說的"為之於未有"即無為。所謂有效的制約機制必須是力量平衡的制約,制約力量失衡一定是無效的,老子的"道"就是講平衡法則。現在有這麼多的制約機制起不到應有的作用,根本原因就是在於各種力量不平衡。

如果在推行自主招生之前沒有充分考慮到將會產生什麼樣的不良後果,更沒有制定相應的制約機制,自主招生人員在招生過程中就可以欲所欲為;等產生嚴重不良後果時,上級部門對事件的處理又是無章可循、欲所欲為,這就是老所極力反對的有為即人為。這種有為是事先無為,事中事後又欲所欲為,它是禍害社會的根源。無為必須是事先有為,事中事後無為,事中事後都要按事先的"有為"去運作。這種"有為"不是針對某某人的,更不是為了自己,它是對事不對人,所以它是"為而不恃、為而不爭"。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第63章)

【我的理解】本章就是講量變質變的道理,量變達到一定程度必然會導致質變。只要平時重視量的積累、把握好度,質變就會自然發生;前者是"有為"、後者是"無為"。"無為"是指不要刻意去追求結果,前因具備了結果一定會有的;前因不具備,卻刻意去追求結果一定會帶來嚴重危害。前因一定是"有為",所以,無為一定是"為無為"。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第2章)

【我的理解】本章前面講到美惡、有無、難易、長短、高下、前後等因素都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係。任何事物(事情)的前因後果等各種因素也都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只要這些因素達到平衡,美好的結果就會水到渠成,這就是“處無為之事”。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第3章)

【我的理解】本章是講在沒有有效制約機制前提下,上面倡導什麼、愛好什麼,下面就作假什麼。作為上級領導部門只要平衡各方面力量、各種因素,不需要倡導任何東西、不需要作任何人為管理,也不會產生任何不良現象,這就是“為無為,則無不治”。平衡各方面力量、各種因素是有為的,所以,無為一定要先有為。

總之,我認為《老子》的"道"就是自然界的平衡法則。事物內部諸要素平衡了、世界萬物平衡了,它們之間就會產生交叉制約作用,就能和諧相處、生生不息;失去了平衡就失去了交叉制約作用,萬物將都不復存在。"無為"就是人們在事先要創造各種因素的平衡;事中讓各種要素相互制約以便達到最佳的效果,不要人為去幹涉。

《老子》的"無為"實質上就是2000年之後資本主義的民主政治(即分權制衡);只不過老子講得比較原則、抽象,而資產階級思想家的分權制衡講得很具體、很直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