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校长赏识,受学生欢迎,他为何只能当着武大“永远的副教授”?

关注

“无一日敢懈怠,无一事敢马虎,心存敬畏之心,不要得意忘形”。这是易中天在开讲里讲的话。包含着,他对自己的人生经历的总结,对自己的要求。

得校长赏识,受学生欢迎,他为何只能当着武大“永远的副教授”?


武大执教最受欢迎中文教师

易中天是在湖南出生,但是随着父亲的工作,搬到了武汉生活。他生活在武汉这座美丽的城市。学习着,工作着,虽然中途去到了新疆支教,但是最终,还是回到了这座城市,坚守在这座城市。考入武汉大学,成为“四大名嘴”,教着中文。

得校长赏识,受学生欢迎,他为何只能当着武大“永远的副教授”?


他在武大执教期间,是最受欢迎的中文老师,是校园的一道风景。有一位名作家野夫插班到武大,就有学长向他传递经验,无论易中天上什么课,都要找机会去听。可见易中天那时在武大,有着多么高的声望。易中天在最大的阶梯教室,能容纳三百人的教室,每次都早早的没了位置,甚至还有学生拿着小板凳,坐在旁边过道,就为了听他讲一次课。不过确实他有资本,吸引这么多学生。他的授课,不是简单枯燥的,他用着自己巧妙的口舌,赋予枯燥无味的内容以生机,他讲课随意,仿佛唠家常一样的拉近师生距离,却又让学生真正的学到东西。

易中天的职业生涯却不是风风光光的。他在武大是耀眼的那一个,确实众人眼中的钉子。特别是职场的,有一些勾心斗角的事情,都不是能躲就躲得过去的。

那时候在武大的他,名利双收,但是圆滑世故,他却学不会。他可以在讲堂上大肆光彩,信手拈来便是句,却迎合不了,领导班子的那副虚伪鬼脸,他可以著书无数,却不愿说句好听的话奉承领导。所以他在武大的期间,住所简朴,甚至连自己的宝贝女儿,都托付给父母养,因为没有地方住。

后来更是,连黄鹤楼的烟也抽不起,不得已只能戒烟。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也没有失了本心。他坚持着自己的选择,他有号召力,有道德心,有师德,在学生的眼中,他是最好的引导者,但在一些人眼中,他就是绊脚石。他的不去迎合,使他中年沦落“南逃”厦门。

得校长赏识,受学生欢迎,他为何只能当着武大“永远的副教授”?


虽然到了厦门,心中仍是武汉这座城市,武大这所学校,流着武大的传统血脉。无论谁主持,一直坚持着自己的内心,老校长刘道玉开明主政时,他受赏识,老校长下马,他也洁身而退,选择到厦门,不参与任何职场上的纷争。他以顽固的姿态,当着武大“永远的副教授”。

离开武大老校长心怀愧疚

他离开武大,最惋惜的是老校长刘道玉。老校长刘道玉,也是一个有学识有才能的学者,才子惺惺相惜,那时在武大,刘道玉一眼就相中这有才的教师,提拔他,就像伯牙钟子期,相遇是知音。赏识他,提拔他担任系副主任。两个有才之人相交,却不得不相离。老校长刘道玉的下马,易中天自然会受到牵连,迫不得已,来到了厦门。那时的老校长,保不了他,还觉得害了他离开了武大,一直心怀愧疚。好在,后来的易中天迎来了第二春。

得校长赏识,受学生欢迎,他为何只能当着武大“永远的副教授”?


南到厦大开出人生第二春

易中天中年离开了生活半辈子的城市,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却又美丽的城市厦门,在厦大教书。厦大的生活也让他迎来了人生的第二春。他将在武大教书的热情,带到了厦大。同样的情形,门庭若市,座无虚席,就是他,易中天课堂的常态。

他因着这档节目,活跃在了大众的眼中,他的书籍也慢慢的出名,其中的价值也让许多热爱中国历史,热爱传统的人得到不同的见解。他的议论,充满了现实的考量,没有盲目的遵循以往的套路,得到的是属于自己的理解,对于许多人来说,更是有启迪的作用。他也没有随意的编造历史,学问与思想相辅,创作出《易中天文化史》,是在学界,可以说有很高的地位。

得校长赏识,受学生欢迎,他为何只能当着武大“永远的副教授”?


易中天的人生经历,可以说是很精彩也很丰富。但是在那么长的时间里,他一直坚持的,也是对于历史,对于中国文化的钻研探索。虽然没有那么顺风顺水的过完前半生,前期还是那么贫苦的生活,但他从来没有忘记作为一个教师,一个学者,一个教授,所要做的事情。他倾其力量,将能传授的,传授在课堂,写在书中,通过电视给大众,没有私藏,没有为了红而捏造一些莫须有的却是大众喜爱的,他就是将自己的所知道的,告诉所有人。

得校长赏识,受学生欢迎,他为何只能当着武大“永远的副教授”?


易中天,一个才华,智慧,风度,口才,养成了他的骄傲,也有资本骄傲的令人敬佩的学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