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魏延的起與落,來看蜀漢政權內部派系的鬥爭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稱漢中王,並將治所定在了成都。

漢中作為益州的屏障,需要留下一名大將鎮守,當時的大多數人都以為,漢中太守這一要職非張飛莫屬,連張飛都覺得自己勢在必得。

從魏延的起與落,來看蜀漢政權內部派系的鬥爭

(漢中的地理位置)

然而最終的結果卻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劉備選擇了當時僅為牙門將軍的魏延作為漢中太守,總督漢中的一切軍政大事,並將魏延擢升為鎮遠將軍。魏延也表達了自己的雄心壯志:

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魏延

從魏延的起與落,來看蜀漢政權內部派系的鬥爭

(魏延)

15年後,諸葛亮病逝五丈原,一向不和的魏延和楊儀等人矛盾再次激化。

魏延不滿斷後的安排怒不可遏,於是日夜兼程趕到大軍之前燒燬棧道。接著,楊儀和魏延都互相上表劉禪說對方謀反,結果在董允、蔣琬的擔保下,魏延坐實了謀反的罪名。最終魏延被馬岱所殺,史書記載:

儀遣馬岱追斬之,致首於儀,儀起自踏之,曰:“庸奴!復能作惡不?”遂夷延三族。——《三國志》

魏延不僅頭顱被楊儀踐踏,更是被夷滅三族,可謂極度悲慘。

從魏延的起與落,來看蜀漢政權內部派系的鬥爭

(魏延)

一代名將魏延,一起與一落,輝煌與慘死,令人不禁唏噓。唏噓過後,魏延一起一落的原因其實更值得我們去探討。

魏延之“起”不單單是因為他能獨當一面,而魏延之“落”也更不是僅僅是因為他狂妄自大,筆者認為,魏延只不過是一場派系鬥爭的“得利者”和“犧牲者”罷了,接下來,我們來細說。

先從諸葛亮的身份開始說起

我曾經在一篇文章中論述過,三國的政治舞臺其實是被幕後的一張大手所操控的,這張大手就是三國的士族階級。

如果把三國的每一個割據勢力比作一個個現代的企業,那麼士族階級就是這些企業背後的股東,而那些看上去的掌權者其實只是職業經理人。幹得好,股東們繼續給你投資,年底拿分紅,幹不好,開個股東大會就把你換掉了。(具體內容,讀者可點開筆者主頁查閱,此處不再贅述。)

劉備為什麼半生飄零不得志,其實最大的原因就是前期沒有任何一個士族願意支持他,那他為什麼在得到諸葛亮之後就風生水起了?真是因為諸葛亮厲害到能扭轉乾坤?其實答案還是士族。

從魏延的起與落,來看蜀漢政權內部派系的鬥爭

(諸葛亮)

自稱“卑鄙”的諸葛亮到底跟高大上的士族大家有什麼關係呢?我們來捋一捋。

首先我們要知道的是,東漢末年的荊州主要是掌控在以下幾個士族大家的手裡的:

  • 以蔡諷為代表的蔡家;
  • 以蒯良、蒯越為代表的蒯家;
  • 以龐德公為代表的龐家;
  • 以黃承彥為代表的黃家。

而巧了,諸葛亮跟這幾家都具有相當親密的關係。

1.黃家

先說黃家吧,這個最廣為人知,諸葛亮的妻子是黃月英,而黃月英的父親正是黃承彥;

從魏延的起與落,來看蜀漢政權內部派系的鬥爭

(黃月英)

2.蔡家

接著是蔡家:

漢末,諸蔡最盛。蔡諷,姊適太尉張溫,長女為黃承彥妻,小女為劉景升後婦,瑁之姊也。——《襄陽耆舊記》

黃承彥,蔡諷的女婿、劉表的連襟,諸葛亮得喊蔡諷一聲姥爺。

3.蒯家

欽(蒯欽)從祖祺(蒯祺)婦,即諸葛孔明之大姊也。——《襄陽耆舊記》

這個蒯祺是蒯良、蒯越的侄子,同時,是諸葛亮的大姐夫,後死於孟達手下,知道諸葛亮為什麼要置孟達於死地了吧。

從魏延的起與落,來看蜀漢政權內部派系的鬥爭

(蒯良)

4.龐家

其(龐德公)子仙民,亦有令名,娶諸葛孔明小姊。——《襄陽耆舊記》

龐德公不只是諸葛亮的師友,更是諸葛亮二姐夫的親爹。

理完知道了吧,諸葛亮妥妥的一個“公子哥”,是荊州幾個士族大家聯繫的紐帶,說他代表了荊州士族都不為過。

所以,劉備三顧茅廬請他的原因可不僅僅是因為諸葛亮有“臥龍之才”,更主要的還是他背後強大的荊州士族勢力,那才是能夠讓劉備在荊州安身立命的關鍵,別說三次了,三十次劉備都願意。

劉備的制衡

劉備雖然號稱“大漢皇叔”,但是在那個混亂的年代,皇上都不能自保,誰還管你皇叔,所以劉備是一個徹徹底底的“寒族”。因此,在他得到以諸葛亮為代表的荊州士族的支持之後,他才是真正的“如魚得水”。

從魏延的起與落,來看蜀漢政權內部派系的鬥爭

(劉備)

但是隨著劉備勢力的逐漸強大,劉備遇到了跟曹操一樣的問題,那就是“尾大不掉”。

對於曹操而言,北方的士族們既是他安身立命的根本,但同時也是阻擋他實現政治理想的最大障礙。而對於劉備來說,如果荊州集團一家獨大,他隨時都有可能被架空(可以參考孫權的處境)。所以他必須得制衡這股勢力。

劉備做了三件事:

其一,益州之戰

很多人會有疑問,就是劉備在攻打益州的時候,為什麼沒帶諸葛亮?僅僅是因為想讓諸葛亮留守荊州?其實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劉備想扶植另外一股勢力,這股勢力就是以龐統、魏延、黃忠為代表的另一個荊州派。

從魏延的起與落,來看蜀漢政權內部派系的鬥爭

(龐統)

於是,征討益州,這三個人成了絕對的主力,劉備給足了他們建功立業的機會。奈何龐統不爭氣,死在了雒城,結果還是讓諸葛亮立了功,劉備的第一次制衡失敗;

其二,漢中之戰

第一次沒有扶植成功,就來第二次。如果在漢中之戰中找一個最閃耀的人,那肯定是黃忠,定軍山陣斬夏侯淵,基本上奠定了漢中之戰勝利的基礎。而當時的黃忠是和劉備在一起的,劉備的意思很明顯了。

黃忠一戰成名,接下來就是提拔魏延了。雖然魏延並無大功,但是劉備的眼光還是挺毒的,他看出了魏延的才能,於是便把魏延推上了漢中太守的關鍵位置。至此,劉備算是完成了制衡荊州派系的第一步。

從魏延的起與落,來看蜀漢政權內部派系的鬥爭

(黃忠)

劉備提拔魏延其實給了荊州派系一個信號,他不會讓荊州派系一家獨大,他會繼續不拘一格降人材,完成派系的平衡,同時也給了那些非荊州派系的人極大的鼓勵。

其三,白帝城託孤

這個三國迷就比較熟悉了,劉備白帝城託孤,除了諸葛亮,還選擇了東州派系的代表——李嚴。這時,蜀漢政權中,以關張為代表的元老派已然消失殆盡,以魏延、黃忠為代表的新荊州派也只剩魏延獨木難支,所以劉備引進了“東州派”。

從魏延的起與落,來看蜀漢政權內部派系的鬥爭

(李嚴)

劉備始終還是不放心以諸葛亮為首的荊州派系,所以他做了上述三件事,試圖通過扶植新勢力來制衡他們,也就有了黃忠、魏延、李嚴等人的上位。但是劉備一死,情勢慢慢就變了。

荊州派系的勝利

荊州派系的核心人物,除了諸葛亮以外,還有馬謖、蔣琬、楊儀、費禕等人,發展勢力需要此消彼長,於是這些人慢慢上位了,其他派系的人慢慢下去了。

一、李嚴的沒落

公元231,諸葛亮出兵祁山,李平負責督運糧草。先是傳話給諸葛亮,天氣原因、糧草不濟,讓他撤軍,諸葛亮得到信後答應退兵。而後李嚴又推脫自己辦事不力之責,以突出諸葛亮延誤戰機之過,最終被諸葛亮戳穿並彈劾,於是被廢流放,終身未被諸葛亮再起用,在諸葛亮死後激憤去世。東州派至此沒落

二、馬謖的上位

馬謖算是諸葛亮的嫡系了,諸葛亮到哪兒都帶著他,頗有諸葛亮繼承者的味道。在第一次北伐中,諸葛亮為了扶持他甚至讓他去鎮守街亭,這個故事大家都知道,此處不再贅述。

但是諸葛亮放著一大堆有經驗的將領而不用卻選擇馬謖,扶持之心,昭然若揭。

從魏延的起與落,來看蜀漢政權內部派系的鬥爭

(馬謖)

三、魏延之死

荊州派系勝利的最後一步便是魏延了。劉備死後,魏延作為蜀漢為數不多的名將,在北伐期間也數有戰功,但是總讓人覺得缺點什麼,沒錯,這種總讓人缺點什麼的感覺就是來自荊州勢力的打壓。

諸葛亮死後,楊儀、蔣琬等人迅速成了荊州派系的代表,於是,他們最後的障礙——魏延,便像文章開頭那樣,成了這場政治鬥爭最後的犧牲品

從魏延的起與落,來看蜀漢政權內部派系的鬥爭

(楊儀)

伴隨著魏延之死,荊州派系算是取得了完全的勝利!

讀史有感

通過魏延起伏的一生,我們大概能瞭解到蜀漢政權內部鬥爭的激烈和慘烈。

其實在中國古代任何一個政權都會存在這種派系的鬥爭,長期鬥爭的結果往往是內耗過大,內部土崩瓦解,給了外部敵人可趁之機,最終內憂外患,政權覆滅,本文所敘述的蜀漢就是最好的例子,這也是歷來統治者主張“攘外必先安內”的主要原因。

從魏延的起與落,來看蜀漢政權內部派系的鬥爭

(沐茗,為你解讀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