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明朝唯一的大政治家,诸葛亮、王安石勉强可以与他相比......

明帝国历经正德、嘉靖和隆庆三朝而至万历,近七十年的风风雨雨,已使它千疮百孔,根基不稳了。太祖朱元璋留下来的那一套“祖宗之法”已越来越不能适应现实需要。

这种局面,对于万历帝这个不满十岁的小皇帝来说,自然无能为力。首辅张居正因此承担起辅佐幼主的重任,万历初期,他在两位实权人物万历生母慈圣太后和司礼监秉笔太监冯保的有力支持下,控制了局面,使帝国一度呈现出中兴的势头。

他是明朝唯一的大政治家,诸葛亮、王安石勉强可以与他相比......

张居正画像


张居正,字叔大,幼名张白圭,号太岳,湖广江陵人,是明代后期最有作为也是最有争议的权臣。据说张居正出生的前其曾祖父做了个梦:梦中一轮圆月落在水瓮里,照得四周一片光明,然后一只白龟从水中慢慢浮起。曾祖父认定白龟就是这小曾孙,于是信口给他取了个乳名“白圭”,希望他来日能够光宗耀祖。

不负所望的是,张居正少年聪颖过人,很小就成了荆州府远近闻名的神童。嘉靖十九年(1540年),才高气傲的张居正顺利通过乡试,成为一名少年举人。当时的湖广巡抚顾璘对他十分赏识,曾对别人说“此子将相才也”,并解下犀带赠予张居正:“希望你树立远大的抱负,做伊尹、颜渊,不要只做一个少年成名的举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二十三岁的张居正中二甲第九名进士。此时的张居正已将顾璘的话记在了心中,在往后漫长的政治生涯中,他将运用自己的出众才能和政治手腕,一步一步去施展自己的理想抱负,开创一个属于自己的时代。

他是明朝唯一的大政治家,诸葛亮、王安石勉强可以与他相比......

《大明王朝1566》剧照


张居正通过早年的细心观察,对朝廷的政治腐败和边防废弛有了直观的认识。为此,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入职不久的张居正以《论时政疏》系统阐述了他改革政治的主张。而这些没有引起明世宗和严嵩的重视。此后,在嘉靖一朝除例行章奏以外,张居正没再上过一次奏疏。在经历了近20年的摸爬滚打,张居正熬到隆庆元年(1567) 二月,才以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的身份入阁,并在同年的四月晋升为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入阁伊始,张居正只是一般的大学士,但他很快就弄清楚了朝政各派的矛盾并合理加以利用,最终爬到了最高的位置。

他是明朝唯一的大政治家,诸葛亮、王安石勉强可以与他相比......

明穆宗隆庆皇帝

他首先支持另一位大学士高拱,赶走了资深的首辅徐阶,让高拱取而代之,自己则伺机而待。等到隆庆皇帝驾崩之后,张居正终于抓住机会,利用高拱一个言辞不当的失误,把高拱赶回了老家,自己登上了首辅的宝座。

在这一过程中,太监冯保主持的司礼监其实起了关键作用。明代内阁因缺乏法定的地位和权力,只是政务的辅助机构,通过票拟、修旨来辅政,大臣的票拟最终要通过皇帝的朱批,而明代的司礼监秉笔太监掌章奏文书,后来大臣奏章除皇帝亲批数本外,均由司礼监秉笔太监参照内阁的票拟批红。一旦遇到怠政或信任宦官的皇帝,司礼监便凌驾于内阁之上,而内阁权力仅止于票拟。

作为大学士的张居正,虽然也明白主动去结纳一个太监,即使在当时也是为人所不齿的,但张居正毫不犹豫地去做了。因为他深知冯保与万历帝、慈圣太后朝夕相处,在宫内拥有极大的影响力。在这一点上,张居正要比其对手高拱精明得多,也因此他得以扳倒高拱。其实是张居正务实做事的一贯风格。

张居正的官职是内阁首辅。明初丞相一职被废除后,皇帝直接控制中央各行政权力机构, 承担了大量繁杂的行政事务,因此必须依靠一个秘书机构来做先期处理,分担压力。明代内阁作为皇帝的秘书机构应运而生,但是有明一朝,内阁的权力是很微妙的。在某些时候,如皇帝年富力强精明能干时,内阁就可能仅仅是提出意见的秘书班子。假如皇帝不理朝政,内阁就很有可能变成实际上的权力机构,而内阁首辅也很有可能成为帝国的真正统治者了。

他是明朝唯一的大政治家,诸葛亮、王安石勉强可以与他相比......

电视剧中的张居正、李太后

张居正就是利用各种条件使自己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在万历朝最初的十年中,张居正依靠李太后、冯保的有力支持,政治上,实行考成法。以解决官僚争权夺势、玩忽职守的腐败 之风,同时淘汰并惩治了一批官员。军事上,用戚继光镇蓟门,李成梁镇辽东,又在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的长城上加修“敌台”三千多座,加强北方的防备。并在边疆建立茶马互市,保持贸易往来,俺答长久没有来犯边关。在经济上,清查土地,实行一条鞭法。朝廷的赋税大大增加,有力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对政治、军事、经济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治和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他是明朝唯一的大政治家,诸葛亮、王安石勉强可以与他相比......

茶马互市

到万历十年(1582)张居正去世时,明朝积贫积弱的局面已有了很大的改观。相对于隆庆朝时的财政,张居正的身后,给万历帝留下了一笔数目不小的财政积余,南北两京及一些省份,都有相当数量的存银,在当时简直可以说是奇迹。也正是有了这份家底,万历皇帝亲政后国家尚能支撑住局面,大明朝也尚能经得起一番折腾,晚明的 “万历三大征”便是明证。

他是明朝唯一的大政治家,诸葛亮、王安石勉强可以与他相比......

万历三大征之一的抗倭援朝战争


但是张居正的做法,在当时就有不少人看不过去。我们今天来看,张居正之所以要这样做,除个人利益之外,也实在是有迫不得已的客观原因。

张居正交结冯保,并通过冯保影响慈圣太后和小皇帝的做法,就引起不少非议。其实,张居正此举也是传统做法。张居正的所作所为,必须借皇帝的名义进行,才具有合法性。但此时的皇帝,还仅是个孩子,事实上并不具备亲政的能力。因此,张居正自然要交结内廷,取得支持,而同时也希望通过严格的教育,来引导小皇帝能走正路。

尽管小皇帝在臣民心目中拥有至高无上的至尊地位,但张居正深知小皇帝也是个孩子,只有严加督导才能成为明君。前任首辅高拱曾说当时的万历帝,是“十岁幼童何能尽理天下事?”真可谓是一语中的。虽然张居正就是用这句话扳倒了高拱, 但他心底里也完全明白高拱道出的是实情。他后来对小皇帝的管教是如此之严,其“不敬”的程度远远要超过高拱的那句话,以致万历帝只要听说“张先生来了”,就打心眼里感到害怕。当然,张居正在死后也为他的做法付出了惨重代价。

他是明朝唯一的大政治家,诸葛亮、王安石勉强可以与他相比......

明神宗万历皇帝

张居正在任用亲信、打击异己、独揽大权方面的做法,也招致许多攻击。他在统治期间,大量安插自己的亲信,不仅在北京有一批得力干将,如吏部尚书张瀚、王国光,都御史陈玠等等,绝对听命于他,而且在地方行政以及军队等部门也安插亲信,执行旨意,控制地方。张居正要这样做,原因自然复杂,也不能排除私情方面的因素,但最根本的是帝国体制方面的原因。因为张居正虽位尊首辅,但实际上却不能对现行制度做出重大修改,用今天的话来说,他没有立法权。

不仅如此,即使在具体行政事务上,他往往也只能先用私人渠道,把自己的意见通知下面的亲信,再由这些亲信用公文的形式上达,然后张居正才可以堂而皇之地正式表态,提出处理意见,并用皇帝的名义向下面推行。以张居正为中心的这套非正式的网络,其效率之高,是本朝的行政机构所难以相比的。

因此,从体制的角度来看,张居正所用的手法,在本质上与后来的魏忠贤并无二致。他在内依凭皇帝的信任和权威,在外则广植亲信,自成体系,以避开行政系统的低效率及其干扰。 这也是明代权臣首选的政治手法。

在这里并不是要替张居正说什么辩护词,如同作家当年明月所说“他独断专行,……是个道德并不高尚的人”,张居正不是什么圣人,因此也确实做了不少传统权臣难免要做的事。 比如,他的两个儿子竟先后考中了进士,入了翰林院,别人自然有理由怀疑张居正是否做了手脚。另外一个著名的事件是张居正在其父亲去世后,尽管再三要求“丁忧”回乡,但最后还是不得不遵照皇帝之旨,“夺情”留京,带孝理政。

但在有些人看来,张居正这是属于贪恋权位,不遵孝道。此外,张居正回家省亲时,竟用了三十二人的大轿。尽管这是皇帝特许的,但不少人仍坚持认为,这种行为是不符合其大臣身份的。更严重的是,张居正在家乡的财产急剧增长,而仅靠他自己的俸禄,是不可能达到的,这难免不让别人有进一步的联想。于是到张居正一死,这些事情都被御史和言官们翻出来,成为他罪行的一部分。

总之张居正身上的不同方面,也成为后人对他评价的不同方面:

· 梁启超:明代唯一的大政治家。

· 蒋介石:王安石以后最大的政治家,就是明朝的张居正。

· 黄仁宇:世间已无张居正。

· 熊十力:汉以后二千余年人物,真有公诚之心,刚大之气,而其前识识远见,灼然於国覆种奴之祸,已深伏於举世昏偷,苟安无事之日。毅然以一身担当天下安危,任劳任怨,不疑不布,卒能扶危定倾,克成本原者,余考之前史,江陵一人而已。

· 黎东方:以施政的成绩而论,他不仅是明朝的唯一大政治家,也是汉朝以来所少有的。诸葛亮和王安石二人,勉强可以与他相比。诸葛亮的处境比他苦,不曾有机会施展其经纶于全中国。王安石富于理想,而拙于实行,有本事获得宋神宗的信任,而没有才干综核僚佐与地方官的名实。

· 当年明月:他是一个天才,生于纷繁复杂之乱世,身负绝学,他敢于改革,敢于创新,不惧风险,不怕威胁,是一个伟大的改革家,他独断专行,待人不善,生活奢侈,表里不一,是个道德并不高尚的人。

· 陈泽敏:张居正有着天使与恶魔这两面。他也是一个真正的英雄,是一个孤独的英雄。即使是现在又有多少人能够懂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