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與”智”的發散思考


說到“知”,大家往往會想到知道、知識、知行合一、知人善任等詞彙。在這些詞彙中,“知”通常理解為“明白”、“瞭解”、“通曉”之意。

其實,“知”是一個會意字。我們把“知”字拆開來看,左邊為“矢”,右邊為“口”。 “矢”指“箭”,“口”指“說話”。同時,我們也可以把“口”看成是“箭靶”。這樣一來,“矢”與“口”放到一起,表示“說話就如同射箭,說對了話就像箭中靶心”,即我們通常所講的“一語中的”。 那麼,在“知”字之前加上一些否定意思的前綴,如“不知”或“未知”,那就是說,話沒有說準、沒說對,就好像射箭沒有擊中靶心。

現實生活中,“知”與“道”的結合最為緊密,那什麼又是“知道”呢?管子的解釋是“通曉天地之道,深明人世之理。聞一言以貫萬物,謂之知道。”可見,在管子看來,能謂之曰“知道”的人,往往非常聰明,能借助零星的點撥,便通曉萬物、大徹大悟。誠然,如果按照管子的標準,“知道”之人,必然是寥寥無幾。但是,學到一星半點,掌握些許皮毛,便大言不慚、自以為是的人卻不在少數。殊不知,管中窺豹,只見一斑;盲人摸象,難言全貌。

拆分“知”字讓我們明白:其一,”知無涯,生有涯“。“知”是無限的,我們要活到老、學到老。正如愛因斯坦的觀點:“知道的雖多,不知道的卻更多。”其二,要低調謙遜、謹言慎行。就像射箭,一個人不可能永遠都能射中靶心。即使在大多數場合都能一語中的,卻不能保證永遠不會失言。一次失言,可能就是致命的。其三,知識需要轉化,需要在實踐中檢驗,在工作和生活中運用,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知行合一”。否則,掌握再多的知識,都只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只有活學活用,才能順勢而為。

解讀了“知”,我們再來看看什麼是“智”。把“智”拆開是“知”和“日”,可以據此理解為,每天知道多一點;也可以理解為知有所獲為之“智”。它啟發我們,要成為一個“智”者,就必須明白學習知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們堅定、持續、百折不撓地為之努力。“智”是對“知”的科學合理運用,是“知”的昇華。

說到“智”,我們自然而然會聯想到“智慧”一詞。其實,在筆者看來,“智”與“慧”分別處於兩個不同的層級。“智”表明一個人聰明、智商高、掌握的知識豐富。而“慧”則是一個聰明人要獲得成功的必要路徑。從字面來看,“慧”上面是兩個豐收的“豐”字,中間是一個倒下的“山”字,而下面是一個“心”字。“山”在上,“心”在下,我們可以據此理解為,即使山崩地裂,內心依然要堅定。唯有如此,才能贏得事業和愛情的雙豐收。

因此,我們可以悟出這樣一個道理。成功的人,必然是有大“智慧”的人。他們知識豐富、智力超群、而且始終保持著旺盛的精力,能夠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持續不斷地學習和思考。他們視野開闊、眼光獨到,善於把握每一次機會,實現價值最大化;他們自信勇敢、壯懷激烈,有“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的膽識;他們沉穩堅毅、定力超凡,能不忘初心,抵禦各種誘惑,看透一切浮雲,始終堅守在自己深愛並擅長的領域,一年、兩年、五年、十年,直至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