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作穹庐大学前

天之穹庐大学前夜……#我和头条的故事#

……#我和头条的故事#

天作穹庐大学前
天作穹庐大学前
天作穹庐大学前
天作穹庐大学前
天作穹庐大学前

19681022是我下放的日子,19741022是到南京工学院报到的日子

分类: 纪实文学……#我和头条的故事#

宝青上大学是极其艰难和非常戏剧性的。1968年,大批知情遵从党的召唤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宝青就是千千万万的老三届插队知青之一。这个出身贫寒的年青人并不感到痛苦,也不知道迷茫;“我们也有一双手,不在城里吃闲饭”,努力学习各种农活,多观察,细猜摸,宝青很快就学会了大部分农活,比如:撑船、罱泥、耕田、耙地,其熟练程度不亚于当地的农民,一次撑船罱泥到邻村,邻村的村民见到这么一个罱泥熟练却又不认识的小伙子,颇感奇怪;宝青惟独学不好插秧。

天作穹庐大学前

那个年代大学终于招生了,“自我报名,推荐入学”,1972年第一批工农兵学员入学,基本条件是:“初中毕业或更高学历,工作或劳动两年以上,表现突出,25周岁以下”。就在绝大部分人还没有反应过来,第一次招生就结束了。但是,点燃了许多人的大学梦。1973年宝青和同公社的600多插队知青一样,也试图上学,不敢想能进大学,上个中专也好吧!生活就有着落了,然而,结果是失望的。事后,公社负责招生工作的常委坐在长条凳上“意味深长”地对宝青说:“……坐椅子,要比坐这张凳子稳当;椅子后面打上撑子就更稳当。……”象宝青连“凳子”都坐不上,在那个年代,怎么可能上中专,更不要说上大学了。宝青一年365日在这块土地劳动、修炼、修地球,年复一年,没有一个乡亲和小孩不认识宝青。由于历史的原因,宝青没有读过高中,宝青和许多未能上高中的青年,不是他们自身不具备读高中的能力,也不是成绩不好;许多读高中者或并不具备读高中的能力,也不是因为成绩好;这是那个时代的特有现象。但是在劳动之余,他还学习了高中的主要课程。在那个读书无用论的年代,你说他糊涂不糊涂?不过,也有人说:最糊涂的往往也是最清醒的。

好事来了,大队书记告诉宝青,你去公社去拿通知吧。原来,造纸厂招工,大队就把这个名额给了宝青,当然高兴,宝青一路快跑去了公社,办事员告诉宝青,有变化,你回去吧!后来知道,公社某领导调配给了另外一个知青!其实,这个知青是不怎么参加劳动的,他的爸爸是“算命先生”,他家和公社的一位领导是邻居,他们抢走了宝青的名额,又能说什么呢?上帝说话了:“他们抢走的是会下岗的名额!”在改革的大潮中,该厂破产,职工下岗。

受大队的安排,宝青在化肥厂干了一年的农民工,“收获”颇丰——“工厂”是个甚么样?宝青干电工,还有一个农民工和电厂来的一个师傅带两个青年,宝青干活出色,电厂的青年觉得没面子,一天那位师傅问宝青:“听说你是某人的大公子”, 宝青答道:“是的”,他转而说:“……你们两个要多向我侄儿学学……”一年的期限结束后的1974年,部分留用,没有宝青,当时多少有点沮丧,今日回头看,感谢上帝为宝青再次逃脱下岗的命运。颇为迷茫的宝青面临两种选择:离乡背井到朋友介绍的建筑队当农民工;或继续努力入学。最终还是选择了后者作最后一博。当然,进行这种“入学尝试”的又何止宝青一人呢,其中一个,似乎谁都不认识她。宝青插队的当地农民乡亲对宝青深情地说:“不要看别人没有在这儿劳动,我们都没有见过她,更不要谈认识,要看看人家后面有什么?你有什么?你自己要想得通啊!”乡亲们说的对呀!宝青我算什么呢?记得一回宝青向正在民兵训练的民兵营长提了一个要求:“让我放一枪,”结果不但没有同意,事后他对别人说:“也不看看自己是什么人……” ,宝青恍然明白在某些人的眼里,我宝青属于“不是‘五类分子’的‘五类分子’的后代”!我宝青哪是“人”。不过大队主要负责人可不这样认为,他说:“就我个人和我们这里而言,希望你留在这里,你在这里干得不错。考虑你个人的前途,这是最后的机会了;你也清楚,我们的权力是有限的,我们会尽力的”。大队为宝青写的推荐材料可好了,但是不过分,宝青是电工兼广播维修员,干活认真到“傻”, 宝青从不抽烟喝酒,也不拿属于宝青的烟,有人说宝青傻:“你不抽烟可以拿回去送人呀!”说的有道理,但是宝青坚持不拿。在每个大队只有一个“推荐名额”的情况下,他凌高尉书记报了3个!他解释说:“一个是(公社)一把手交代办的,一个是(公社)二把手交代办的,我们大队就推荐一个你宝青”。后来,上学和工作期间,宝青多次重返这块踏上大学的地方。看望那里的亲人,亲吻那片土地。每次都有“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肺腑热血的感觉。

天作穹庐大学前

今天的人们都以为,工农兵学员是不需要入学“考试”的。应该说,当时的“考试”有其特殊性,各地差异也较大。1974年宝青终于成了公社“入围”人选,共14人。“面试考场”以“公社”为单位,考场就在公社中学,在场人员是考官和入选人员(考生),所有考生始终不离场、不回避。在“面试考场”首先是自我介绍,宝青的亮点是一年365天的出勤,这是三年招生来的首例,工作劳动勤勤恳恳。你见过破冰罱泥吗?你见过沤田拉犁吗?宝青我经历过!数九寒冬,河道冰封一寸多厚,先摇晃水泥船只破冰,而后再罱泥。船篙、罱篙出水就结冰——酷似“镀了一层冰”,握在手上是什么滋味,你不敢想像吧!没有经历过的是永远不会知道那是什么滋味。沤田终年浸于水,冬末春初赤脚光腿踏冰拉犁,不是牛拉犁,是人拉犁!踏破薄冰,踩进泥土,你敢相信吗,一人拉一犁,你能想象是什么感觉吗?这就是实实在在的写真!那个年代,读书、学习、考试,是在广阔天地完成的呀!再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你的感受能够不升华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又算得了什么呢?

天作穹庐大学前

所在大队的推荐材料印证了这一点,主考官史校长对此赞叹不已。出勤第二的考生仅为200多天。宝青拿到的考题之一是24节气与农活、农作物的关系。今天的考生面对这样的考题,可能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而当年的宝青,常年参加农业劳动,在考官与他的互动式问答中,发挥得淋漓尽致,给考官公社中学史校长和考生都留下了深刻印象(当时没有打分一说)。节气歌已经没有多少人去读了,今抄之,共赏:“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一些当年农民谚语现在听不到了,例如:“晴冬烂年”,“不怕初一下,就怕初二阴,初三下雨月半晴”,“云漫中秋月,雨打下年灯”,“闰月不种十月麦”。这些也是考试的内容。对今天的青年而言,这些或许是另一个世界的语言吧!我认为:确实是!现在就“晴冬烂年”作一简单的解释:“如果冬至是晴天,那么春节期间的道路将是泥泞不堪的”。现在的人们和城市的百姓不会想到只要寒冬下一次雨雪,在春节前,即使几天放晴,那里的路也是不会干的,泥泞得狠呢——脚迈出去了,可鞋子还粘在地上呢。这些谚语是我们农民祖先经过千百年“数理”统计的结晶,是与天斗得出的“至理名言”。再读毛泽东“与天斗其乐无穷”会有不同的感受了吧!再细想“民以食为天”有没有新意呢?

中午吃饭以后,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安排的午饭不吃,说到亲戚家吃饭的考生尉淑岚没有到点续考,正在人们不解之时,传来了她在回来路上涅水身亡的噩耗!正是那个从来没有参加劳动的;补缺的很快补上了。但是,没有参加劳动也能被推荐引发了一些知青的到县城的群访的现象,后果就不去描述了。

当年考试的结果不是考试分数,而是(以公社为单位)排名先后,要在县广播站广播三次,每次间隔数天;次次张贴在县城最显眼的地方——县政府对面的墙上。听取各方面反映,核实后,重新排名。

第一次排名出来了,宝青是最后一名,第14名,差额录取,靠前者录取机率较高,最后一名肯定没有指望。这个结果印证了“常委”和“乡亲”的话。宝青的希望又一次向失望演变。气愤者用各种手段表达了他们的不满,包括群体“上访”。“特殊的偶发事件造就特殊的结果”,最后一次公布结果是:宝青第一名,由于宝青所在公社排名顺序为第一,宝青成为该县排名第一,真是戏剧性变化呀!录取院校是当时被外宾称为“世外桃源”的“重点大学南京工学院”(人民币上的写字者就毕业于这所大学的前身),工科。指望能上中专就很满意的宝青,得到这个结果,是不是“糊里糊涂上大学”呢!同时被录取的还有上海“回乡——凤凰大队”知青刘娣——好一只金凤凰(上海交大锅炉专业),先是“凤还巢”,现在又是“凤展翅”!当地知青党高升——公社食堂烧饭的(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

宝青怀着复杂的心情到公社去拿“入学通知书”,这一次没有被人调包,拿了通知书骑车往回赶,在东门宝塔和魁楼之间有一灌溉渠,一学龄前小男孩掉下去了,宝青下去把他捞上来就回家了,第二天1974年10月22号,宝青到大学了……

天作穹庐大学前

旧时南京工学院与现在的东南大学

天作穹庐大学前

20多年后,宝青到下放的大队拜年,路遇一青年,他端详宝青一会,忽然说:“终于找到你了!”他掉头跑回家领着他的爸爸(郑如林)妈妈出来了,指着宝青说:“就是他!”原来他就是宝青20多年前捞上来的小孩,如今“娶妻生子”了。他爸爸妈妈说,他一直在找宝青,就是找不到,唠叨说,难道跑到天上去了吗?……今天他都如愿了!

学龄前,奶奶给宝青讲过“阿弥陀佛”的故事,她是这么说的:“……阿弥心善,爱帮助人,镇上有人说他傻,一天镇上来了一位破衣烂衫,犹是乞丐的烂腿老妇,阿弥帮助她,老妇竟然要求阿弥背她回家,路人觉得太过分,阿弥二话不说,毅然背上老妇沿着她的指引向西行,镇上的人蓦然看到:阿弥背着老妇走到天上去了……”

大学何尝不是天堂呢!……#我和头条的故事#

……

望眼今日的神州,往日的恩恩怨怨,曾经的磨难浩劫,早已烟消云散;曾经留在人们脸上的那种悲哀、沮丧、担心、和恐惧都被愉快、欣然代替。现在比任何年代都繁华热闹,欣欣向荣。人们喜气洋洋,出国,买房卖房。全民炒股票,大妈炒黄金,大爷炒国是,污吏炒小三,学者炒造假,孩子炒拼爹,官员炒GDP。十亿人,九亿赌,一亿广场舞,不赌又不舞,疑是神经二百五…… 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我们以前追求的已经完全变了……往事一幕幕:战洪水,护堤;抢场,麦上场,稻进仓,黄豆扛在肩膀上……#我和头条的故事#

莫想往事了,闲庭信步今朝,过好每一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