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房价背后货币超发的真相!原来这么多年我们都冤枉了“央妈”?

2016年的楼市很火,不管从市场层面,还是舆论层面,可以说都达到了历史巅峰。

根据报道,话说2016年前11个月的楼市销售额,就破了10万亿。10万亿什么概念?差不多能买下一个韩国或者说俄罗斯...

高房价背后货币超发的真相!原来这么多年我们都冤枉了“央妈”?


牛气冲天啊!估摸着等北上深每平均价涨到20万一平的时候,我们就能买下美国,收购欧洲,称霸世界了!

高房价背后货币超发的真相!原来这么多年我们都冤枉了“央妈”?


楼市十几年的“不败神话”,也让近年来大家都支持一种观点,那就是“央妈超发货币推动了资产价格泡沫”。但今天,我们要给央妈“平反”,事实上大家真的错怪央妈了!

今天我们就来给大家讲讲,“货币超发”背后的逻辑真相究竟是什么?

从1994年起,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向社会公布《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情况已是公开信息。也就是说,央行如果真的货币超发,其实很难做到“不为人知”。

那真正能做到“不为人知”的,其实是一套更深的,中国商业银行系统的货币创造。

举个栗子:

首先,假如现在,A银行有了100元的存款,如果存款准备金率为10%,那么也就是说,它必须有10元钱存在银行里,另外90元可以拿出去放贷款,赚取利差。我们都知道,存贷利差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盈利之一。

A银行贷出的90元钱在社会上流转,最终会变成由个人或者企业存在B银行里。那么按照10%的存款准备金率,B银行只要有10元钱存在银行,剩余81元又可以拿出来放贷。

同样的逻辑,还会有C银行、D银行...

那么问题来了,在这两轮贷款中,银行实际上已经发生了两次货币创造,分别贷出的90元与81元就是银行所创造出的派生存款,同样计入货币总量。


当然这是极其简化的例子,而在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我们都知道,这一套逻辑还可以一直无限循环下去,对应的,就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总量越来越巨大。而商业银行可以说是这个事情最大的幕后推手,因为银行越热衷于放贷,那么制造的货币将会越多。

高房价背后货币超发的真相!原来这么多年我们都冤枉了“央妈”?


商业银行的贷款,放到资产负债表上就成为了商业银行的资产。截至2016年上半年,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为212.3101万亿元,而在2008年底,这个数字为62.4万亿。在不到8年的时间内,银行业总资产增长为原来的3.7倍。

此外,截至2016年上半年,中国的M2余额为149.05万亿元,2008年底,这一数字为47.5万亿。同样,在不到8年时间内,增长为了原来的3.14倍。尽管商业银行的资产并不直接等同于银行贷款总量,更不同于M2,但它们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是毫无疑问的。

反复的投机活动必然创造了派生货币,而利用央行发行的基础货币这一工具进行投机的显然是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

而在中国,商业银行体系早已结成一个巨大的利益共同体。国企商业银行”的董事长、行长是官员,很多时候并不计较贷款的质量,而信贷扩张或许还是仕途升迁的筹码。

所以,市面上流通的货币越来越多,也就不那么奇怪了吧?

最后,还是心疼一下实力背锅的央妈。人家这么多年了一直说自己是“稳健的货币政策”,真的没扯谎好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