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相狄仁杰,为何被封为“神探”

狄仁杰(630年—700年),字怀英,并州晋阳(今太原市小店区狄村)人。他出身于官僚世家,祖父狄孝绪任贞观朝尚书左丞,父亲狄知逊任夔州长史。狄仁杰幼得良母教育,少时勤奋读书,考取了明经(相当于进士)第一名。他一生刚正严明,憎恨贪官污吏,极力维护人民利益,忠于唐室,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且政绩显著的名臣。狄仁杰初入仕途就受到阎立本的赏识,被赞为“沧海遗珠”;后来在武周朝出任宰相,勇于犯颜直谏,力劝武则天复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培植举荐忠于唐朝的势力,成为大唐社稷得以延续的重要支柱。

一代名相狄仁杰,为何被封为“神探”

那么狄仁杰何以被人包装成“神探”并广为流传的呢?这需要从他的成长经历、官场履历开始说起。

走上“神坛”

狄仁杰出生于唐太宗时期的贞观四年(630年),其祖父与父亲皆为地方官,属于“官宦世家”。他爱好读书,能自得其乐。

据《新唐书》记载,狄仁杰七八岁的时候,乡里曾有门人被害。县吏前来查问,众人都争相申辩,只有狄仁杰自顾看书,不理不睬。他面对县吏的责问,回答道:“我正在与黄卷之中的圣贤对话,哪有时间理你们这些世俗的官吏。”这番话沉着镇定,心外无物,超然于世俗世界。

一代名相狄仁杰,为何被封为“神探”

成年之后,狄仁杰积极参加科举考试。唐代根据科举考试来选官,考试的科目有多种,报考的考生可以任选一门科目,而不需要全科考试看总分录取。那时的常设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于是,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狄仁杰参加科举,报考的正是“明经科”。和进士科比起来,此科目本来也不难考。所以狄仁杰在二十多岁就考中了,后来经过吏部“面试”获得授官资格,于二十七岁那年被授任“汴州判佐”一职。

结果,在任职期间狄仁杰被人诬告,惹上牢狱之灾。幸得工部尚书阎立本经过调查了解,还他清白。也因此案之缘故,阎立本接触、认识了狄仁杰,并且非常欣赏狄仁杰的才华,甚至称他为“沧海遗珠”(意为“被埋没的人才”)。在阎立本的推荐下,狄仁杰转任并州法曹,成为一名司法官员。有关狄仁杰的“神探”传说,大概就是从他出任此职之后开始被逐渐塑造成形的。

一代名相狄仁杰,为何被封为“神探”

从文献的记载来看,狄仁杰的确是一名优秀的法官,以司法公正而著称。最著名的一个案子是《资治通鉴》中记载到的一个故事:

一次,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右监门中郎将范怀义二人误砍唐太宗陵区的柏树,唐高宗盛怒之下要将他们处死。大理丞狄仁杰据理力争,认为“二人罪不当死”。唐高宗说:权善才砍伐太宗陵墓的柏树,我不杀他,就是不孝。狄仁杰坚持己见,与唐高宗相持不下,被下令轰出去。狄仁杰仍然发表看法说,“犯颜直谏,自古以来都是难行之事。但我认为,大臣只有遇到桀、纣这样的君主才会为难,若是遇到尧、舜这样的君主则容易行之。今天将按律不该处死的人予以处死,那么法律就会失信于人,以后人们就会无所适从。今天如果因为一株柏树就要诛杀两位将军,这叫后世该怎么评价陛下!因此,我不敢奉诏执刑,怕这样做会陷陛下于不道。”唐高宗这才怒气稍解,改为将二位将军免除死刑、流放到岭南。

此案中,狄仁杰以理服人,秉公谏言,得到唐高宗的认可,事后被提拔为侍御史。像这样依法秉公办案的事例很多,文献没有逐一记载,但提供了一些数据作为说明。唐代作品《独异志》说他一年断案一万二千件。《旧唐书》中提到,唐高宗李治时,狄仁杰升任大理丞(仍属于司法部门),在一年之中解决了许多积案,处理的结果非常公正,所涉及到的17000余人,皆无怨言,颇受朝野称赞。

正是这些惊人的数字给了后世无限的想象空间,使得狄仁杰逐渐被推上“神坛”、成为“神探”。

中正守直

一代名相狄仁杰,为何被封为“神探”

狄仁杰的为官风格与断案一样,中正守直、刚正不阿,在皇帝面前能犯言直谏,遇到同僚犯法也敢于劾奏,毫不避让,堪称官场上的一股清流。

高宗年间,司农卿韦弘机督建宿羽、高山、上阳等宫殿,宫殿华丽壮观,唐高宗准备移驾住进上阳宫。身为侍御史的狄仁杰于是弹劾韦弘机,认为他引导皇帝奢侈腐化。唐高宗只好将韦弘机治罪、免官。

后来左司郎中王本立倚恃皇帝宠信,骄横跋扈。狄仁杰弹劾王本立,请求将其交付法司审理。但唐高宗却下诏宽宥。狄仁杰谏言说:“国家虽然缺乏人才,但却不缺少王本立这种人。陛下为何要爱惜此人,而亏损王法呢?如果陛下一定要宽赦王本立,就请把臣放逐到无人之地,作为以后的忠贞之臣的警戒!”唐高宗于是采纳狄仁杰建议,将王本立治罪。

这两件事情之后,朝廷风纪肃然。

一代名相狄仁杰,为何被封为“神探”

此外,狄仁杰还是个不信邪、不迷信鬼神的人。对于民间的淫祠、淫祀,他多加拆毁和禁止,以减少劳民伤财的事情发生。

显庆五年(660年),高宗李治与皇后武则天游汾阳宫(今山西宁武县管涔山),先到了晋阳,命狄仁杰任知顿使,负责行宫布置等有关事务。从晋阳到汾阳避暑宫须路经妒女祠,相传妒女为春秋介子推之妹,忌妒心极强,见有身着华丽服装的女人经过,必遣雷、风、电、雹袭击。并州长史李冲玄担心皇后圣驾过妒女祠受惊骇,准备用兵数万另修一条能绕过妒女祠的驰道。狄仁杰极力反对,并且不以为然地说:“天子之行,风伯清尘,雨师洒道,何妒女辟邪?”终于制止了一场劳军伤财的徭役。

垂拱四年(688年),狄仁杰奉命南下做江南道巡抚大使,其时吴、楚等地官民讲迷信,建有许多淫祠,所有花费均摊在老百姓头上,并有贪官污吏乘机渔利。“仁杰奏毁一千七百所,惟留夏禹、吴太伯、季扎、伍员四祠。”

一代名相狄仁杰,为何被封为“神探”

所谓淫祠,是指滥建的祠庙、不在祀典的祠庙;所谓淫祀,是指不合礼制的祭祀,不当祭的祭祀,妄滥之祭。民间各有迷信,所以常有淫祠淫祀。这些活动既耗费钱财,也容易民风堕落,在科学不发达的时代,狄仁杰有这样勇气和理性,实属罕见。武则天掌权后,时局复杂多变,狄仁杰的仕途充满了更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唐高宗死后,武则天以太后身份临朝称制后,许多拥戴李唐皇室的人起兵讨伐武则天,都以失败告终,其中越王李贞。李贞兵败自杀后,奉命讨伐的三军统帅张光辅残酷异常,大肆抄家捕人、滥杀无辜,连坐者竟达六七百家,籍没者5000余口,其中2000余人被判死刑。狄仁杰当时正好担任豫州刺史,他不顾自身安危向责备张光辅:“在河南作乱不过是一个越王,现在你用三十万军队平定叛乱、放纵暴行,让很多无辜的人生灵涂炭、受牵连,其结果只能是死了一个越王、又站起来了上万个越王。你的军队到达时,百姓纷纷归顺,为何要放纵邀功请赏之人而滥杀无辜、导致冤声沸腾呢?我手中如果有尚方宝剑,一定先斩杀了你,再向朝廷请罪,就是死也无憾。”

一代名相狄仁杰,为何被封为“神探”

一个小小的地方刺史敢于对三军统帅如此放话,这不仅仅是胆量问题,更是脑子是否清醒的问题。狄仁杰敢于这么做、敢于为民请命,他的心中装的是百姓。无欲则刚,他因为无私,所以强大。狄仁杰的一番话让张光辅非常不满,引起张光辅的诬陷和中伤。而狄仁杰也将自己对张光辅的看法上奏给朝廷,结果获得武则天的理解和赦免,从而挽救了许多无辜百姓的性命。后来狄仁杰被调任魏州刺史,因为他坚持施行善政,深得当地百姓的拥戴,人们甚至为他建立了生祠(为活着的人建立祠庙,而加以奉祀)。这位将自己生死置之度外的刺史也开始愈发引起武则天的关注。

690年,武则天正式称帝、改国号为周后。狄仁杰被提拔出任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这个职务其实就是当宰相。因为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享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职衔的都是宰相身份;武则天称帝后将中书省、门下省分别改名为凤阁、鸾台,但机构职能不变,因此“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就是宰相之职。狄仁杰的这个职务是他个人履历的最高峰。武则天对人才挑剔非常,能被她看得上眼、任命为宰相,足以说明狄仁杰的才干和品质是高度过硬的。

一代名相狄仁杰,为何被封为“神探”

某日,武则天开玩笑地跟狄仁杰说,听说你在汝南有善政、受百姓爱戴,可有人却诬陷、中伤你,你想知道是谁吗?狄仁杰宽厚地说,您认为我有过错的地方,我自当改正;若认为我没有过错,那是我的幸运;至于有谁诬陷中伤过我,我不愿意知道。武则天听罢,感叹他真是一位长者。

狄仁杰虽然受到武则天的赏识,但并不能保证不受迫害。武则天称帝后,大肆剪除李唐宗室和元老勋臣的势力,为此重用酷吏周兴、来俊臣等人。结果狄仁杰被来俊臣罗织罪名,诬陷“谋反”,还将几位老臣逮捕入狱。狄仁杰一时生死攸关。来俊臣让属官王德寿告诉狄仁杰,只要承认与宰相杨执柔一同谋反,便可免其死罪。狄仁杰通过假意承认谋反,换取狱卒放松警戒,然后把自己的冤情伺机传递给家人、并由家人告之于朝廷。武则天了解情况后虽然赦免了几位老臣的死罪,但仍然将狄仁杰等人贬官、外放。

一代名相狄仁杰,为何被封为“神探”

电视剧中“武则天”扮演者:吕中

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契丹首领李尽忠率兵犯境,震动河北,狄仁杰被起用为魏州刺史。他的前任官员怕贼人攻城,已调集大批农民修筑防御工事,当时正值农忙季节,百姓怨声载道。狄仁杰上任后,认为契尚在远方,况且也未必敢轻入魏州,如此兴师动众,未免小题大做,于是让众百姓回乡务农。之后,契丹果然没有冒犯,百姓也没有错过农时。武则天非常高兴,为表彰狄仁杰的安抚功劳,晋升他为幽州都督,赏赐紫袍龟带,亲手在袍上制了“敷政术,守清功,升显位,励相臣”12个金字。

但圣历元年(698年)秋,突厥兵犯河北定州、赵州。武则天命皇子李哲和狄仁杰为正、副元帅,发兵30万前往讨伐。据说突厥听闻狄仁杰之名后果断退兵。狄仁杰率兵10万追击,将失地逐一收复。武则天又委任他为河北道安抚大使。狄仁杰采取积极措施,一面调拨粮食,赈济贫苦,安抚人民恢复生产;一面遣送流民回籍安居,同时严令军队不许侵扰百姓。他以身作则,吃粗粮淡饭,和百姓同甘苦共奋斗,使河北诸郡的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并有所发展。为此,武则天恢复了他的宰相官职,并赐府第一座。

一代名相狄仁杰,为何被封为“神探”

此后,武则天对狄仁杰的信任与敬重有增无减。狄仁杰逐渐成为武则天最信任、最尊敬的一位大臣。每次朝堂,武则天都不让其按常规行君臣之礼,曾说:“每当看到您跪拜的时候,朕的身体都会感到痛楚。”此外,武则天对狄仁杰也不直呼其名,而是称“国老”。狄仁杰数次请辞告老还乡,但武则天总是挽留,并不让他与其他宰相一样到朝堂值宿,还吩咐其他大臣“如果没有十分重要的军国大事,就不要去打扰狄公了。”

匡扶唐室

武则天在位期间,称帝、改国号为周这些事打破了正常的国祚传承;而且一介女流成为最高统治者,这也冲击了男权社会的承受力,所以武则天统治期间,始终存在反对势力。对于这些反对势力,武则天一般都残酷镇压,不论是李唐皇室还是开国勋臣,主要站在她的对立面,武则天一概尽行杀戮、毫不留情。

一代名相狄仁杰,为何被封为“神探”

但是武则天晚年,随着自己年迈体衰,她也被迫要思考接班人问题。这个时候,能影响武则天的,大概也只有狄仁杰一人而已。

武则天晚年,日趋奢侈,挥霍无度。出于延年益寿的需要,武则天命僧人合长生药,所费巨万;后来她又想建造一座大佛像,费用由天下僧民捐款凑出。当时只有狄仁杰敢于出面劝阻。武则天也因为一向敬重狄仁杰,凡他提出有益于老百姓的建议,都能获得奏准,便打消了造大佛像的念头。

在立嗣的问题上,武则天起初有意让武氏子孙继承武周大统。她的侄子武承嗣、武三思也一直图谋太子之位,千方百计取悦武则天。但狄仁杰与李昭德、张柬之等力主归宗唐祚,竭力反对立武氏太子。但武则天似乎不以为意,狄仁杰只好以各种契机谏言。

有一次武则天想立武三思为太子,狄仁杰挺身而出,明确反对:“我看天下人并没有厌倦唐朝,前一阵子匈奴犯边,陛下派梁王武三思募兵,一月过去了才招到千人,后来庐陵王李显(武则天的儿子)去招募,不到二十天就招到五万人以上。如今要立太子,非庐陵王李显不可。”

一代名相狄仁杰,为何被封为“神探”

《资治通鉴》还记载到一个故事:某日,武则天告诉狄仁杰“自己梦到一只大鹦鹉,但两翼全部折断,不知是何缘故?”狄仁杰巧妙回答说:“武(鹉)是陛下的姓氏,两翼是指两个儿子。陛下现在只有庐陵王、相王这两个儿子,只要起复二子,两翼便能振作。”

狄仁杰解完梦境,意犹未尽,又进一步说:“太宗皇帝栉风沐雨,亲冒矢石,方才平定天下,传于子孙。先帝将二子托付于陛下,陛下现在却要把天下移交给外姓吗?况且,姑侄与母子哪个关系更亲近?陛下立儿子为太子,千秋万岁后可以配享太庙。若立侄子,有谁听说过将姑姑配享宗庙的?”

这个道理一下子打中了武则天的要害。武则天嘴上对此很不高兴,但未予任何反驳。她告诉狄仁杰:“这是朕的家事,你不宜干预。”狄仁杰却回答:“王者四海为家,天下的事都是陛下家事。君王是元首,臣下为四肢,犹如一个整体,况且臣忝任宰相,怎能不管呢?”

一代名相狄仁杰,为何被封为“神探”

虽然嘴上反感狄仁杰干预自己的“家事”,但行动上,武则天已经接受了狄仁杰的建议。她派出使者前往房州,将李显秘密接回洛阳。她将李显藏在帐后,然后召见狄仁杰,故意说起庐陵王之事。狄仁杰恳请意切,以致哭泣不止。武则天便将李显唤出,对狄仁杰道:“朕现在将皇太子还给你。”狄仁杰叩头跪拜,又道:“太子回朝,但却无人知晓,人言纷纷,如何才能让人相信呢?”武则天便先将李显安顿在龙门,然后按礼节迎回宫中。这个做法,满朝文武、天下百姓无不欢悦。武则天公开迎回李显的举动,代表她在事实上已经完全放弃了传位于武氏子弟的念头。

这代表狄仁杰等拥护李唐皇室的大臣对武则天在立嗣问题上的劝谏成功。对于武则天这样一个有着滥杀大臣的女皇帝而言,在如此敏感的政治事件上能影响到武则天改变立场、自我否定,这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在中国儒家文化中,由于特别强调皇统的正当传承,所以狄仁杰“匡扶唐室”的做法,无论怎样地极尽溢美之词都不为过。虽然狄仁杰并没有活到李显以太子身份即位、唐祚中兴的那一天,但“唐祚中兴”一事确实没有节外生枝、发生变故。

一代名相狄仁杰,为何被封为“神探”

圣历三年(700年)狄仁杰病故,享年70岁。武则天闻讯后非常悲伤,当即失声痛哭,长叹一声:“朝堂空了!”接着传旨:废朝三日,以示哀悼。此后,每逢朝中某件事不能决断时,武则天总不免喟然长叹:“老天爷把我们的狄国老夺走得太早了!”

纵观狄仁杰的一生,可以说是宦海浮沉。狄仁杰以科举入仕,为人中正守直、清廉无私、心怀百姓,因而政绩卓著。在武则天时代,以宰相之职辅国安邦,惊险跌宕起伏,但他仍对武则天弊政多所匡正,确为一代名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