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片《包寶寶》:打破過度粘連的親子關係,別讓無效育兒迷失自我

宅家的這段時間,我利用難得的閒暇時光欣賞了不少經典的影視作品,不僅獲得了觀影的樂趣,還得到了很多可貴的啟發,對於親子關係、家庭關係、子女養育的問題也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

《包寶寶》就是一部引發我思考的優秀短片。這部短片上映於2018年,在2019年榮獲了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短片獎。

全片片長全長不到8分鐘,卻用獨特的想象力和豐富的內容展現了東方父母與子女相處的特有模式。

網絡上雖然有一些對劇情、人設“刻板化”的批評之聲,但更多的人認為它的獲獎是實至名歸的:

年輕的女導演石之予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為模板,通過鏡頭語言重新解構親子關係,呼籲大家開始反思一些之前熟視無睹的問題,提倡家庭之愛也要保留邊界,要讓父母和孩子都能夠活出自己……


短片《包寶寶》:打破過度粘連的親子關係,別讓無效育兒迷失自我


《包寶寶》:失去自我的母親和過度“粘連”的親子關係

《包寶寶》的主角是一位樸素的家庭婦女,我們姑且用“母親”來代稱她。

母親每天過著簡單而乏味的生活,做好了早飯,送走了外出工作的父親後,母親陷入了極度空虛中,無聊地打發著時間。


短片《包寶寶》:打破過度粘連的親子關係,別讓無效育兒迷失自我


也許是上天垂憐,某天母親竟發現自己手中的一隻小包子有了生命,它長出了手腳,會哭會叫,猶如一個可愛的嬰兒。


短片《包寶寶》:打破過度粘連的親子關係,別讓無效育兒迷失自我


母親擁有了“包寶寶”,感覺內心一下子變得充實起來,她把“包寶寶”當成自己的兒子,精心地照料著。


短片《包寶寶》:打破過度粘連的親子關係,別讓無效育兒迷失自我


可是“包寶寶”正在快速成長,他渴望結交朋友,渴望探索屋外廣闊的世界,母親卻怕他會受到傷害,一次又一次地阻攔在他身前。


短片《包寶寶》:打破過度粘連的親子關係,別讓無效育兒迷失自我

不知不覺中,“包寶寶”變得越來越叛逆,和母親之間的關係也從親暱變成了疏遠。


短片《包寶寶》:打破過度粘連的親子關係,別讓無效育兒迷失自我


短片《包寶寶》:打破過度粘連的親子關係,別讓無效育兒迷失自我


直到那天,“包寶寶”收拾了行李,準備和漂亮的女友一起離開,從此遠走高飛。


短片《包寶寶》:打破過度粘連的親子關係,別讓無效育兒迷失自我


母親攔不住“包寶寶”,她徹底崩潰了,為了不失去自己的孩子,她竟抓起了“包寶寶”,一口將它吞了下去……


短片《包寶寶》:打破過度粘連的親子關係,別讓無效育兒迷失自我


相信看到此處的觀眾一定會有一種“毛骨悚然”的感覺。

母親對孩子的愛到了極致,竟會變成一種強烈的佔有慾,她從情感到內心都要與孩子緊緊相連,完全無法接受孩子會離開自己的掌控,擁有自己的人生。

這種情感過度粘連的情況是危險的,也是可悲的,它不但不會讓人感動,反而會讓人感到深深的窒息。儘管為了中和調性,導演在最後安排了峰迴路轉的劇情,卻依然沒能沖淡這種“愛的陰霾”

導演告訴我們,所謂“包寶寶”只是母親幻想出來的形象,母親其實有一個已經離她遠去的兒子。


短片《包寶寶》:打破過度粘連的親子關係,別讓無效育兒迷失自我

或許就是因為受不了這種分離,母親的心靈才會異化,才會將自己無從寄託的愛轉嫁到了一個不存在的“包寶寶”上。

在短片的最後,兒子帶著兒媳回到了家中,母親也打開了心結,一家人其樂融融地包起了包子,但是坐在屏幕前的我卻忍不住發出了一聲嘆息。


短片《包寶寶》:打破過度粘連的親子關係,別讓無效育兒迷失自我


在現實生活中,親子間情感過度粘連的問題並不少見,有的父母倒還不至於像片中的“母親”這樣表現得如此極端,但過度關注孩子、過度保護孩子、不肯輕易放手、無法與孩子分離的情況卻不同程度地存在著。

相信不少為人父母者都能從短片中找到一些自己的影子,我們在育兒時為什麼會感覺自己心力交瘁,為什麼得不到孩子、家人的理解?或許是時候來思考一下自己的很多做法是否有意義了。


短片《包寶寶》:打破過度粘連的親子關係,別讓無效育兒迷失自我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家庭治療師科琳·歐格雷蒂將這樣的育兒方式稱為“無效育兒”

作為一位母親,她從自己的親身體驗出發,總結出了“無效育兒”母親的幾個重要特徵,當然這對於父親們來說也是適用的:

1.父母習慣了全身心撲在家庭上,卻忽略了自己的事務和自己的生活。

2.父母從心理上忽略了自己,甚至還把“關注自己”看成是自私的。

3.父母有過度恐懼的問題,覺得自己只要事無鉅細考慮周到,就可以保護好孩子。

4.父母會疲於奔命、儘可能把所有事情都做好,以便成為完美的父母。


短片《包寶寶》:打破過度粘連的親子關係,別讓無效育兒迷失自我


你可以對比上述這幾個特徵,看看在自己身上是否存在類似問題。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你一定要引起重視,要避免讓自己陷入這種讓人無奈的“無效育兒”,因為這至少會產生以下幾方面的不良後果:

1.你會失去自己自我。

你生活的重心完全集中在孩子身上,沒有自己的生活樂趣,也失去了自己的夢想,這本身就是一種“低質量人生”

2.你會不時地遷怒於孩子。

當你在育兒生活中感覺到不快樂、不幸福的時候,你會將自己全身的負能量歸咎於孩子

如果他表現不佳,你就會產生巨大的心理落差,甚至會陷入強烈的絕望之中,覺得自己的“犧牲”

毫無意義。


短片《包寶寶》:打破過度粘連的親子關係,別讓無效育兒迷失自我


3.孩子會感到窒息和痛苦。

過於沉重的父愛或母愛也會讓孩子感到窒息,孩子會像短片中的“包寶寶”一樣變得十分叛逆。

有時他們會故意做出一些“離經叛道”的行為,只為能夠拿回他們對生活的“掌控感”,而這必然會讓親子之間的關係變得更加緊張。


短片《包寶寶》:打破過度粘連的親子關係,別讓無效育兒迷失自我


重建健康和諧的親子關係,避免“無效育兒”

我們本應擁有健康和諧的親子關係,而不是這種讓人沮喪的“無效育兒”。

那麼,該做些什麼來改變現狀呢?聽一聽科琳·歐格雷蒂等心理學家的建議吧:

1.喜歡你的孩子,但不要過度關注他們。

喜愛孩子是父母的天性,但這樣的愛不應該變成“過度關注”,否則孩子會像生活在聚光燈下一般,一舉手一投足、一開口一呼吸都是父母目光的焦點,這會讓他們感到緊張,並會有一種失去自由、沒有自我空間的感覺

隨著孩子自我意識的覺醒,父母的過度關注更是會變成一種強大的壓力,會讓他們產生強烈的抗拒,此時不管是父母還是孩子都會覺得非常痛苦。

因此,我們應當改變這樣的做法,不要把注意力全部放在孩子身上,而是要把他們當成是獨立的個體,允許他進行

自我思考、自我選擇和自我判斷,這樣孩子才能獲得成長的契機。


短片《包寶寶》:打破過度粘連的親子關係,別讓無效育兒迷失自我


2.減少恐懼感,不必總是過於擔憂。

科琳·歐格雷蒂在自己的研究中,提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就是

“育兒時的恐懼感”

這個問題在大多數父母身上都並不少見,我們每天都在擔心著孩子的安全問題,生怕自己稍一鬆懈,孩子就會受傷,就會走丟,然後我們便會為此後悔終生。

《包寶寶》中的孩子想要和小朋友踢一會兒足球,母親生怕他會受到碰撞,急不可耐地阻止他的樣子,相信一定會讓父母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短片《包寶寶》:打破過度粘連的親子關係,別讓無效育兒迷失自我


恐懼感的作用下,我們一直處於惶惶不安的狀態,恨不得時時刻刻抓緊孩子,哪怕有時他們所做的事情並不危險,我們也不會有絲毫的放鬆。

對此,科琳·歐格雷蒂的建議是“繼續你保護孩子的行動,但是從能量上要放下對孩子的擔心,要相信孩子有足夠的自我保護的能力。”

按照我的理解,這就是要停止不必要的焦慮,在育兒時不要做太多悲劇化、誇大化的聯想,我們可以把對孩子的“過度保護”轉化為“合理保護+自我保護”。

也就是在確保孩子安全的同時,教給他們自我保護的能力,並要給予他們足夠的信任,放手讓他們成長,使他們能夠成為自由翱翔的雄鷹,而不是隻能躲在母雞媽媽翅膀下面瑟瑟發抖的雞雛。


短片《包寶寶》:打破過度粘連的親子關係,別讓無效育兒迷失自我


3.打造安全型依戀關係。

美國心理學家,著名的“依戀領域”先驅瑪麗·安斯沃斯將孩子對母親的依戀分為A、B、C三種類型:

與焦慮-迴避型(A型)、焦慮-抗拒型(C型)相比,安全型依戀(B型)顯然是質量最好的依戀關係,也是我們需要鍛造的最佳親子關係模型。

在這種依戀關係中,我們將成為孩子的“安全基地”,能夠獲得孩子的信任,但又不會出現情感過度粘連的問題。

孩子不會懷疑自己沒有被愛著,也不會用過意哭鬧、搗亂等手段來吸引我們的注意;他們會更加主動地去探究這個世界,因為他們知道我們就安靜地守在他們的身邊,可以隨時提供關懷和撫慰。

在安全型依戀關係中成長的孩子成年後會具有更高的自信心和進取心,認知能力、社會交往能力、適應能力都會得到很好的發展


短片《包寶寶》:打破過度粘連的親子關係,別讓無效育兒迷失自我


給自己足夠的關注,找回屬於你的生活

在我們重構親子關係的同時,千萬不要忘記那個逐漸被我們丟失的“自己”。

還記得你想要的生活是什麼樣的嗎?還記得那些對你來說最有意義,卻被你在事務清單上一推再推的事情嗎?

科琳·歐格雷蒂希望我們找回對自己的關注,讓自己能夠擁有“良好的感覺”,而這可以通過以下幾點來得到實現:

1.考慮我們自己想要的生活。

養育孩子是一件十分艱辛的工作,我們需要不斷付出,但與此同時,我們也需要留給自己足夠的時間,去維持自己的身心健康,實現自我的完善和成長。

否則我們就會在人生旅途中不斷退步,更有可能變成《包寶寶》中那位絕望母親的模樣:自怨自艾、沒有自我。

事實上,我們只有滿足了自己的心靈需要,讓自己感到積極、快樂,才能有更多的耐心和愛心去構築健康的親子關係,所以我們完全可以大大方方地考慮自己想要的生活,滿足自己正當的也是必不可少的需要。


短片《包寶寶》:打破過度粘連的親子關係,別讓無效育兒迷失自我


2.對自己做出承諾並積極地去實行。

經常聽到很多爸爸媽媽說自己想要讀一本書、旅一次遊、學一門新知識,可最終都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擱淺”了。

對此,科琳·歐格雷蒂建議我們要對自己做出“承諾”:別讓那件最想做的事情永遠躺在“將來”等待著我們,而是要將它作為給自己的一種承諾和獎勵,要把它提上紙面、加入清單、形成文字,這樣才有督促自己去行動的可能。


短片《包寶寶》:打破過度粘連的親子關係,別讓無效育兒迷失自我


3.安排好每天的事務,重新掌控生活。

當然,為了更好地掌控人生,我們有必要科學、高效地管理好自己的時間,並學會對各項事務進行排序,以便讓育兒生活變得井井有條而不是一團亂麻。這方面的方法多不勝數,在此不再贅述。

在為自己製作清單的同時,我們還可以引導孩子來做同樣的工作,讓孩子從小就有清晰的時間觀念,並能夠改變拖拉、磨蹭的壞習慣,入學後也能夠自覺安排好學習、娛樂、運動、閱讀等各項活動。


短片《包寶寶》:打破過度粘連的親子關係,別讓無效育兒迷失自我


相信你已經看到了,“找回自己的生活”與“關愛和呵護孩子”之間其實並無矛盾之處。

我們可以用心瞭解孩子真正的成長需要,並能夠從長遠的角度出發,去關注孩子的內心,傾聽他們對於未來的美好設想。

這樣的步驟是我們不能越俎代庖的,我們不能用自己的夢想或意願去限制孩子,也不應該用自己定義 的“成功”去評判孩子。

如果我們自己有夢,應當靠自己的努力去求得實現,這也會讓我們的心靈更加豐富而充實。

至於孩子的人生,則不需要我們過多進行干預,我們要做的是放手,讓他們走自己的路,這將讓我們成為孩子最喜歡的父母,也能夠幫助我們享受一段非常美好而純粹的親子關係。

我是【親子育兒堂】,長期關注孩子的成長和教育問題。您有任何問題,都可以給我留言。敬請關注我,獲取更多實用的育兒乾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