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寧夏,一個被“遺忘”的省市(四、文化的傳播)

寧夏文化的傳播,很長一段時間不是以文字的形式進行的。

有文字記載的寧夏地方誌是從元朝編撰的《開城志》,可惜並沒有遺存。現在能夠查到的最早文獻成書於明朝。

那麼再往上追溯,文化的傳承是以什麼樣的形式存在呢?

對於文化而言,如果缺少了國家政府自上而下的文字傳播,就會繁榮民間文化的口口相傳。

民間文化的興起

最早的寧夏文化傳播方式——石刻

賀蘭山岩畫

賀蘭山在古代是匈奴、鮮卑、突厥、回鶻、吐蕃、党項等北方少數民族駐牧遊獵、繁衍生息的地方。他們把生產生活的場景鑿刻在賀蘭山的岩石上,用來表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再現了他們當時的審美觀、社會習俗。

你所不知道的寧夏,一個被“遺忘”的省市(四、文化的傳播)

太陽神崇拜

你所不知道的寧夏,一個被“遺忘”的省市(四、文化的傳播)

西夏文以及人物頭像

你所不知道的寧夏,一個被“遺忘”的省市(四、文化的傳播)

跳舞祭祀

你所不知道的寧夏,一個被“遺忘”的省市(四、文化的傳播)

狩獵場景

宗教文化的傳播

寧夏宗教文化盛行,有許多佛教、道教、伊斯蘭文化的建築遺存。

你所不知道的寧夏,一個被“遺忘”的省市(四、文化的傳播)

青銅峽108塔

你所不知道的寧夏,一個被“遺忘”的省市(四、文化的傳播)

中衛高廟

你所不知道的寧夏,一個被“遺忘”的省市(四、文化的傳播)

平羅玉皇閣

你所不知道的寧夏,一個被“遺忘”的省市(四、文化的傳播)

須彌山石窟

你所不知道的寧夏,一個被“遺忘”的省市(四、文化的傳播)

南關清真寺

你所不知道的寧夏,一個被“遺忘”的省市(四、文化的傳播)

納家戶清真寺

你所不知道的寧夏,一個被“遺忘”的省市(四、文化的傳播)

同心清真寺

你所不知道的寧夏,一個被“遺忘”的省市(四、文化的傳播)

寧夏北武當廟

寧夏花兒——民間的生活史詩

花兒是流傳在中國西北部甘、青、寧三省(區)的漢、回、藏、東鄉、保安、撒拉、土、裕固、蒙等民族中共創共享的民歌。

說到寧夏花兒,就不得不說“西北歌王”王洛賓

你所不知道的寧夏,一個被“遺忘”的省市(四、文化的傳播)

王洛賓

1938年,王洛賓蕭軍一行被連日大雨阻隔在了六盤山下的一家車馬店裡。百無聊賴的王洛賓不時哼著歌兒打發時間,店夥計對王洛賓說:“我們老闆娘也有一副好噪子,唱一手好花兒;她的歌聲一出口,就連山雀都屏氣靜聽。”王洛賓感到驚喜,又覺懷疑,便讓夥計請老闆娘來唱上幾句。

老闆娘酷愛歌唱,花兒唱得遠近聞名,因額頭上有處梅花狀的印記,認識她的人都稱她為“五朵梅”。此時,“五朵梅”唱起了當地的“花兒”, “花兒”曲調抑揚頓挫,歌詞自然純樸,夾帶著大西北濃郁的生活氣息。一曲終了,又是一曲,王洛賓驚呆了,沒有想到“五朵梅”的嗓音是那麼的清亮而富有韻味。王洛賓感悟地說了一句話——“最美的音樂就在自己的國土上。”

一次六盤山下與“五朵梅”的邂逅,嚮往西洋音樂的王洛賓就這樣被豐富多彩的民族音樂所征服,從此與西北民歌結下了不解之緣。

花兒廣泛地展現著各個時期的社會生活,多側面地反映著人民群眾的思想感情和願望,不但在藝術上達到了較高的表現水平,也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珍貴的史料性。

寧夏樂器

寧夏哇嗚、咪咪、口弦分別是漢唐以來在寧夏流傳的古樂器壎、羌笛、蘆管、簧的流變和遺存。

泥哇嗚,流行於寧夏回族自治區的民間樂器,屬邊稜氣鳴樂器。在寧夏當地對該樂器有不同的稱謂,有稱泥吹吹、吹吹子、泥簫、泥娃娃、啊歐子,泥牛壎和牛角簫。在固原地區有稱謂“哇嗚子”,這件樂器尤以在西海固一帶最為盛行。泥哇嗚由土製樂器演變而來,因吹出來的聲音“嗚嗚哇哇”而得名。

你所不知道的寧夏,一個被“遺忘”的省市(四、文化的傳播)

泥哇嗚

咪咪,是回、東鄉、保安、撒拉、土、裕固、漢等族的雙簧氣鳴樂器。製作簡便,吹奏容易,用於獨奏、伴奏,音色柔和、優美,深受人們喜愛。

你所不知道的寧夏,一個被“遺忘”的省市(四、文化的傳播)

咪咪

口弦又稱口絃琴、響篾、吹篾或彈篾。歷史悠久、形制多樣。

你所不知道的寧夏,一個被“遺忘”的省市(四、文化的傳播)

口弦

寧夏文化,在民間興盛,多表現出生活化的一面。這些生活化的場景又通過繪畫、歌曲、音樂、建築等形式傳承下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