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记》,讲故事(2): 我们真的是“炎黄子孙”吗?

看到这个标题,你也许会觉得好笑。难道我们是炎黄子孙,还值得怀疑吗?因为“我们是炎黄子孙”这种说法,大家说了这么久(至少一百多年),别人这样说,我也这样说,似乎不值得怀疑。然而历史纷纭复杂,把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当做历史,张冠李戴,牵强附会之类的事儿实在是太多太多,“尽信书不如无书”。近读《史记》,看到《五帝本纪》中黄帝的记述,脑中便萦绕这一问题,不得释怀。今天,我就根据现有掌握的材料来一番考证,看看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一、“炎黄子孙”这一提法的由来

据资料显示,中国人开始普遍自称“炎黄子孙”,把“黄帝”奉为国人“共祖”,与梁启超等人提倡的救亡图存运动有关。

戊戌维新失败之后,梁启超等人流亡海外,眼界逐渐开阔,救亡的法宝从“孔子”变更为“黄帝”,从“儒学”转为“种族主义”,“种族主义救中国”的思潮逐渐兴起。于是“黄帝”就被迅速抬上了“国族共祖”地位。1899年,改良派代表康有为在加拿大对华侨演说时,一开口即称“我国皆黄帝子孙”。而清末反抗满族统治的早期革命党人,即用“炎黄子孙”“黄帝子孙”等口号来获取汉人的支持。激进的革命派则认为“炎黄之裔,厥惟汉族”,甚至提倡“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滔海志士陈天华也曾在黄帝肖像前恸哭:“哭一声我的始祖公公,叫一声我的始祖公公,在天之灵,能不忧恫?望皇祖告诉苍穹,为汉种速降下英雄。”(《黄帝肖像後题》)

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发展,面对英美日俄等西方列强的侵略和蚕食,无数有识之士站了出来,不断号召要打破族群界限,希望以“炎黄子孙”为旗帜凝聚中华。在这场亡国亡种的危机下,“炎黄子孙”“黄帝子孙”的概念,就成了以祖先崇拜为基本文化的中国人构建民族凝聚力的符号。

到二十世纪20年代,“种族主义救中国”被纠正为“民族主义救中国”,“黄帝”作为“国族共祖”这一提法得到官方认可。1929年,持质疑立场的顾颉刚出版的《中学用本国史教科书》被国民政府查禁。其原因是他以一个历史学家的较真精神认为“(黄帝)实在的事迹,还是暧昧难明,……或许是后来的人推想出来的一个奠土建国的古帝”,在典籍中“尧舜禹被发明的时间是春秋末期;黄帝被发明的时间是在战国末期;开天劈地的盘古是最晚知道,是在三国时期。结果引来了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戴季陶的震怒。戴认为“中国所以能团结为一体,全由于人民共信自己为出于一个祖先;如今说没有三皇五帝,就是把全国人民团结为一体的要求解散了,这还了得!”至此,“炎黄子孙”这一概念,获得了官方保护,成为定论。

1937年清明节,国共两党首次在陕西省黄陵县桥山黄帝陵共同公祭中华民族祖先黄帝。毛泽东、朱德委派林伯渠向轩辕黄陵敬献了鲜花水果。国民党派祭的是中央党部特派员张继、顾祝同,还有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陕西省政府主席孙蔚如。林伯渠和张继分别代表两党在公祭仪式上宣读了《祭黄帝陵文》,而为了表达中国共产党人“还我河山,卫我国权”的抗日决心,毛泽东用他诗人的激情亲自撰写了祭文,表现出“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雄心壮志。于是,抗日战争时期,“炎黄子孙”的称谓通过各类媒体在抗敌烽火中定型为中华民族的指代符号,成为号召与激励海内外华人共同抗战的一面旗帜。

至此,在整个中华民国时期,“中华民族之全体,均皆黄帝之子孙”这一说法得到了大力宣扬,“全体中国人皆为炎黄子孙”就成为了共识。新中国成立以后,这一说法继续得到提倡。直到今天,14亿中华儿女都认为自己是“炎黄子孙”了。而海外华人与华族“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之说虽古已有之,但过去用的不太多。直到改革开放后,随着华人华侨不断归国省亲或回国投资兴办实业,此语才在报刊上大量出现。


读《史记》,讲故事(2):   我们真的是“炎黄子孙”吗?

我们都是炎黄子孙


二、“炎帝”“黄帝”之关系和历史传承情况

应该说,炎帝和黄帝都是神话传奇人物。古人说,黄帝是炎帝同母异父的亲兄弟(《国语·晋语》:“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其实,根据传说,炎帝和黄帝只不过是两个部落联盟的首领。炎帝神农氏代表的是农耕部落,而黄帝代表的是游牧部落。还有蚩尤率领的九黎族代表的是狩猎部落。这三大部落各有优势,最后经过战争,最终融合在一起,共同繁衍,成为了华夏民族共同的始祖。

一开始,炎帝神农氏部落非常强大,其中一位神农氏炎帝是伏羲氏的外孙,也是“三皇”之一的人皇。他遍尝百草,教会了族民从事农业生产,率领部落从陕南的姜水流域逐渐向东扩展。随着姬水流域轩辕氏黄帝部落的崛起,两个部落为了争夺资源,终于打了起来。黄帝在“阪泉之野”打败了炎帝,于是炎黄二帝结盟。

这时,生活在今山东、河南东部和安徽北部一带叫九黎族的部落联盟也强大了起来。他们由八十一个兄弟部落组成,其首领叫蚩尤。族民们勇猛善战,而且掌握了冶炼技术,已学会使用铜制长矛、大刀,武器十分精良。蚩尤见自己可以和黄帝抗衡,就向中原进军。蚩尤军队勇敢剽悍,势如破竹,一直打到了黄帝的都城涿鹿。涿鹿之战异常激烈。最终蚩尤战败而死。于是留在中原的九黎部落被迫融入炎黄部落,而另一部分不屈服的族民不得不南迁,成为了今天南方苗族的祖先(《国语·楚语》“三苗,九黎之后”)。

古人崇尚武力,汉朝前还有着祭祀蚩尤的习俗。汉朝以后,随着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践行,儒家文化逐渐成为中原文化的主体,他们把蚩尤黄帝大战赋予了皇权性质,黄帝成为了正义的化身,地位逐渐被人们抬高,而蚩尤成为了邪恶的代名词,其战神身份又被刑天替代。因此,古人就不再崇拜蚩尤,连祭祀他的人都从有到无,以致于以嫌恶的口气提起他。而祭祀黄帝和炎帝的人却日益增多,成为了正源。


读《史记》,讲故事(2):   我们真的是“炎黄子孙”吗?

炎黄等部落分布及战争图


司马迁在《史记ˑ五帝本纪》中说:“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今天,我们查姓氏起源,会发现中国百家姓中大多数姓氏都起源于黄帝的姬姓和炎帝的姜姓(《国语·晋语》载:“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这也是有人说“我们是炎黄子孙”的一大依据。

“黄帝”这个人物,最早出现于战国时代。春秋以前的文献,像《诗经》《书经》,所载最古老的帝王是禹,没有黄帝;稍后一点的《论语》《墨子》《孟子》,所载最古老的帝王,是尧、舜,也没有黄帝。到汉代,司马迁父子综合战国以来对“黄帝”的各种描述,出于“五德始终说”的现实政治需要,才将其当作帝王谱系的第一位,写入了《史记》当中。此外,《史记》还以“黄帝”为始祖,构筑了一套“完整”的帝王血脉传承体系,不但尧舜禹是黄帝后人,连被视为“戎狄”的秦和有“蛮夷”之称的楚,以及与西汉连年交战的匈奴,都成为了黄帝后裔。一句话,《史记》中所有的帝王及部族都是“黄帝”血脉。

《史记》这种刻意给所有部族提供一个“共祖”的做法,其实是为了满足汉代大一统王朝“维稳”的需要,是司马迁父子在汉武帝淫威下想完成著史伟业的无奈之举。当时司马迁明知出生东夷的伏羲与出生南蛮的神农要比出生西戎的黄帝历史悠久,但汉武帝自比黄帝,一定要以黄帝作为中华民族始祖,他只好屈从。同时司马迁父子的历史观也深受战国思想家邹衍“五德始终说”影响。邹衍认为王朝的兴替,是按照“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克循环发展的,譬如金克木,“木德”王朝必然会被“金德”王朝所取代。汉武帝自认为汉朝属于“土德”(他要发扬上古帝王开疆拓土的功德),所以往前推演,秦朝即“水德”,姬周乃“火德”,殷商是“金德”,夏代为“木德”。于是在夏启之前还应有一个“土德”朝代存在,才能完成一次五行循环,证明汉朝的合法性。因此“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的那个神话人物就成为了帝系之首,而被司马迁放在了《史记》开篇。

《史记》开此先例之后,新兴的“蛮族”政权一旦强势进入中原,就会选择抛弃原来的祖先传承,转而宣传自己是“黄帝”后裔,以弱化外族征服者身份。像鲜卑慕容氏,“自云高阳氏(黄帝嫡孙)之苗裔”;辽国契丹族,自称“炎帝之后”“轩辕后裔”。唯金之女真、元之蒙古、清之建州,却无意自诩黄帝之后,甚至公开拒绝中原士人所提出的“改认祖先以利统治”建议。这种拒绝,既因其自身实力强大,统治有力,也因帝制时代中国的政治稳定重心,不再是宣扬种族血脉的“黄帝”,而在于传承“孔子”儒学,愚化百姓。譬如清代雍正乾隆就反复强调,“华夷之别”在于文化,而与种族无关。这就为清末“种族主义救中国”思潮的兴起埋下了伏笔。

三、“中华民族”“华夏族”“汉人”“唐人”之关系


读《史记》,讲故事(2):   我们真的是“炎黄子孙”吗?

华夏地域图


中华民族在形成之初就是由许多部落组成的复合体,今天也是56个民族组成的大集体。只要外来者接受了我们的文化,就不加排斥地欢迎他们参加,并在社会发展中不断表现出

“重地域文化轻血缘种族”的特点。因此地域文化色彩浓重的“中华儿女”“中华民族”称呼往往比种族血缘色彩浓厚的“炎黄子孙”称号更易为人接受。

炎黄结盟后,其后裔长期共同生活,共同繁衍,互相融合,组成了中国中原地区的远古居民,奠定了华夏族的历史基础。炎帝和黄帝便成为了华夏民族的始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黄帝成为了中原文化的代表。以后部族逐渐发展壮大,就连居住在中原地区一些其他祖先繁衍的原住民后裔,也都自认是黄帝子孙而自豪。到了春秋时期以后,这些中原居民往往都自称为“华夏族”,以自己为正宗,充满了优越感和自豪感。我国古书对“华”和“夏”的解释可不算少。如《左传》中有“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而《书经》疏注中也说:“冕服彩装曰华,大国曰夏。”即古人以服饰华彩之美为“华”;以疆界广阔与文化繁荣、文明道德兴盛为“夏”。“华”和“夏”后来被人合称。于是“华夏”一词成为了古人对中国之美称,它既包含着对广袤疆土的盛赞,也表现了对中华民族文明守礼等传统美德的颂扬。到了汉朝,随着王朝的强盛,于是华夏族人又称自己为“汉人”。到后来,胡人异族不断骚扰和入侵中原,使得华夏百姓长期颠沛流离,迁徙他乡。他们只好怀恋历史上比较兴旺的两个朝代汉朝和唐朝,自称为“汉人”或“唐人”,流落海外的华夏儿女,更多的时候自称为“华人”。


读《史记》,讲故事(2):   我们真的是“炎黄子孙”吗?

汉朝疆域图


四、汉人四个独特的生理印记

人类大致可分为四大人种:黄种人、黑种人、白种人和棕种人,每个人种各有其特征。根据国内外人类学家及考古学家的比较与研究发现,据说纯正的炎黄子孙身上存在多处特征,是世界上其他民族其他人种没有的。汉人除黄皮肤这一特征外,还有区别于其他民族的4个独有特征。

一是铲形门齿。汉人有两颗很明显的大门牙。它们比其他牙齿略大,且牙的边缘翻卷成棱,牙齿里面中间部位呈凹状,很像一把铲子,所以叫铲形门齿。据考古学家和古人类学家研究发现,大量人类化石标本中,中国境内发现的人类化石基本上都是铲形门齿。这种门齿化石的特征与95%以上现代汉人的牙齿特征相同,而其他人种则几乎没有,所以铲形门齿是汉人独有的特征,是世界医学难解之谜。


读《史记》,讲故事(2):   我们真的是“炎黄子孙”吗?

铲形门齿


二是内眦褶。内眦褶是指眼睛内角处,由上眼睑向下微伸,遮掩泪阜所形成的特殊皮肤褶皱,俗称“双眼皮”。大部分中国人都有内眦褶。印第安人、那维亚人和波兰人也偶尔出现,而其他外国人则非常少见。


读《史记》,讲故事(2):   我们真的是“炎黄子孙”吗?

内眦褶


三是小脚趾分叉。“谁是古槐底下人,双足小趾验甲形。”汉人双脚最小的脚趾头指甲盖上会有“裂开”痕迹,这就是所谓“小脚趾分叉”。据说以前的中国人,脚趾头分叉更明显,不像现在,如不仔细看都不一定能看到,即使分叉都以为指甲盖劈裂了。这一微不足道的细节,也是汉人又一独特标志。长辈们常说,只有咱汉人小脚趾才分叉,其他民族都没有!


读《史记》,讲故事(2):   我们真的是“炎黄子孙”吗?

小脚趾分叉


四是小孩屁股上的青斑。汉人小孩刚出生,屁股上都会有或大或小,不同形状的青色或青褐色斑块。我们俗称胎记,也叫蒙古斑。这种胎记,从医学角度看是色素斑,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然消退,没有不良影响。这也算老祖宗赐予子孙后代的降生礼物和遗传标志,是每个炎黄子孙共同的出生证明!其他黄种人只有极少数才会有,而对白人和黑人来说,那是绝对没有之事。


读《史记》,讲故事(2):   我们真的是“炎黄子孙”吗?

小孩屁股青斑


小结

“炎黄子孙”之说,涉及到中华民族的起源问题。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只有一个民族,一个始祖,一块发源地,一条母亲河,中华文明只有一个中心”这种历史一元论告诉我们: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的始祖是黄帝,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是西北的黄土高原,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中华文明的传播是以发源地为中心,然后向四方辐射。这个古史框架是由司马迁在《史记》一书中建立起来的。然而历史真相到底是怎样的呢?随着我国考古工作的发展,著名的考古学家徐旭生先生、著名的历史学家蒙文通先生和顾颉刚先生等人就向中华民族一元论发出了挑战,大胆指出在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中华大地上至少有三个民族集团互相争雄,他们对中华文明的创造都作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三星堆文化”“良渚文化”等一系列重大考古发掘,更加证明了这一点:中华民族并非只是炎黄二帝的子孙或者黄帝一人的子孙。中华民族历史一元论被彻底推翻。因此,用“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来代表“中华民族”是以偏概全,明显不妥的。

而今天,许多海外华人又乐于使用“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称号。因“炎黄子孙”一语已成为海外华人艰苦奋斗的精神支柱,互相团结的一条纽带,在华人华侨力量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有着特殊意义,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几百年来,他们亡命天涯,身处异乡,抱团取火,亲如家人,无论处境如何艰难,不管生活如何困苦,怕担心辱没了先祖,便更加努力奋斗,要为祖国争光。他们使用这个词语,无可厚非。

时至今日,随着民族大融合的进一步发展,在中国,除了领土上的56个民族外,越来越多外国人到中国来学习、定居。如果我们再用“炎黄子孙”作为中华民族的别称,是不妥的。我们在学术研究与外交场合中更不应滥用此语,以免产生误解;但在一般的民间场合,为了增进彼此间同为汉族中国人的情意,根据语言学“约定俗成”原则,可以使用“炎黄子孙”这一词语。

一句话,我们不要随意采用种族血缘概念的词语“炎黄子孙”,而应尽量多地采用地域概念的词语“中华民族”或“中华儿女”,请尽量少用“我们是炎黄子孙”的说法,而称呼自己是“华夏子孙”,或者说“我们是中华儿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