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究竟是不是渣男

近年来,随着鲁迅文学逐渐退出小学语文课本,鲁迅的影响力也开始下降。进而,对鲁迅的各种批判指责,也如雪片般纷沓而至。继徐大诗人、郭大文豪之后,鲁迅也荣幸地被贴上“渣男”的标签,冠以“负心人”的头衔。

今天我们不研究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单从一个男人的角度来讨论:鲁迅到底渣不渣?

鲁迅(1881.9--1936.10),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祖上曾为官僚,后家道败落,父亲早亡。

鲁迅究竟是不是渣男

青年鲁迅

1901年,20岁的鲁迅和23岁的朱安,由各自的家长做主定下终身大事。这样,两位素未谋面的年轻人,被封建礼教强行扭拧在一起。

1906年7月,在日本留学得鲁迅被母亲骗回家中完婚。由于没有任何感情基础,当晚鲁迅便躲开新娘,在书房度过一夜。婚后第三天,鲁迅借口“继续学业”,离家出走回到日本。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鲁迅对新娘碰都没碰而匆匆离开?据二弟周作人解释:

朱安的外貌实在让人提不起兴趣。不仅身材瘦小,似有发育不全;而且颧骨高耸,薄唇大嘴。更要命的是年纪轻轻便脱发严重,让原本宽大的额头更显得突兀。

鲁迅究竟是不是渣男

朱安

当然,这只是周作人的一面之词。鲁迅本不是贪恋美色的人,这点从第二任夫人许广平的颜值上便能看出来,许广平也算不上美女。具体的原因应该是,朱安作为旧时代的产物,目不识丁不说,且不愿卸下旧思想的包袱而裹着小脚。这与受新思想影响的鲁迅,在观念上格格不入。

尽管如此,鲁迅并没有抛弃朱安,一直承担赡养的责任。鲁迅说:

她是我母亲的太太,不是我的太太。这是母亲送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负有一种赡养的义务,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1919年,鲁迅在北京西直门内八道湾买了一处三进院。自己单独居住一处,母亲与朱安同住一处院。虽然同在一个屋檐下,每天朝夕相对,鲁迅和朱安却形同路人,这种局面很是尴尬。

鲁迅想过离婚,也曾试着让朱安回娘家小住一段时间,但朱安住的并不舒坦。当时绍兴的风俗,出嫁的姑娘就是泼出去的水。娘家人对朱安并不欢迎,甚至表现出了嫌弃。

朱安没有娘家的支持,又无一技之长。倘若离婚,恐怕她连自己都养不活。这无形中会将朱安逼上绝路,鲁迅毅然放弃了这种念想。

然而,同情并不代表爱情。我可以可怜你,但想让我爱上你,绝不可能,这样对不起我自己的心。

直到与许广平同居前,鲁迅一直未近过女色。换言之,亦未与朱安有过肢体上的触碰。相比于某些人明明不爱,但为了满足自己的性欲而行禽兽之举,鲁迅的行为更君子,人品更值得赞赏。

鲁迅究竟是不是渣男

相传鲁迅为了克制情欲,在冰冷的冬天只穿一条单裤。什么意思?饱暖才能思淫欲。人在饥饿或者寒冷的情况下,是不会想那些情爱之事。这也是鲁迅为了不伤害朱安,而采取的无奈之举。

虽然在情感上得不到鲁迅的宠爱,但在物质上,朱安并不曾受到亏待。

鲁迅每次出差回家,所带珍稀食品或者衣物。除了第一份必给母亲外,第二份一定给朱安,第三份才能轮到自己。如果说鲁迅是渣男,世上哪个渣男做事这么暖心。

1923年,许广平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成为鲁迅的学生。从此,这位率直的女生,便爱上了文笔犀利,充满正义感的周先生。在了解到鲁迅与朱安有名无实的婚姻关系后,许广平大胆地向先生表达了爱慕之情。

鲁迅究竟是不是渣男

鲁迅与许广平

对于许广平的追求,鲁迅表现得相当淡定,考虑到自己已有夫人,且不可能离婚。鲁迅委婉地拒绝了她。

这样,两个相爱的人中规中矩地维持了四年友谊。最终经受不住思念的折磨,走到了一起。于是,各种谴责纷纷指向鲁迅,痛斥鲁迅为了小三而抛弃原配。

不知批判者是出于何种目的,为了中伤鲁迅而歪曲了事实。首先鲁迅并没有抛弃朱安,他一直在赡养朱安。其次,鲁迅也是个受害者,也是被封建礼教迫害的无助的青年。

如果说鲁迅有错,那么错就错在他不该为了孝道,而同朱安结婚。如果他当日悔婚,拂逆母亲的意,也许就没有爱情悲剧的产生。偏偏鲁迅是个孝子,他不可能为了自己让母亲伤心。为了母亲,只好委屈自己和朱安了。

或许有人说了,鲁迅既然接受了这种婚姻,为什么不给朱安爱?

爱情不是物品,我怜悯你就可以施舍于你。爱情亦不是商品,可以通过财物换取。如果鲁迅在不爱的情况下,便与朱安睡到一起,那才叫道德的沦丧。

或许又有人说了,即便鲁迅和朱安注定没有爱情,毕竟结了婚。为什么最终又和许广平同居了呢?

鲁迅也是凡夫俗子,也有七情六欲。为什么明明相爱,却要互相折磨?四年来,鲁迅为了顾及朱安的感受,为了所谓的礼数压抑着自己的情感,对许广平保持距离、不敢亲近。这对许广平来说又公平吗?

这种情况下,无论鲁迅怎么做都是错误。接受了许广平,便伤了朱安;不接受许广平,便负了红颜。

但不论接不接受许广平,鲁迅与朱安的关系是不可能改变。既然已经伤了一个,又何必再伤第二个。假如我们也遇到这种状况,谁能保证会比鲁迅处理的好?

受鲁迅的影响,许广平嫁入周家后对朱安礼遇有加,敬其为姐,她对这个封建礼教的牺牲品相当怜惜。

1936年鲁迅去世后,朱安和婆婆的生活来源由周作人担负,婆婆死后朱安拒绝了周作人的接济。许广平每月寄钱给朱安,勉强度过余生。

朱安的一生无疑是一场悲剧,但这场悲剧并不是鲁迅造成的。世人为了同情朱安的遭遇,而将鲁迅道德绑架实为不妥。逝者已逝,且让他的灵魂安息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