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盛世,皇宮裡怎麼過七夕節?


大唐盛世,皇宮裡怎麼過七夕節?

唐玄宗李隆基,又稱唐明皇,在位期間開創開元盛世,但也引來安史之亂

每年七月初七的"七夕節",在古代是一個女性"乞巧"為主的節日,主要活動是女子們在這天的月下比賽穿針引線,集體狂歡。它起源於西周時期,至今已有三千年的歷史,節日風俗雖然不斷演變,但無不傾注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大唐盛世,國泰民安,七夕節活動風靡從民間到宮廷的各個階層。下面,我們就看看開元盛世時期皇宮裡過七夕節的景象。

嬪妃們的"乞巧樓狂歡夜"

大唐盛世,皇宮裡怎麼過七夕節?

頤和園長廊彩繪:牛郎會

唐代詩人崔顥《七夕》詩寫道:"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夜持針線。"這個"家家",自然也包括了皇帝家——皇宮內院。唐代皇家重視七夕節,是有傳統的。如唐高宗李治在一次七夕歡宴之後,留下過這樣的詩句:"羽蓋飛天漢,鳳駕越層巒。俱嘆三秋阻,共敘一宵歡。"

到了李治的孫子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時期,大唐盛世達到頂峰,國家安定,社會繁榮,李隆基風流自賞,廣納後宮,把宮廷版的七夕節推向巔峰。唐代詩人王建的《宮詞》中寫道:"每年宮裡穿針夜,敕賜諸親乞巧樓。"穿針夜,即七夕之夜,因這一夜女性們要向織女神穿針乞巧得名;敕賜,是說皇帝下令建一座"乞巧樓";諸親,是指皇帝的嬪妃們,普通宮女是得不到這樣的待遇的。

"乞巧樓"是什麼樣子的呢?五代王仁裕在他的《開元天寶遺事》中為我們留下了記錄:"宮中以錦結成樓殿,高百尺,上可以勝數十人。陳以瓜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唐代一尺,相當於我們今天的30.7釐米。可見,乞巧樓是一座高達30多米的樓殿,上面鋪掛著五彩斑斕的錦緞。樓殿上面陳列著時令的瓜果、烤肉和酒水,用來祭祀牽牛星和織女星兩位仙人。

七夕節穿針乞巧的風俗,早在漢代就已經有了。唐玄宗的嬪妃們站在乞巧樓上,"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為得巧之候"。九孔針是一種有九個針鼻的針,是七夕夜婦女乞巧的專用針;五色線是染成五種顏色的絲線。在七夕之夜的月光之下,唐玄宗的嬪妃們手執五色斑斕的絲線,對著月光穿入九孔針中,誰能快速完成這項"挑戰",就會被認為是"得巧"的徵兆。是不是會因此得到皇帝的寵幸呢?這就不好說了。

這樣豪華的月下游藝競賽,當然不會是悄無聲息的進行的。當嬪妃們競相在乞巧樓上穿針引線的時候,皇宮內"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宮廷樂隊演奏著曲調清越音樂,為嬪妃們的競賽活動"伴奏"。同時,宮內還擺著酒宴,供大家分享,這樣的活動會通宵達旦舉行,皇家將度過一個不眠之夜。

宮女們的"喜蛛應巧大賽"

大唐盛世,皇宮裡怎麼過七夕節?

當嬪妃們在乞巧樓上狂歡的時候,平時伺候她們的宮女們也沒閒著。作為女性,宮女們也是要參加七夕乞巧活動的。不過,由於身份低微,她們沒有資格參加乞巧樓的活動。《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宮女輩陳瓜花酒饌,列於庭中,求恩於牽牛、織女星也。"可見,宮女們在皇宮的庭院裡舉辦乞巧大賽。她們同樣準備了各種瓜果祭品,祭祀牽牛星和織女星,希望這兩位仙人賜"恩"給自己。

不過,宮女們的玩法和嬪妃們有所不同。她們的玩法叫做"喜蛛應巧"——用蜘蛛結網來進行競賽。《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宮女們"各捉蜘蛛於小閤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為得巧之候。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可見,唐朝的女孩子們,大概是不怕蜘蛛的,她們早早的把蜘蛛捉來,放在小盒子裡,讓它們在盒子中結網。誰的蜘蛛結網密,說明誰乞來的"巧"就多;反之,乞來的"巧"就少。

"喜蛛應巧"的七夕乞巧方式,在漢朝時期就已經有了。南朝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記載,七夕之夜人們"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喜子,又叫"喜蛛""長腳",是一種紅色的小蜘蛛。古代有"此蟲來著人衣,當有親客至,有喜也""蜘蛛集而百事喜"的說法,因此把蜘蛛看作吉祥物。另外,蜘蛛結網和織女織布,有異曲同工之處,因此就有了喜蛛應巧的玩法。

七夕狂歡夜,皇帝去哪兒了?

大唐盛世,皇宮裡怎麼過七夕節?

七夕之夜,嬪妃們和宮女們都在快樂地過節,那麼唐玄宗去哪兒了呢?《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帝與貴妃,每至七月七日夜,在華清宮遊宴。"華清宮,位於長安城外的驪山北麓,是唐代帝王遊幸的別宮。唐玄宗執政時期,由於國力強盛,在這裡大興土木,建成一片豪華壯觀的宮殿群。七夕節前後,唐玄宗就帶著他寵愛的貴妃楊玉環,來這裡避暑、遊玩,順便和這裡的宮女共度一下佳節。

天寶十年(751)的七夕節,唐玄宗和楊玉環照例到了這裡。不過,當宮女們徹夜狂歡的時候,皇帝和貴妃卻消失在換了的人群中。他們幹什麼去了?且聽下篇《史上最不靠譜的七夕表白,出自一位皇帝之口》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