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电影产业为什么被人说不行?

punk千人斩


不光是德国啦!目前世界上电影产业火热的只剩三个国家了,一个是美国的好莱坞,第二个是印度的宝莱坞,第三个咱们中国的电影产业也蒸蒸日上,不久就会成为世界第一的电影文化中心;为什么世界上只剩三个国家拥有比较优质的电影产业?首先这三个国家都是人口大国,光国内市场就够电影投资人吃饱喝足不怕赔钱了;第二是都有独特的文化做题材的支撑,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并且这三个国家的电影产业也互相借鉴,相互影响,人才互动,共同发展。

我一直觉得搞艺术不是德国人的专长,就连德国汽车品牌奔驰、宝马等名企聘用的首席设计师不是意大利人就是法国人;有人反驳说那有贝多芬和巴赫是著名的艺术家呀!都是德国人啊!我就回答说:“德国得几百年才出俩艺术家,那概率要有多低呀?”;最近一百年谁说得上来哪个德国的音乐家或者画家或者文学家的?德国气候寒冷,造成德国人的性格比较阴郁内向,不苟言笑;天气寒冷又造成德国的农业极其不发达,老天爷不赏他们饭吃,于是德国只能发展工业;工业相对于农业来说要求从业者比较细心,一丝不苟,所以养成了大多数德国人都很认真,不会开玩笑,也理解不了玩笑,对电影这种虚假的不实在的产品当然就不感冒了;另外提醒大家一点,和德国人约会千万不能迟到,德国人是不会原谅迟到的人的,守时是德国人认为做人的最基本素养;德国不出美女也是原因之一,这都怪希特勒给闹的,德国人歧视外国人,不和外国人通婚,所以混血儿很少,要知道混血儿一般都很漂亮,我听养狗的人说,就连狗都是杂交的聪明,纯种的狗傻不拉叽的还容易生病。

我小时候还看过货真价实的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电影,现在的英法意电影都统一用英语对话了,而且一帮好莱坞演员,大家熟悉的法国电影《这个杀手不太了冷》不就是这样吗?从这一迹象可以看出,目前好莱坞几乎垄断着世界电影产业,但凡是在哪个国家有点才华的电影人,一般都会被好莱坞吸收过去,所谓强者愈强的马太效应就是这个道理;我有一个未经验证的直觉,气候温暖的地方容易出感性的艺术家,气候寒冷的地方盛产理性的科学家;所以,德国从来不愁没有科学家,等哪天地球越来越暖和了,也许他们会有艺术家了。


凡尼老猫


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电影业每况愈下,德国观众对“德国产”电影实在不感兴趣。据统计,德国国产片的观看人数只占影院观众的10%,电影院的生存基本靠美国大片维持。究其原因,主要是德国人过于强调电影的纯艺术性,大部分德国电影色彩晦暗、过于注重心理描写、偏爱表现人性的扭曲方面,与情节动人的其他国家影片相比缺乏观赏性和娱乐性。观众看完德国电影常有一种不可言状的压抑感。一位德国艺术界元老对德国电影这样描述:德国电影往往以传教士般的热情,企图以一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姿态向观众灌输理想和进行说教,影片中晦涩深奥的对白,书生气十足的电影脚本,把德国电影推到享受和消遣的对立面。  形成德国“电影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德国著名制片人、年逾七旬的京特·罗尔巴赫指出,从角逐奖金为500万马克的2001年“德国电影奖”的6部候选影片看,影片启用了新人,讲的是新时代的新故事,使人看到新的希望。但这并不能掩盖德国电影在国际上引不起反响的事实。他认为,原因不在德国电影的质量,而是德国电影缺少特色。许多年轻导演和制片人喜欢模仿好莱坞,好莱坞成了他们的偶像和唯一标准。但这样做的结果却令人失望。他们的电影越接近好莱坞的风格,引起的国际反响也越少。事实上,“好莱坞的影片只能来自好莱坞”。相反,倒是20世纪70年代维尔纳.赫尔措克、维姆.温得尔斯、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等拍摄的电影成了德国电影的代表作,因为它们成了德国历史和现状的见证.  为了促进德国电影业的发展,德国政府在1967年就颁布了《电影促进法》,迄今已建立了联邦和州两级电影促进基金。目前,每年用于电影的补贴约3.5亿马克,其中约2.2亿马克用于故事片制作,约2300万马克用于电视片制作。德国电影,几乎没有一部不拿政府补贴的。因为拿了政府补贴,拍片时必须考虑有关州的利益,如要用当地演员、要在当地拍片、要用当地现有的场景等等。这种限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影片的质量。  制片人霍斯特.温兰特认为,德国电影业与电视台的关系过于密切,也是一个不利因素。德国拍的故事片,绝大多数得到官方电视台的资助。因为有电视台的资助,电视台总想让电视明星去演主角,而不管他们是否是最佳人选。拍的片子有80%是电视片规格,以便电视台以后播放。这与电视台每年投入的1100万马克相比,是不成比例的。  另外,德国的电影制片人有90%也为电视台制片。一部电视片的投资一般不超过300万马克,而一部故事片的投资至少需500万马克。为了省钱,大多数电影不是在摄影棚拍,而是在现场拍摄,显得“较冷”,缺少气氛。因为气氛需要有灯光、道具、音响等来烘托。电影是一门根据幻想进行创作的艺术。没有了幻想和创作,电影的吸引力就会锐减。美国电影有80%是在摄影棚拍的,它们能较好地将影片的气氛、感受传达给观众。  温兰特说,现在德国电影业的后继人都来自影视学院,这是不够的。谁想搞电影,就必须有想法、有热情、愿为电影“发狂”。只有具备了这些条件,才能看他的学历如何。电影天才不是靠学校培养的,不能说因为我毕业于某某高校,我就是导演。在学校学到的只是专业技术,导演的才能,是在拍片实践中磨炼的。  德国有约50家电影发行公司,2000年发行的德国故事片有75部,其中有28部是与国外合拍的。此外,有约70家制片公司,但大多数是小公司,一年只拍一部电影。法国2000年发行的故事片为145部,1999年为150部,1998年为148部,而同期德国发行的故事片只有199部。看来,德国电影业要像电影节那样走向世界,赢得声誉,还有遥远的路要走。  最近几年,德国新一代导演崭露头角,他们从老一辈同行那里吸取了教训,让德国电影开始重振辉煌。他们的影片更加贴近民众的生活,不仅选材十分严格,而且在形式上生动感人,让人耳目一新。如两年前引起轰动的德国影片《罗拉快跑》,影片上映时全场观众跟着剧情欢呼鼓掌,被媒体誉为德国有史以来最棒的电影。影片描写的是罗拉和曼尼一对20出头的年轻恋人的故事,主人公罗拉为了拯救爱人必须在20分钟内筹措10万马克,她狂奔着穿梭于大街小巷。凭着她的热情和毅力,罗拉拯救了一个人的生命。影片轻松幽默,简洁明快,感染力强。电影界评论说,人们已能看到既相似又有别于好莱坞商业片的德国电影了,德国电影已不再那么沉重,看了能让人会心一笑和略有所思。另一部佳作应属电影《无处为家》,讲述的是二战时犹太人遭受的苦难。影片除了对战争苦难和人类情感的探究,还着力表现对多重文化间冲突的理解,展现了“文明的”欧洲与“未开化的”非洲、久经世故的欧洲人与淳朴的非洲土著居民之间的巨大文化差异。该片名列2002年德国票房榜首,赢得包括最佳影片和导演在内的5项德国电影奖,并最终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晓杂谈


个人认为,世界上会德语的人少,不像英语,世界通用语言,失去了观众基础很难有大的发展


城南吴彦祖w


要玩就玩高端,要做就做极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