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街亭失手,马谡问斩,何为 原因是什么

公元228年六月,随着马谡兵败街亭的消息传开,诸葛亮不得不忍痛退兵。

第一次北伐就此黯然落幕。

回到汉中后,马谡深知闯下大祸,于是自缚到诸葛亮的中军帐中请罪。

看着眼前这位和自己亲如父子的年轻人,还有旁边众将领的苦苦哀求,诸葛亮的态度却是毅然决然:杀!

至于诸葛亮为什么非要诛杀马谡,这些年大家也是争论不休,不过总的来说,也大致可以分为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就是马谡纯属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书呆子,到了街亭后刚愎自用,不听从王平的合理建议,擅自带领大军跑到山上驻扎,结果被张郃给全歼,导致诸葛亮北伐中原的计划落空,还折损蜀汉将士无数,所以诸葛亮按照军法必须杀他。

这种观点,有很大一批支撑者,但显然这个观点是禁不起推敲的。首先,关于北伐的战略部署,我在前面两文中已经详细解释过,马谡并不是刚愎自用和瞎指挥。

其次,马谡也绝不是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书呆子,因为诸葛亮是什么人,超一流的政治家,虽然识人用人水平不如刘备,但比我们当中的绝大多数恐怕要厉害许多,马谡天天呆在诸葛亮的身边,并不是简简单单的出个注意想个对策这么简单。

相反,他需要协助诸葛亮处理许多军国大事,包括从计划到准备再到落实,方方面面都是要有详细的细则和方案,还必须落实到地的,这样的一个人,绝非一个纸上谈兵的书呆子可以胜任。换句话说,一个纸上谈兵的书呆子,不要说协助诸葛亮处理军国大事,就是帮助咱们现在一个普通公司的总经理管理公司,肯定都会原形毕露的。

从这层意义上来说,马谡即便会犯错,但也绝不会犯那种基本常识的错误。事实上,马谡的军政才能绝对是一流的,否则他也不可能长期受到诸葛亮的赏识。因为诸葛亮即便再昏庸,也不可能让一个书呆子来当自己的接班人,还让他统领大军独当一面,这不是砸自己的招牌吗?


三国演义中街亭失手,马谡问斩,何为 原因是什么

马谡剧照


我们再来看第二种观点,也是目前非常流行的观点,那就是诸葛亮杀马谡,纯粹是为了找替罪羊,毕竟北伐失败的锅,必须有一个人来背,否则诸葛亮没法向朝廷以及刘婵交代,而马谡就是诸葛亮选择的那个背锅人。

我只能说,持这种观点的人,也为免把诸葛亮想得太不堪了吧。因为,街亭失败,甚至北伐失败,说破天又算多大的事情呢?不就是损失了一万多士兵吗,至于这样上纲上线?如果就因为这个要杀人治罪,那关羽张飞不知道已经死了多少次,这哥俩打了多少次败仗,更不用说张飞还弄丢过徐州城。

还有曹操的五子良将,哪一个没有打过败仗,就连不可一世的曹仁,先在博望坡被刘备打得丢盔卸甲溃不成军,后又被周瑜给夺了南郡,不仅损兵折将,还丢失城池,这个比马谡诸葛亮严重多了吧,但你见曹操杀他了吗?

还有于禁同志,那是七万大军全军覆没,还投降了敌军,这已经算是叛国投敌的重罪,但人家回到魏国后,曹丕也不敢明目张胆的杀他,只敢偷偷的画几幅画讽刺他,结果就因为这点事情,曹丕还被人说成是尖酸刻薄心胸狭窄。

现在,就因为北伐失败这种说大不算大的事情,就要治诸葛亮的罪,还必须要杀了马谡才能交差,那为免也太小题大做了吧。换句话说,战场瞬息万变,在各种不利的条件下,打败战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如果打了败仗就要被杀头之罪,那以后谁还敢给你带兵打仗?这不是逼人家叛变投敌吗?

更何况,魏蜀两国实力本来就相差甚远,马谡守街亭的兵力远不如张郃,两个人在用兵能力上也不在一个水平线上,打败仗是正常的,不打败仗才是不正常,更何况众将士都恳求放过马谡,诸葛亮还需找人来背锅吗?

所以,更符合情理的分析应该是这样的。


三国演义中街亭失手,马谡问斩,何为 原因是什么

战败后的马谡负荆请罪

马谡是诸葛亮最信任最亲近的人,也是最能理解和支持诸葛亮北伐战略方针的人,而诸葛亮之所以选择马谡前去守街亭,也正是看中这一点。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时诸葛亮让马谡防守街亭时,肯定是千叮咛万嘱咐。总而言之,你是最懂我的,我是最信你的,所以务必按照我的方针计划来实施,切记安全第一,千万不要逞强和张郃硬碰硬,如果情形不对,宁可撤军回来都行!

马谡当然知道诸葛亮的战略意图,事实上,他平日里应该是诸葛亮战略方针的坚定支持者。但问题是,马谡刚有机会独自领兵,就公开与诸葛亮的战略方针唱反调,这算什么事呢?

更关键的是,马谡在军队陷入危机之时,竟然慌得六神无主,最后还是他的助手王平力挽狂澜,才避免了这支军队全军覆灭。

你说,这是不是赤裸裸的打诸葛亮的脸?

在诸葛亮内心深处,肯定是翻江倒海很不是滋味。如果可以骂人的话,我相信诸葛亮肯定会指着马谡的鼻子大骂:我草泥大爷的,老子当初真是瞎了狗眼,怎么会看上你这种大傻逼!

换句话说,如果是魏延或者其他人干了这个事情,诸葛亮虽然生气,但心里也会好受一些,毕竟魏延自始至终都是和自己持相反观点的,他来做这个事情,并不意外。相反,要怪也只能怪诸葛亮自己,因为谁都知道魏延的战略意图,但你还要用他,这能怪谁?

但是马谡不同,他是诸葛亮最信任的人,是诸葛亮默认的接班人,还是诸葛亮战略方针的积极拥护者,结果他却公开与诸葛亮阳奉阴违唱反调,这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违抗军令,而是对抗诸葛亮定好的北伐方针,这是非常要命会死人的,诸葛亮如果不把这股歪风邪气给打压下去,那以后每个将领带兵,是不是都可以擅作主张?那以后的北伐,肯定还会出大漏子。


三国演义中街亭失手,马谡问斩,何为 原因是什么

赵云剧照 赵云有勇有谋

当时,众将领积极为马谡求情,是因为在他们看来,马谡在各种不利的情况下打了败仗,实在谈不上是多么严重的一件事情,虽然有罪,但罪不致死;更何况,马谡所做的事情,也是蜀军将领中很多人内心想做的事情,只不过马谡玩得有点过火。

而诸葛亮之所以要杀马谡,就是因为他也知道蜀军高级将领中,有很多人恐怕和马谡魏延的想法一样,觉得诸葛亮的战略太保守,因为还没有开战,就想着如何逃跑,这算哪门子北伐?

事实上,持这种观点的人,真的不在少数,因为按正常的逻辑,马谡在决定街亭部署这种重大事情时,绝不会自己一拍脑袋就决定,他肯定会召集他麾下的副将、参将、幕僚等一干文臣武将,大家坐在一起开会探讨,显然当时只有王平一个人提出了反对,其他人即便没有公开支持,至少也是默许的。否则,如果他们都不赞同的话,马谡的战略计划是没办法实施的。

也正因为如此,诸葛亮在杀马谡之前,就先把参将张休、李盛给斩了,还把黄袭的兵权给剥夺了,不仅如此,就连本应该有功的赵云都受到了惩罚。

表面上看,赵云受到惩罚,是因为他在箕谷的营寨被魏军偷袭并占领,但问题是,赵云是以一支偏师对抗曹魏最精锐的主力部队,本身就无法取胜甚至存在被全歼的危险。在这种不利的情况下,赵云不仅牵引住曹真的主力部队,成功掩护了诸葛亮的北伐,还最大限度的将损失降到了最低,几乎完好无损的把部队给带了回来,这样的战果简直就是无可挑剔。

再反观王平,即便他在街亭战场上的大放光彩,但和赵云相比,明显也要黯然失色许多。

但最后的结果却是,王平受到了嘉奖,被拜为将军封亭侯;而赵云却受到了处罚,其官衔被硬生生被降了一级。

这样的结果于情于理都说不通,所以唯一可能的解释就是:

赵云在和曹真对峙时,也有违背诸葛亮北伐战略方针的倾向。换而言之,赵云在作战的过程中,也没有完全遵守诸葛亮的坚守安排,而是选择在小范围内和曹真硬碰硬的干了起来,并一度让军队陷入危机,不过赵云凭借自己丰富的作战经验,避免了相关的损失。

但是,在诸葛亮看来,这也属于擅自做主,所以应该受惩罚。

而诸葛亮通过杀马谡捧王平惩罚赵云,就是要告诉大家:北伐的战略方针是红线,谁也不要触碰,否则这就是下场!

我不知道诸葛亮的这种做法对不对,但从另一方面说,也正是因为这次军纪整顿,在后面的几次北伐中,诸葛亮才能说进就进,就退就退,甚至是诸葛亮意外死于前线时,蜀军依然可以全军而退,尤其还是面对司马懿那种对手。

这种表现,真心说,是非常非常的了不起。


三国演义中街亭失手,马谡问斩,何为 原因是什么

挥泪斩马谡


三国演义中街亭失手,马谡问斩,何为 原因是什么

三国剧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