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思考:Whisper拍攝的品牌宣傳片,讓我反思了當下的“教育”

曾經,在Youtube視頻網站上,女性衛生用品品牌Whisper拍攝的品牌宣傳片(騰訊視頻搜索“像個女孩一樣”),讓2500萬人播放觀看。在這個視頻裡,導演分別讓成年女孩、10歲女孩、男孩,憑藉"第一感覺"去表現"像女孩一樣"做事情:

像女孩一樣奔跑,像女孩一樣打架,像女孩一樣扔東西

出人意料的是,男孩們、成年女孩做出"扭捏"的樣子,來表達他們腦海中的"像女孩一樣",而10歲女孩們則是這樣子做的:拼命去跑、用力去打、盡全力去扔東西。我們忽然察覺到,原來成人世界以為"再正常不過的事情",是這麼得滑稽、可笑。導演通過這個視頻,朝我們拋出了一個問題:

  • 像女孩一樣做事情意味著什麼?

我們不難發現,這句話有一個歧義:到底是我們想當然以為的"像女孩一樣",還是真的"像女孩一樣"?

據研究表明:女孩子10-12歲之間這段時間屬於"心理脆弱期",視頻中的女孩們都表示"you like a girl"更像是一種暗示,暗示她們"太弱了,比不上別人"。難道這就是女孩不能按照自己意願成長的理由?無疑,外面環境給她們的不是一種正確的引導,而是一種壓迫,讓女孩子按照"別人的眼光"、"別人的標準"成長,卻唯獨忘了自己的內心想法

。仔細想來這真的很可怕。

文化思考:Whisper拍攝的品牌宣傳片,讓我反思了當下的“教育”

男孩和女孩

於是,身為家長、成年人,我們不得不反思:相對於教會孩子"該怎樣做才是正確的",如何理解"孩子內心的意願",去讓孩子"活出自己的個性",是不是更加迫在眉睫呢?

為什麼非要"像xx一樣",其實別人家的孩子≠你的孩子

很多90後、00後都會記得那個"別人家的孩子",他(她)似乎無所不能:成績第一、人緣關係好、興趣愛好廣泛……媽媽總說:你看看人家,再看看你!似乎這一代的孩子,如果非"成龍成鳳"的料,前途總讓人無比堪憂。

但是其實,家長的"固有看法"就像是一把致命的"剪刀",一次又一次"修繕"著孩子的"枝條"——未來的多種可能。因為,我們從來就沒有詢問過,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也自然,會忽視孩子其他方面的"潛力"。通俗地講:"孩子的一切都被你安排的明明白白了,還有什麼其他可言?"

文化思考:Whisper拍攝的品牌宣傳片,讓我反思了當下的“教育”

家長是個“園丁”

  • 這似乎是一個有意思的現象:

我們這一代人,都記得"學霸"、"學渣"等一系列說法,這在中學校園裡廣為流傳,似乎“一個美好的未來”和“學習成績優秀”劃上了等號。但是奇怪的事,所有人又都知道一個不爭的事實:出了大學校園,學習能力不是決定你未來的唯一標準。

就像Youtube上提到的那個"宣傳視頻"一樣:

導演問一開始"手舞足蹈"跑步的女孩,"如果現在讓你像女孩一樣奔跑,你會用不同的方式去做嗎?"女孩的回答是"是的,我會用我自己的方式去奔跑。"

其實很多時候,通往成功的道路有很多,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在中國以優異的學習成績獲得進入一流大學的機會,本就無可厚非,但是我們需要知道,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有屬於他的方式、屬於他的道路。

當然,突破固有觀念的"束縛",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豆瓣評分9.2的《三傻大鬧寶萊塢》講述了蘭徹、拉加、法罕三人在皇家工程學院的故事,影片反映了印度社會"生下男孩子就讓他當工程師,是女孩子就當護士"的狀況,當然這是印度最有前途的工作,他可以改變一個家庭的命運。但是法罕喜歡攝影,不喜歡工程師的工作,拉加雖然愛好工程,但是由於家庭背景緣故,有太多的心理負擔。所以兩人考試總是墊底。而在蘭徹的幫助下,法罕和父親商量,若干年後,成為有名的攝影師,拉加則擺脫畏首畏尾的姿態,在工作中取得成就,擺脫了"差生"的過去。

文化思考:Whisper拍攝的品牌宣傳片,讓我反思了當下的“教育”

《三傻大鬧寶萊塢》劇照

另一方面,父母、周圍環境帶給孩子觀念上的認識有多大影響?

曾經,我在今日頭條上,刷到這樣子的一則評論,樓主自稱自己"從小就是那個家長口中的那個別人家的孩子",所以該如何如何,遭到了網友的一眾群嘲。我只想說,為什麼這個孩子拿別人的標準來標榜自己,"活在別人的世界"裡,找不到自我,真的快樂麼?於是,我們應該反思,所謂"別人家的孩子"只是一種選擇,不要讓它束縛了孩子的成長。

青春期的孩子正在"萌芽",你應該告訴他(她):像你自己一樣

在這個Youtube獲得2500萬人觀看的視頻裡,除了年輕女性和10歲女孩的對比反思之外,我們也許會忽略了一個不忽略的大問題:

導演問:"像女孩一樣,是件好事嗎?"10歲女孩回到:"其實我不太清楚這是好是壞,反正聽起來不像好事。有點像在侮辱人。"

青春期孩子是沒有足夠的"判斷力"的,這個時期,其實無論男孩、女孩,都正在試著瞭解自己。和視頻中女孩回答的一樣,"反正聽起來不像是好事",因為我們知道導演的這則宣傳視頻目的是為了"重新定義像女孩一樣",所以會覺得,這是女孩本能的判斷:似乎,別人告訴我怎麼做,不是一件好事。

但,其實不是,準確地說,是這個女孩,她從導演口中感覺到"這不是一件好事"。不然,就不會有之前的成年女孩,做出和10歲女孩完全不一樣的行為的片段了。它的重點在於"其實我不太清楚這是好是壞"這句話上。

文化思考:Whisper拍攝的品牌宣傳片,讓我反思了當下的“教育”

萌芽

曾經有這樣子一則"漫畫",以考試題目的形式,出現在中學的語文試卷上:故事是老闆批評員工不能"主動",員工笑嘻嘻回答老闆,您讓我"主動"的時候,我就會"主動"了。試問,什麼"主動"?

在這個故事裡,員工的想法,都是老闆灌輸的,這樣子的員工是好員工嗎?

文化思考:Whisper拍攝的品牌宣傳片,讓我反思了當下的“教育”

加班“狗”

我們的教育不能"捨本逐末",應該引導讓孩子清楚自己的內心想法,堅定了正確的方向,才能發揮每一個孩子與生俱來的潛能,否則就是"把瓜強擰過來",用錯了方法。比如為什麼男子就一定擅長數理化?他可以擅長踢球、美術、文史、攝影、書法等等。

當孩子在沒有了解自己的情況下,就被父母、周圍人告知應該如何如何的時候,就成了和視頻裡說的一樣的情況:

當某個人說,你打起來"像女孩一樣",這會讓人怎麼想,她們本來覺得自己是堅強的人這就等於告訴他們,她們太弱了,比不上其他人。

於是,這個孩子會成為我們腦海中想當然的"像女孩一樣",而不是真正的"像女孩一樣",像自己一樣。這,是我們應當反思的,操之過急,適得其反。

每個孩子都像一株"盆栽",需要最適合他(她)的土壤

"誰說,像女孩一樣奔跑,就不能贏?"這是視頻最後一句話。

今天我們最大焦慮其實就是:"別人的孩子都這樣子,我家的不跟上能行嗎?"於是我們常常將自己的焦慮再分給孩子,告訴他們你應該怎麼做,如何如何。孩子在最需要懂自己的年紀,其實最需要的是——鼓起他們的信心。相反,毫無理由的擔憂,其實在潛移默化之中,讓他們的"最真實的自己"失去生長茁壯的土壤。

文化思考:Whisper拍攝的品牌宣傳片,讓我反思了當下的“教育”

奔跑的人呢

曾經聽到過一則傳聞:

林徽因和丈夫梁思成所謂清華大學建築系的開創者,但是他的一雙兒女都雙雙落榜清華大學。當林徽因親自檢查孩子的試卷的時候,卻發現了這樣子的一句話:我一點也不喜歡建築,我只喜歡歷史。"事後,林徽因遵從孩子的自己的決定,雖然中國少了位建築人才,卻多了名歷史學者。

其實,林徽因的孩子"梁從誡"是幸運的,在最後做出了自己的決定。

我們一直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這也是孩子成長的土壤——屬於他自己的選擇。

作為家長,其實很多時候我們都面臨這"林徽因式煩惱",在眾人眼中理所當然的事情,也往往被我們忽略,卻殊不知孩子是百般的不情願。林徽因、梁思成是清華建築系開創者,我們都覺得子承父業,他們的孩子成為建築學者,是再合理不過的了。但是梁從誡卻偏愛歷史。

文化思考:Whisper拍攝的品牌宣傳片,讓我反思了當下的“教育”

林徽因

然而,中國的家長很多時候比"林徽因"更加頑固,對於自己不認可的事情,除了一味的嘲諷,再不會給孩子更多"逃避"的理由。我們常常發現:補習班讓孩子越補越差,打電話詢問,孩子根本不配合。最後,孩子在自己準備的"土壤"下枯萎了。

我們是不是該學習一下"林徽因"最後的決定?

很多時候,放開手,讓孩子自己去"奔跑",為什麼就不能贏?家長可能更需要做的,就是在沿途陪伴他們看風景,鼓勵打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