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人怎么认识“澶渊之盟”,是“城下之盟”还是“百年大计”

“澶渊之盟”的由来

公元1044年秋天,辽朝萧太后和辽圣宗亲自带领着大军南下,一路攻坚拔寨,一直到澶州。

辽人大举南下引起了北宋朝野的震动,有许多大臣甚至主张所谓的避敌锋芒,暂时战略性的撤退,大宋皇帝宋真宗也想往南跑。

但是由于宰相寇准,没错,就是那个寇老西极力劝阻,宋真宗才不得不硬着头皮前往前线督战。

南宋人怎么认识“澶渊之盟”,是“城下之盟”还是“百年大计”

也许是上天眷顾,宋朝的守军不仅硬扛过了辽军的进攻,还射杀了一位辽朝大将。辽军久攻不下,且损兵折将,士气大减,加上后院有点起火的苗头,也是相当纠结,撤还是不撤。

宋朝这边也很纠结,宋真宗并不是一个愿意动用武力的人,而且他对彻底击败辽军似乎完全没有信心。

虽然有人主张,要趁辽军精疲力尽,宋军士气大振,对敌军发起总攻,一路向北,争取收复燕云十六州。

但是大宋王朝的决策层前怕狼后怕虎,思来想去还是决定——议和。

南宋人怎么认识“澶渊之盟”,是“城下之盟”还是“百年大计”


在这种情况下,宋朝和北方辽朝签订了"澶渊之盟",两国之间的协议基本内容大概如下

1-两国名分的规定:宋朝和辽朝约定为兄弟之国,就当上天他老人家生了俩孩子吧……

2-划定边界:双方以白沟河为界,而且在边界处不准筑城;

3-宋朝每年向辽朝提供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4-双方贸易。


南宋人怎么认识“澶渊之盟”,是“城下之盟”还是“百年大计”


“澶渊之盟”的争议

一直以来关于这份协议的性质,大家都有争论,到底是北宋花钱求和平,丧权辱国的城下之盟,还是用小钱换和平的百年大计?

如果结合1840年以来的种种事件,这确实是一个挺憋屈的条款,尤其是像中法条约。但如果从当时的条件来看,到底是怎样一个协议呢?

南宋人怎么认识“澶渊之盟”,是“城下之盟”还是“百年大计”


还原一下场景,让我们来看一下南宋人是怎么认识这份协议。


为什么要解读南宋人对"澶渊之盟"的认识?

南宋政权的建立就是非常憋屈的,而且由于特殊的时代环境,南宋朝野中的政治主张基本可以分为两派,一是主战派,一是主和派。

所以对于"澶渊之盟"的认识,几乎就体现了南宋政局中这两派的明争暗斗。


南宋人怎么认识“澶渊之盟”,是“城下之盟”还是“百年大计”


南宋人对“澶渊之盟”的看法

1·求和

"澶渊之盟"让大宋朝野上下认识到,用谈判的方式,甚至是花小钱办大事的形式,通过一点退让就可以解决大宋王朝面对的军事威胁。

宋高宗赵构继承了大宋历代帝王比较怂的优良传统,他并没有吸取北宋王朝后期一位忍辱退让而造成靖康之难的教训,面对金人在长江以北的威胁,仍然是希望求和,而且他认为这是在模仿宋真宗。

南宋人怎么认识“澶渊之盟”,是“城下之盟”还是“百年大计”


宋高宗曾经公开表示:“真宗与契丹通和百余年, 民不知兵;神宗虽讲武练兵,实未尝用。 朕自始至今,唯以和好为念。 ”《宋相辅编年录》

这其实也是大多数主和派的想法。

从1840年以来的种种事件来看,当时宋真宗和辽国签订的"澶渊之盟",似乎确实挺屈辱的,但是在当时这确实是一个有助于边境平安,两国友好发展协议。

契丹人虽然建国,虽然广大的统治范围内包括了许多原来传统的汉人帝国的范围,但是他们似乎仍然保持着草原民族的"优良传统",一到秋天,就拉起队伍,开始在边境处侵略抢劫。

南宋人怎么认识“澶渊之盟”,是“城下之盟”还是“百年大计”


"澶渊之盟"签订之后,大宋和大辽双方秉着友好的态度,在双方边境处对已有的那些冲突进行了最大的克制,在之后几十年的时间里,双方边境几乎没有刀兵相见的场景。

确实每年10万两银子和20万匹绢的"岁贡"总让很多汉人觉得很别扭,但这确实是花小钱办了大事,双方的互市贸易相当繁荣,早把这些东西重新赚回来了。再说,如果真的双方大兵相交,军费也不知这点。

富弼评价”讲金帛啖之之术,以结欢好。 自此河湟百姓,凡四十年不识干戈,此汉唐之盛所未有也。 ”《宋朝诸臣奏议卷》

南宋人怎么认识“澶渊之盟”,是“城下之盟”还是“百年大计”


所以在大部分的主和派严重,南宋和金签一些议和条款可以看作是北宋真宗和辽朝签订"澶渊之盟"的翻版,没啥坏处。

但是不知道为啥,主和派似乎都没有强调过,北宋徽宗和钦宗和金也签了不少协议,为啥北宋变成了南宋了呢?

2-以战止战

不仅仅是主和派推崇"澶渊之盟",主战派同样如此,不过在主战派的眼里,"澶渊之盟"的最大借鉴作用是其"以战止战"的思想。

南宋人怎么认识“澶渊之盟”,是“城下之盟”还是“百年大计”


"澶渊之盟"并不是以卑躬屈膝的的态度去祈求和平,盟约的签订是有条件的。宋真宗御驾亲征鼓舞了北宋将士的士气,大败辽朝的"侵略军",辽军进退维谷,所以选择了最有好处的方式——议和。

对于当时的辽朝来说,仗再打下去是没有任何好处的,还不如趁机收手,寻求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结果。

所以对于南宋一些主战派的官员来说,必须首先要在武力上对金人取得一定的威慑力,然后再商议和平友好的事情,才是对大宋最有利的场景。

南宋人怎么认识“澶渊之盟”,是“城下之盟”还是“百年大计”


李纲就主张如此:“战、守、和三者一理也……以守则固,以战则盛, 然后其和可保……景德中,契丹入寇,罢远幸之谋,决亲征之策,捐金币三十万而合约成,百有余年,两国生灵皆赖其利,则和、战、守三者皆可得。 “《李纲全集》


​"澶渊之盟"带来的借鉴意义对于南宋来说具有着双面性。

从积极的一面来说,北宋和辽通过和平协议的方式确保了双方边境数10年的和平,这使得南宋朝廷在处理于北方金人以及蒙古人政权的关系上,有了借鉴的模板。

另一方面,南宋朝廷为了偏安一隅,将一味的屈膝议和当做是完美处理和北方政权的绝佳方案,所以一味的求和而忽略了强化南宋本身的武力威慑。


南宋人怎么认识“澶渊之盟”,是“城下之盟”还是“百年大计”


算是个小结吧:

1141年,绍兴和议

1164年,隆兴和议

1208年,嘉定和议

蒙古灭金后,南宋试图与蒙古和议,不成

1279年,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跳海自杀


南宋人怎么认识“澶渊之盟”,是“城下之盟”还是“百年大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