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名人故居第四篇:丘逢甲故居

编者的话:近日小编发现不少读者在本小编的部分文章的评论区当中发布一些不利于和谐的信息。在此小编想讲一句,不管是广府人、客家人、潮州人,应当放下成见,放下地域歧视,因为广东人,一个都不能少!

广东名人故居第四篇:丘逢甲故居

今天讲的这位名人,他是一名客家籍的民族英雄、抗日志士、爱国诗人、教育家,他是丘逢甲。丘逢甲(1864年~1912年),汉族,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晚清爱国诗人、教育家、抗日保台志士。祖籍广东嘉应州镇平县(今广东蕉岭) ,1864年生于台湾苗栗县铜锣湾,1887年中举人,1889年己丑科同进士出身,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1895年5月23日,任义勇军统领;1895年秋内渡广东,先在嘉应和潮州、汕头等地兴办教育,倡导新学,支持康梁维新变法;1903年,被兴民学堂聘为首任校长;后利用担任广东教育总会会长、广东咨议局副议长的职务之便,投身于孙中山的民主革命,与同盟会等革命党人参与许雪秋筹划的潮州黄冈起义等革命活动。中华民国建国后,丘逢甲被选为广东省代表参加孙中山组织的临时政府。1912年元旦因肺病复发,1912年2月25日病逝于广东镇平县(今蕉岭县)淡定村,终年48岁。

今天来介绍他的故居。他的故居位于梅州蕉岭,是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秋,丘逢甲从台湾回到蕉岭时建造,是一座典型的两堂四横一围客家围屋,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800多平方米,共有房屋55间2堂。

丘逢甲故居是具有浓郁客家特色的民居,为两堂四横一围龙布局。屋前面为半月形池塘,后面为半环状的“围龙屋”,在风水学上这两个半月相配搭,便成了“天圆”,而堂横屋又成了“地方”,塘水深陷属阴,化胎高亢属阳,一前一后,一阴一阳,形成前后空间的太极圆形。整个围龙屋,是水塘、禾坪、堂横屋与化胎围龙的总体组合,再加上围龙属附近的山水环境,便是阴阳调和,天圆地方,体现了客家人在追求一种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统一与和谐。

丘逢甲故居每个堂、室均有清代名人、书法家题写的堂名、楹联,陈列着丘逢甲任台湾义军大将军时在战斗中缴获的日本侵略军刺刀等,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具有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丘逢甲的“国家、民族至上,苍天为念”精神,在今天仍有现实价值,丘逢甲故居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丘逢甲高雅的志趣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正门两侧对联“培栽后进,远继先芬”为丘逢甲自拟,意为精心栽培教育后裔子孙,努力继承祖辈的优良传统。

屋内的上堂还有两副丘逢甲自拟的对联,不仅描绘了家乡的胜景,也表达了他不忘丘氏祖宗的根源。“地势据赣闽粤之交,山水清雄,环百里自成小聚;族居自宋元明以降,渊源宏远,从廿世再渡初迁”,联中一个“再渡”,体现丘逢甲思念台湾,渴望统一的心境。

正门上方的“培远堂”三字,是清末翰林温仲和书。

内堂悬挂着1889年,丘逢甲高中进士时,清光绪皇帝钦授的“进士”牌匾。

内堂匾额“心泰平草庐”为清广东巡抚许振袆题。北厢房“岭云海日楼”是藏书楼,为翰林吴道镕所题,门联“一室读书唯铸我,十年种树当封侯”。以前这汇聚了丘逢甲与其父两代人的心血,不少藏书是他们从台湾带回来的书籍,具有宝贵的历史价值。

南厢房“念台精舍” 匾额为潮州知府李士彬书,是丘逢甲的书房。“花好月圆人寿之室”题额及联“白沙泉沸穿心罐,黄熟香烧息耳聆”是书法家夏启瑜手书;“听大海潮音之室”题额及联“情文欲共尊彝古,志节应争日月光”则是兵备道沈守廉所题。

“潜斋”是以丘逢甲之父丘龙章的名号命名的会客室。由丘逢甲文友,清末状元官至殿撰、书法家夏同和题写。“蛰庵”是以丘逢甲的别名命名的会客室。署额及对联“松寿千岁,桂馨一山”、“龙卧南阳,马来西极”均出自状元夏同龢之手。

地址:梅州市蕉岭县文福镇逢甲村丘逢甲故居(972县道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