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皮囊》發現能救贖靈魂的人只有自己。

初識《皮囊》這本書源於一個不安的好奇的懵懂之心“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

重讀《皮囊》發現能救贖靈魂的人只有自己。

那時候的自己太過年輕,被皮囊的表象所困惑,讓自己陷入了太多的糾結和不快樂裡,於是帶著問題和困惑去讀完了這本書,但是卻沒能明白這其中的真正意義,重讀之後才明白那些刻在骨頭裡的故事,那些我們始終要回答的問題,只有自己才可以找到答案。

1、■“捨得”皮囊,方得靈魂。

我們的生命本多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慾望的汙濁給拖住。

文章的開篇講述了作者九十九歲的阿太,一個很“牛”的女人。

阿太像一塊堅硬的石頭,堅硬到什麼都傷不了,即使把手指頭切斷了,自始至終都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

阿太是個狠人把年幼的舅公扔到海里去學習游泳差點淹死,她卻冷冷的說:

肉體不就是拿來用的,又不是拿來伺候的。

重讀《皮囊》發現能救贖靈魂的人只有自己。

阿太是個“冷漠”的人,即使面對白髮人送黑髮人這樣的苦楚,她也還是外人口中那樣的冷漠無情,面對外人的不理解她為什麼不難過?她那滿是壽斑的臉,竟輕微舒展開,那是笑——“因為我很捨得”

一句“捨得”二字道盡人生的智慧。

重讀《皮囊》發現能救贖靈魂的人只有自己。

天上雲捲雲舒,庭前花開花落皆為美景卻不可兼得,舍與得之間本沒有界限,有舍有得,敢舍敢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以舍為得,人心便坦然。

拿的起放的下,一念放下,萬般自在。

2■放下“面子”用愛為人生點亮輝煌。

人都在乎自己的皮囊,而愛可以為每個皮囊裡點亮一盞明燈,照亮你的心,無論它此刻是晦暗還是空洞。

像是荒野暗夜裡的一盞燈籠讓你明明白白的看到它的“閃耀”。

重讀《皮囊》發現能救贖靈魂的人只有自己。

母親的房子,就是母親的皮囊,母愛對於建造房子的執念就是她一輩子無法言說對於父親的“愛情”,所以即使是面對父親中風,女兒出嫁,兒子讀書這樣裡裡外外都需要花錢的關鍵時刻的困境,她自然堅韌不拔得克服所有的困難,只為了爭一口氣,而這口氣讓黑狗達(作者在文中的名字)有了一個永遠可以回去的家。

看到這裡我想到了我的母親,她也像黑狗達的母親一樣的倔強和堅強,在我很小的時候她就勵志要去城區買房,只為了我跟弟弟可以在更好的環境裡接受更好的教育,這樣的愛是在過去的年紀裡無法去真正的理解體會的,隨著年紀的見長,我才明白了這份愛的重量,於是我意識到了我靈魂裡的擰巴與不安,我開始學著和解,與世界和解,與家人和解……

當你真正的接納了你的出身,你的靈魂,你的自我,你才真正的打開了愛的門窗,你才可以用愛的能量治癒你缺失的那一部分,閉上眼睛讓愛意流動,那些叫做理解、包容,無私的愛可以慢慢的滋養你的靈魂,你才能真的感受到你在活著。

重讀《皮囊》發現能救贖靈魂的人只有自己。

3■踏雪無痕是理想,泥足深陷是皮囊。

在這本書裡,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厚朴”這個人物,他的名字來源於英文HOPE,寓意了理想和希望,在加上黑狗達與厚朴之間的關係,更像是自己內心世界兩個對立面的寫照。

厚朴是張揚而又真實的,他組建樂隊,單純而炙熱的追求想象中的理想,他肆無忌憚的隨著自己的心意去做了所有他想做的事情。而與之相反的是蔡崇達沒能說出口的那句話:厚朴,或許能真實地抵達這個世界的能確切的抵達夢想的,不是不顧一切地投入想象的狂熱,而是務實謙卑的甚至是你自己都看不起的可憐的隱忍……

厚朴的死讓我深受震撼,人這一生要抵達的到底是什麼?這樣的抵達有什麼意義?

重讀《皮囊》發現能救贖靈魂的人只有自己。

生活中有兩個東西一直存在,一個是現實,另一個是理想。蔡崇達在書中描寫自己,因為父親的病情和家中的債務,一直控制著自己“要確保對一切的控制,要確保對某種想象的未來達成,要確保自己能準確地活在通往目標的那個程序裡”,所以他逐漸明確自己的目標,從雜誌社的實習生慢慢到北京獨立跑新聞,甚至到後來做了主編出了這本書。蔡崇達向我們展示的是一種腳踏實地,一種務實。

重讀《皮囊》發現能救贖靈魂的人只有自己。

開始不是很理解蔡崇達的這種態度,總覺得他是沒有夢想沒有激情,但看到最後才明白,他只是將這種夢想和激情收斂起來,化成一個個實際的目標,然後通過各種方式去實現這一個個實際的目標。

“或許,我和厚朴生的是同一種病。”

這是蔡崇達在回答“該怎麼生活”這個大命題之前的感慨,起初看不懂。但我也在試圖回答這個大命題。

我不期望在職場中取得多大的成就,只想做著一份並不排斥的工作,經濟能力足夠我在喜歡的城市定居;我不期望有一個十分有趣富有的愛人,只想他能有時間與我見識和體驗我沒有見過的風景;我不期望能完全與自己的慾望和解,只希望能學會在細碎真摯的生活裡享受快樂。

重讀《皮囊》發現能救贖靈魂的人只有自己。

生命的意義在於何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定義和理解,但是如果我們能想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把握好可以把握的點滴,去做好每一件事,不去過分在乎外人和世俗的眼光,那麼你生命裡的那束光就會一直為你閃耀光芒。

總結:

蔡崇達用最質樸的文字讓我們學會看見,看見自己,也看見更多人。

看見阿太,一個倔強的像石頭一般的九十九歲老人;看見母親,一個固執到一輩子只為爭口氣的農村婦女;看見張美麗,一個熱愛幻想卻始終被埋在現實裡的女人;看見阿小、文展、厚朴,畢生掙扎卻無法逃脫,動彈不得。

於是也看見了自己,假借蔡崇達敘述的餘熱,解剖自己的靈魂而後悄悄回頭看一看自己身後的故鄉、親人、愛人還有那些已然失去的朋友。而當內心的熾熱潮湧時,我又不得不趕緊將頭低下,因為長久的回望會讓我自責內疚,甚至讓我成為一具不願讓靈魂折騰的皮囊。

解剖與不爭,與我而言,倒更像是清晰的看見自己,也逐漸明瞭其實答案並沒有那麼重要。

我通過這本書找到了救贖自己的方法那就是知道自己是誰,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學會處理身上的各種渴求,找到和這個世界相處的方法,你就會發現,這世上最美的風景就是一個個活出各自模樣和體系的人。

願你愛世界也愛自己,愛生活也熱愛我的文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